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勞動論》中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解(續)
繼續與大家探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問題。今天發表第二節。
1-5-2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分析
有人援引馬克思的“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在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而不是在所謂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204頁)直接把生產資料等同于生產力,把“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演繹為“生產工具決定生產關系”。這是誤解。顯然,測量器不是被測量的對象,稱重的稱不是被稱重的物重。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要素的一種。關于生產力要素,理論界有多種說法,除了生產工具一要素說外,還有勞動手段和勞動者二要素說,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說,后來又加進資本、科學技術、管理等等,形成多種要素說。從生產及其發展史看,生產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勞動力和勞動對象,其他的,都是這兩種生產要素衍生出來的。勞動資料、資本、科學技術、管理等等,都是勞動的產物;這些生產要素,包括越來越多的勞動對象,都是生產力一定發展的產物,從方式和結果上反映人類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政治經濟學提出的構成生產力的諸要素,除了自然界外,都是人類改造自然活動中產生、發展出來的產物,包含著一定的社會的歷史的因素。“社會生產力”不用說了,它本身就表示是許多“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馬克思和恩格斯:《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73頁》)結合的生產力,本身自然包含著一定的人與人的生產關系。生產工具,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絕大部分不是自然物,是勞動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也不單純做生產資料,是作為資本占有勞動的手段。“如果我們從勞動過程的觀點來考察生產過程,那末工人并不是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而只是把它當作自己有目的的生產活動的手段和材料。……可是,只要我們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觀點了考察生產過程,情形就不同了。生產資料立即轉化為吮吸他人勞動的手段。”科學技術和管理也是這樣。“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的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并迫使它為資本服務。”(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344、400頁)所以,“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
生產力總是與它的社會存在形式聯系著,表現為個人結合成的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社會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可分割地對立統一為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生產內在的矛盾,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在矛盾運動中,作為主要矛盾方面表現出某種決定性作用。
生產力一開始就同生產關系互為存在條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是誰先有后有,而是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總是要發展的,生產發展的基礎是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如果束縛了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運動的發展就要求改變它。也就是說,生產力發展作為社會生產發展是主導因素,決定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
現在,我們比較地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生產的內生因素決定的。當生產關系不能繼續促進生產力發展時,就必然要改變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建立起能滿足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舊生產方式的既得利益者絕不會自動改變舊生產關系的,體現新興生產力的階級必須采取暴力革命手段來改變舊的生產關系。
我們看到的歷史事實是,不是先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才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馬克思也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在歷史上既有生產力基礎上,通過原始積累,建立起雇傭勞動生產關系后,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也是在資本主義既有的生產力條件下,廢除雇傭勞動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后,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在歷史事實面前,理論界發生了認識分歧,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做了形而上學地理解。
資本原始積累是對直接生產者的暴力剝奪,暴力剝奪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普遍存在,但都沒有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原始積累之能形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于既有的生產方式中已有了新生產力的萌芽,這種新生產力最初不是工具,而是協作生產組織。
協作生產已經存在于歷史上不同的以自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中,如圍獵、搬運重物,都需要許多人勞動力的協同作用,經過了自然的漫長發展,產生了一種協作的生產組織——手工業作坊。有了萌芽狀態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362頁)
用暴力方式剝奪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并把它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把手工業作坊的協作生產,發展為工場手工業,發展為工廠生產這種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方式。資產階級不是在機器這種只能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基礎上,形成社會化生產方式,建立資本雇傭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它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將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加以集中和擴大,在發展協作的集體生產力的基礎上,建立資本雇傭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化生產方式。“勞動資料——土地、農具、作坊、手工業工具——都是個人的勞動資料,只供個人使用,……正因為如此,它們也照例是屬于生產者自己的。把這些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加以集中和擴大,把它們變成現代的強有力的生產杠桿,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體現者即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20頁)。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對此作了詳盡的闡述。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也是通過社會剝奪,把全部的資本家私有的生產資料集中為社會公有,把資本主義企業組織的協作生產,發展為由整個社會組織的協作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資本雇傭許多工人協作生產。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許多勞動者自愿地把他們的勞動力結合起來,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進行協作生產。協作生產既是集體生產力,又是一種生產方式,并在一定社會生產中產生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樣的表述不科學,好像消滅剝削是自然過程,可以通過發展生產力來實現,把科學社會主義變成了空想社會主義。
實現共同富裕,這句話“只是在它包含著勞動備了相應的對象和資料這層意思的時候才是正確的。”(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頁)歷史表明,生產力的解放,在階級社會中,總是表現為被壓迫的勞動者階級獲得一定的解放。“被壓迫階級的存在就是每一個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被壓迫階級的解放必然意味著新社會的建立。要使被壓迫階級能夠解放自己,就必須使既得的生產力和現成的社會關系不再繼續并存。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革命因素之組成階級,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60頁)
關于這個問題,我曾經在1994年10月24日寫信給鄧小平說:“毫無疑義,馬克思主義強調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強調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據此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社會主義必定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持續高速發展。但是發展生產力并不構成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社會的本質。資本主義社會沒有發展生產力么?封建社會、奴隸社會沒有發展生產力么?社會主義社會又能永遠發展生產力么?發展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而不同的的社會形態在于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歷史上,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的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不僅沒有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恰恰相反,而是為剝削和兩極分化創造了條件。事情很清楚,道理也很簡單:沒有剩余勞動就不可能剝削,而剩余勞動產生于生產力發展。實際上,社會主義社會也不是在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后,才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同樣相反,是通過剝奪剝奪者,“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通過勞動者的解放而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