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長征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史詩,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史詩。
長征的勝利,既是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長征,既是工農紅軍將士的長征,也是紅軍領袖們的長征。
毛澤東,不是坐著美國小汽車到達延安的,更不是乘坐美式專機著陸延安的,毛澤東是領著紅軍將士走到延安的。
如果把毛澤東看成詩人,那毛澤東的長征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詩集。
一、毛澤東的長征是無奈的,又是必然的。
長征的原因,簡單點講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在江西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選擇,蘇區防線四面都被突破,用“彈盡糧絕”來形容當時的處境毫不為過,不轉移,紅軍很可能就地滅亡,長征,是無奈地選擇。
就第五次反圍剿本身而言,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王明等中央領導都犯了嚴重錯誤,尤其是中央對毛澤東同志的孤立既不得人心,又損失巨大。沒有毛澤東指導的紅軍,從大局上講就降低了紅軍在蔣介石軍隊中眼中的份量,失敗是必然的。
換一個角度看,我們也可以認為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必然選擇,只不過,紅軍有生力量的損失程度可能不一樣。1934年,蔣介石聘請的國際顧問團已經對中央蘇區進行了非常嚴密的圍剿部署,40萬大軍陸續向蘇區聚結,不到十萬人的紅軍,很難用落后的裝備長期與蔣軍隊相持下去,紅軍進行戰略轉移是遲早的事,可能轉移方式和轉移難度不同而已。
再從當時中國的抗戰形勢分析,工農紅軍長征也是一種需要。自“9.18”以后,中國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一種抗日的氛圍當中,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向全國發出全民抗日的號召。1934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原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向國民黨出賣華北發出《宣言》,1934年7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按照中央當時的設想,北上抗日也算是既定戰略之一。盡管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但中國共產黨還是以抗日救國為本黨大計。
毛澤東失去軍隊領導權是無奈的,在遭遇重大失敗后被迫長征對他本人而言也是無奈的。但是,毛澤東并不氣餒,他用一種“必然長征”和“必然勝利”的超級自信踏上了自己的長征路。
二、毛澤東的長征是冷靜的,是睿智的。
盡管第五次反圍剿全面失敗,但這并沒有動搖所謂“多數派”的領導地位,毛澤東仍然被孤立為“少數派”。面對黨內復雜的形勢,毛澤東一方面堅決服從大局,同時,又堅持反對28個布爾什維克,他極其冷靜地觀察著紅軍的每一個戰役樣式和戰役效果。
湘江戰役,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初期經歷的一次極其慘烈的戰役,為了強渡湘江,紅軍動用了最主要的作戰部隊,8萬多紅軍損失大半,戰役過后只剩下3萬多人,雖然從戰略上講并不算非常失敗,但從有生力量的慘重損失看,戰役本身是重大失敗。這讓黨中央開始集體反省,尤其關鍵的是,中央紅軍無法按原計劃與湖南北部賀龍的軍隊會合。毛澤東認為必須改變,他開始主動向28個布爾什維克提出挑戰,毛澤東要求紅軍轉向西部的貴州方向,轉向國民黨軍隊薄弱的地方,然后與四川北部的共產黨軍隊會合,他不同意奧托.布萊恩等人直接北上的計劃。
毛澤東還清楚地看到,湘江戰役的失敗與紅軍攜帶過多的隨行品有關,部隊行軍緩慢,戰時包袱過多,他主張扔掉一切不必要的隨軍非作戰物品,這就觸及了很多較清醒黨內領導人的內心深處,很多人實際上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毛澤東逐步贏得了更多同盟軍。
博古和布萊恩等人在紅軍長征戰略意圖的無計劃性又進一步削弱了28個布爾什維克的威信,加上作戰經驗的嚴重不足,“朱毛紅軍”的老戰法又逐步被采用,毛澤東聲東擊西的戰術幫助紅軍贏下了強渡烏江的戰役,小股部隊虛張聲勢,大股部隊向國民黨軍隊發起強攻,使得紅軍成功地渡過了水流湍急、惡浪滔天、尖壁石險的烏江,用經歷過那場戰役的國共兩軍親歷者的話講,整個戰役,就象是猴子在狹窄的胡同戲耍一只瘋牛。
毛澤東,在長征紅軍中的地位正日漸復收。
三、毛澤東的長征是天賦的,又是天助的。
毛澤東可以不走長征路,毛澤東也可以消極地跟著走完長征,但毛澤東沒有選擇消極的長征,而是選擇了“革命須有崇高目標”的長征,這是上天賦予他的權力和責任,他必須天然地領導長征。
毛澤東利用自己的天賦才資幫助工農紅軍躲過蔣介石20萬追兵的圍堵,同時還躲過一路上惡霸、土匪、軍閥的橫路干擾,當紅軍到達富饒的遵義古城時,“毛蔣爭雄”的態勢在中國正式形成。
遵義,一個在中國革命史上有特殊意義的紅色城市,一個將毛澤東的天賦領導權轉化為現實領導權的城市,到達遵義之時及打敗遵義的地方軍閥之后,無論是中國工農紅軍內部,還是長征路上的人民群眾,都形成了一個共識:毛澤東享有魔術般的聲譽,紅軍必須按照他的辦法。
在遵義,毛澤東不但得到了軍隊領導權,還得到了共產黨的主要領導權,毛澤東領導的勝利既是自己才能運用的結果,又是天助的結果。毛澤東,沒有再給28個布爾什維克更多的特殊權力,他要求賦予長征更新、更完整、更戰略性的意義,毛澤東希望締造一個團結且有實戰指揮能力的新領導集體,口頭布爾什維克必須服從共產黨紅軍的戰略目標。
