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投資大佬查理芒格,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普世智慧、多元化思維、頂級思維這些高大上的詞匯,和一大堆中國人轉譯過來的“語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造的是人是神還是妖,讓人難以分辨。
真有那么復雜嗎,查理芒格智慧的實質是什么呢?還是回到芒格大師本身吧!
據說有一次,芒格在餐廳用餐,被鄰桌一位漂亮的女士認出來,那女士豈可放過這種向“真人”討教的機會,她堅持要“真人”用一個詞來總結他過往的成功,芒格想都不想就回答出“理性”二字。怕美人聽不懂,他還解釋說:你必須看到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你以為的樣子、或者你希望的樣子,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用大白話講,就是反對主觀主義。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實,馬克思說得不完整,除了社會關系,人還是一切人類歷史和個人歷史的總和。既然是社會的人、歷史的人和現實的人,那么一定會打上各種印記,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主觀主義。古今中外的圣賢豪杰,無不為克服這個與生俱來的印記而不懈奮斗。
(一)
有人老是在問,讀書有什么用?
可能他不知道,在提出這樣問題的時候,就已經陷入主觀主義的泥坑里。
讓芒格來回答吧。
讀書,就是找到一種邊界,確認“我所知”和“我能行”,不只是提出問題,而是要解決方案。人類先哲對人類知識的邊界早有論述。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那么,認識自己知識的邊界是一種可以被教會或學會的技能嗎?也許是,只要結果與你的利害關系足夠大。有些人非常擅長認清自己知識的邊界,因為他們必須如此。設想某位職業走鋼絲的人,他走了20 年還活著。除非他確切地知道自己所知和所不知,否則,他就無法以走鋼絲為業而生存20 年。他會非常勤奮地練習,因為他知道,一旦失誤,就會喪命。懂得這個道理才幸存了下來。
人類天生向往自由。但對于社會中的人,財富決定著90%的自由,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通往財富的道路也即通向自由的道路。但這條路注定充滿艱辛,芒格說:每個人都能從股市中賺得盆滿缽滿,這種想法簡直是瘋了,個個都能贏,誰輸呢?如果投資沒有門檻,那么人人都是百萬富翁了。
但現實中人們往往不這樣做,他們知道種瓜種豆、打牌下棋需要學習,但是進行炒股這樣的高風險活動卻僅憑一時頭腦發熱或者道聽途說。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又不讀書學習,這種盲目的主觀主義簡直是一切不幸的源頭。
這樣,通過讀書給自己“定位”只是反對主觀主義的第一步。
讀書,更重要的作用是找高人做朋友,借他們的梯子,登艱險的臺階,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達到自己的高度。
反對主觀主義,反的是自身的愚蠢、無知、淺薄、短視,而這些都可以通過讀書來避免。芒格認為,先好好掌握別人已經整理好的知識才是靠譜的學習方法。他不認可那種閉門造車自己鼓搗出結果的方法,因為沒人能那么聰明。
他說:我在早年發現了,一旦我學會閱讀和處理基礎數學,我真的不需要一個教授或任何東西。我可以從書面材料中找出幾乎所有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讓一些教授以他的進度來教課,或者講一些我已經知道或者不想知道的東西。所以我喜歡通過閱讀來學習。你看看安德魯·卡內基和本杰明·富蘭克林,他們只上過幾年的小學,他們通過閱讀自學。無論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就去學。
要和已故那些偉大人物交朋友,做他們的學生,只能靠讀書來實現。因為那些英雄豪杰的智慧和認知是超越時代的,是當代人無法企及的。想見他們卻很簡單,用不著舟車勞頓,只要翻開一本書,他們就會來到每一個人身邊。
這里頭還有個持續性的問題。芒格在南加州大學的演講說: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沒有終身學習,你們大家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離開學校之后,你們還得繼續學習,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走的更遠。
他還舉出身邊的例子,說: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里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孩子們,這種習慣對你們很有幫助,特別是在你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時候。
持續學習的好處是什么呢?像滾雪球一樣地獲得學問!學問越多越大,主觀主義的東西就可以少一點。
1939年,毛澤東在給八路軍延安總兵站檢查工作會議做總結時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
讀書的作用,就是努力避開前人踩過的坑,在主觀意識里“長記性”。
在《窮查理寶典》一書中,芒格曾推薦過一個書單,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物自傳。他說:我本人是個傳記書迷,我覺得你要是想讓人們認識有用的偉大概念,最好是將這些概念和提出它們的偉人的生活和個性聯系起來。比如,你要是能夠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你的濟學肯定可以學得更好。
他連續不斷地收集關于各種各樣的人物、各行各業的企業和學術研究等各領域中的失敗案例,研究他們失敗的原因,把那些失敗的原因排列成正確決策的檢查清單。這樣,避免在人生、事業的決策上因主觀主義而犯重大錯誤。
他也檢查自己的錯誤,這些錯誤小到什么程度呢?酗酒、酒后開車、嗑藥。因為這些錯誤雖然道理簡單,但若弄不清背后的支撐機制,就不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大,連死都會死得輕飄飄如鴻毛。
他說:飛行員有時要翻來覆去地思考問題,這樣他就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希望發生的事情上,而在什么情況下則該集中應對如何避免不想發生的事情上。
認識到了,就嚴格執行。這不只是與主觀主義斗爭,這是在與人性戰斗。
(二)
在現實中,有人把持之以恒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歸納為“釘釘子精神”。但是,如果不去除主觀主義的態度,什么都套用釘釘子方法或精神,那么就難免產生“鐵錘人傾向”——手里拿把榔頭,看全世界都是釘子。
芒格用一生的實踐,打破主觀主義的束縛,建立起主觀意識與客觀世界相符合的整套思維體系。他破除主觀主義的方法,分為四步。
