近日,閑暇之余出去走了走,再度到我國著名的北方第二大濕地廣府古城逛了逛。
原本就去過這一古城,著名的那些景點如城內的武氏太極創始人武襄禹的故居、城外的楊氏太極的創始人楊露禪故居、包括保留原始面貌較好的著名古橋-弘濟橋,都沒再去重復觀光,只是到廣府府衙看了看,還到了新修好的廣府甘露寺游覽了一番。
說到廣府府衙,也是近年重修的,前次來正在施工,留有遺憾,這次補上。此府衙規模較大,細細探訪,沒一個時辰是出不來的,若有些想研究古代建筑和古代官衙結構、古代官職細節的,研究古代斷案的程序和做法包括使用的各種刑具,那還得更多花些功夫,兩個時辰或許不夠,此不贅述了。
說到廣府的甘露寺就有些想法了,很多人覺得奇怪,甘露寺在廣府古城?其實,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甘露寺。
三國演義中就有一篇以甘露寺命名的段子,那個甘露寺位于鎮江北固山上,看網上介紹,湖南常德也有一個甘露寺,故而廣府古城有一個甘露寺也不奇怪,中國的寺院重名的似乎不少,據寺中簡介,這寺建于北魏時期,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這個寺很有特點,殿不多,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就到后墻了。當然,鐘樓、鼓樓還是有的,其它寺中該有的基本設施此寺一應俱全,而其它寺中不容易看到的,在此寺亦能有所發現。
在下到過一些著名的寺,上下華嚴寺,白馬寺等等,因是旅游基本上是走馬觀花,匆忙間并未仔細觀看寺中具體有些什么介紹,過后更是恍恍不知所云。這次到廣府的甘露寺因時間充裕,對此寺的一些介紹多少駐足略微注目了一番,居然了解到很多的佛教知識。
如在此寺能在大殿的外墻上看到禪宗宗師傳承的各位宗師的畫像及簡介,也能看到佛教一些高僧的畫像及簡介,特別是那個由掃地僧一躍成為一代宗師的慧能位列其中,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宗師們不分貴賤在慧能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慧能讓人無法忘記的是他成為宗師做的那個偈語,乃驚世之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與五祖大弟子神秀所做的偈語相比,高下立判。慧能所做的偈語似乎觸到了佛教的本質,也難怪禪宗五祖會把衣缽傳給了他,使他成為禪宗六祖,開創了禪宗南宗一派。
此外,還能在此寺院內而不是大殿里看到佛教的經典內容介紹,如十二部經的簡介,總說五戒的簡介,釋尊八相的簡介,阿難問佛四事的簡介,這些介紹陳列在院內而不是殿內其用心可謂周到,凡進寺者都得進院,在院內就能方便瀏覽到佛教的這些經典,即使非信徒了解這些知識也是有益的。
不過,此寺最大的特點,或者說讓人感到與眾不同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此寺一進門的公示。此公示明確說明此寺不是景點,而是寺院,不收費,上香隨意,大門口放有普通的上香之物,信者或祈福者可取之到大殿前供佛。
不要以為此寺建得規模很小,不值得收費,非也。此寺院落寬闊儼然大寺規模,只是殿少,重要的是此寺把自己視為佛教場所,由此,不收費是必然的。
這一點讓此寺院真的與一些著名的寺院拉開了距離,只不過這寺似乎離佛祖更近些,恐怕當年佛祖也是這一心愿吧。
寺不是景點!這一強調不能說是驚世駭俗,但道明了佛教寺院的本質,佛的四大皆空是不是在此寺得到發揚光大了?
在下孤陋寡聞,我國究竟有多少寺院不是景點?又有多少寺院成為了化緣高收的場所,成為了富......的工具?
幾十年來,我國的佛教宗教場所變相為景點且在收費的現象應值得重視了。不論佛教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寺院依然是宗教場所而不是景點這一性質不能改變。
奇怪的是,佛教寺院一些在發展中都把旅游景點作為主打招牌,讓寺院有了兩個“上司”,旅游局和宗教局。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把宗教場所視為景點自然是要收費的,也正是收費使一些寺院成了先富的一群,不知佛祖是不是欣賞某些后輩們這種自謀財路而欣欣然?想必不會,佛教寺院是宗教場所與景點完全不屬于一個性質。
不知名的小寺院是不是景點并沒有什么人在意,但我國有些著名的寺院又有幾家是脫俗的?寺院都成立公司了,這是不是太俗了些?銅臭味太濃了!這些沒有脫俗的寺院不知佛祖知道了會有什么想法,還能承認它們是供佛的圣地嗎?
疑問,讓我國的佛教寺院全部脫俗是不是很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