第一步,廣泛涉獵。我們現有的每個知識學科都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這個世界,都是一個摸象的瞎子;每種知識都是對世界一個層面、一個片段的認識,掌握的越深,則對事物的運行規律越有把握。用多種思維模型,包括會計學、工程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等,分析一件事,會讓思考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必須掌握多種知識,讓它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后的日子里能夠自如地運用它們。
但跨學科的閱讀并非要死記硬背書中的知識,那樣沒有用,而要思考運用,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掌握多元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避免了主觀性、片面性,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更加整體、深入和有創造性,不受任何學科條條框框的束縛。
第二步,形成系統。芒格主張將不同的學科和領域的知識聯系起來,構建起一個知識網絡。他認為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起更加復雜的思維系統,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因為不同問題和學科所占權重不一樣,綜合起來考慮問題就更全面,正確概率就更高。一個大問題,可以分解成很多小問題,這樣方便我們看清楚整個問題,然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關鍵點入手,實現“綱舉目張”,在解決問題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步,建立模型。芒格認為,閱讀時要注重學習作者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而不僅僅是追求具體的事實和信息。通過學習模型和原則,可以培養出更加深入靈活的思維能力,并固化為思維模型。思維模型通過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決定一個人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穩固的思維模型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并有效避免失敗。
思維模型越多,越能對復雜的情況進行透徹的分析,對錯綜復雜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在做出決定之前探索許多可能擦子的解決方案。100種模型往往能夠帶來特別大的力量,就像物理學里面的臨界質量,達到某個臨界點,你就能引發核爆炸——而如果你沒有達到那種質量,你將什么也得不到。
有時候各種力量只是簡單地相加,有時候它們會在臨界點或者臨界質量的基礎上聯合起來。事物是不斷發展的,這就需要我們持續面對事物變化做出應變策略,盡量掌控引起事物變化的因素,才能更有把握面對發展變化中的問題。
第四步,學以致用。芒格提倡在閱讀后進行反思,養成批判性思維,并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他認為僅僅進行大量的閱讀并不足夠,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關鍵是,每門學科真正重要的概念并不多,只需要大體了解,就能掌握精髓。而只要掌握學科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然后不斷運用,練習用多種學科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最終能讓自己形成優勢。
他說:從所有學科吸取我所需要的關鍵知識,并將它們變成我思維習慣的一部分,倒也不是很難的事情。當然,掌握這些道理之后,你們必須不斷通過實踐去使用它們。這就像鋼琴演奏家,如果你們不持續練習,就不可能彈得好。所以我這輩子不斷地實踐那種跨學科的方法。
歸根到底,芒格的成長型思維方式,主要的內容就是不斷消除主觀主義的影響,讓他擁有更穩健、更明智、更理性的視角,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有人問芒格怎么才能幸福?他回答說:降低你的預期,讓你的預期更符合現實。
他還說:“如果說我們有什么本事的話,那就是我們能夠弄清楚我們什么時候在能力圈的中心運作,什么時候正在向邊緣靠近。”“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你的能力圈邊界在哪里。沒有邊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稱之為能力(如果你問自己是否過了能力圈的范圍),那這個問題本身就答案。”
在反對主觀主義的基礎上,他三言兩語就講清楚了怎樣獲得幸福和避免痛苦。
沒有經歷過斗爭而得來的經驗,其實稱不上經驗。人的大腦總是趨向于非理性,人的主觀意識如果不能符合實際,一定不會帶來好結果。這在心理學上有許多典型,比如從眾心理、自視過高、思維慣性趨勢、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等等。
芒格用全部智慧,從“術”的層面給出了反對主觀主義的系統方法,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但在“道”的層面,毛澤東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深刻、系統地論述了主觀主義的根源、表現和消除方法,成功地改造了一個大黨和一支軍隊。
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說:“主觀主義的態度下,就是對周圍環境不作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于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一針見血地指出主觀主義態度與方法的根本錯誤所在。
他還對主觀主義的反面,即實事求是的態度,作了經典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1943年12月,他為中央黨校大禮堂題詞“實事求是”。
這里的“實事求是”與史學典籍《漢書》上的實事求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卻又都包含著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的一般性原則。將一種新型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線,用中國歷史上已有的名詞表達出來,這是毛澤東偉大的創造,也讓一個外來的“洋玩意兒”有了鮮活的、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
他說,沒有什么神秘的,都站起來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