毛澤東的長征被認為是天助,有一個很重要的天使是周恩來同志,在毛澤東與博古等人的斗爭中,周恩來同志站在了毛澤東一邊,并且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周恩來很誠懇地表示:“他一直是正確的,我們應當聽從他。”周恩來謙虛地要求讓出自己在軍事委員會的指揮權。在此之后,周恩來同志再也沒有對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和思想提出過任何挑戰。毛澤東自遵義會議之后便成了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核心權力擁有者,他在整個長征期間,始終讓槍桿子居于一切權力之首,朱德對毛澤東的這一思想也表示支持。
自遵義會議之后,毛澤東的主要軍事思想表現為:
敵強我弱,紅軍必須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不打無準備之仗,大踏步進退,以捕捉戰機;
誘敵深入,避免打陣地戰;
紅軍是戰斗隊,又是宣傳隊,讓每一位戰士知道長征的目的和危險;
革命離不開群眾,有群眾基礎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第四、毛澤東的長征是藝術的,是天才的。
諸葛亮六擒孟獲既是一種謀略,也是一種藝術,但諸葛亮的“六擒”是著眼于某個人的戰略,毛澤東的四渡赤水則完全不一樣,它著眼的不是蔣介石的一兵一將,而是國共兩軍的攻防體系,毛澤東沒有追求一城一江,沒有追求奪命狂奔,他追求的是用天才的指揮棒戲耍蠢才蔣介石逐漸對紅軍產生恐懼感。
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誘使國民黨軍匯聚川南,此時黔北空虛,毛當機立斷殺個回馬槍!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紅軍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貴州,成功把國民黨大部隊甩開三天路程,打亂敵人部署,紅軍神兵天降再次兵臨城下,蔣介石如夢方醒,黔軍方寸大亂,5日內紅軍攻克婁山關、再占黔北重鎮遵義。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澤東再命令紅軍虛張聲勢三渡赤水河再次進入川南,大部隊則隱蔽起來,待敵人大軍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際,毛澤東立即決定,乘敵不備主力折兵向東,紅軍在國民黨重兵集團的縫隙中,神不知鬼不覺中于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于31日南下突破烏江,成功把幾十萬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貴陽,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一面令守城部隊死守飛機場,一面侍機逃跑。
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7天7夜,紅軍主力就靠7只小船巧度金沙江北上,將國民黨軍幾十萬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敵人的追兵趕到南岸時,紅軍早已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用三個月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四度赤水,毛蔣雙方戰略謀劃水平,高低立現,毛澤東以非凡的膽略和智慧贏得了中國各界的特別審視,此后的毛澤東已經不只是外界眼中的“共匪頭子”,而是一位讓眾多國內外軍事家刮目相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毛澤東,已經開始成為眾多重量級人物心中的天才指揮家。
第五、毛澤東的長征是壯烈的、是英雄式的。
如果說毛澤東的長征是他詩人品質的軍事化表現,那么,這類表現中,也包含許許多多的壯烈,還包含無數的英雄樂曲。飛奪瀘定橋一役簡直不是在打仗,而是一群雜技演員在炮火中的大義殉難,世界上除了雜技演員能做到以外,常人應該無法在高懸二百英尺的鋼索上行走,更別說在前進的過程中與敵人炮火碰撞,毛澤東領導的紅軍根本就不是常人,是魔術師的英雄集合,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突擊隊光榮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過了大渡河,并不是紅軍的真正全面勝利,更不是紅軍的幸福時刻,即使在一、四方面軍會合以后,毛澤東的隊伍仍然是前途難測,張國燾與毛澤東的分歧加大了長征后半程的滅亡風險,本來得到加強的力量因為認識分歧又被分成了左、右兩路軍,毛澤東堅持按自己的方向前進,張國燾帶著左路軍另走它途,并且在不久后錯誤地引軍南下,在經歷了損失6萬人的巨大代價之后,張國燾不得不又帶著剩余的隊伍重走毛澤東走過的那條路,然而,經此一折騰,紅軍的戰斗力量又再次被大大削弱。
如果說上天安排毛澤東長征是對毛澤東的考驗,那么,毛澤東帶領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也是對紅軍是否真英雄的考驗,不走這條路,紅軍面臨被國軍殲滅的真實危險,敢于冒險走征程,紅軍還有生的希望,紅軍,選擇了做英雄,紅軍,走過了人類戰爭史上最為艱難的道路,紅軍,走的根本就不是路,是一條由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腳強行打造出來的路,這條路連接了天,連接了地,最后連接了勝利。
如果說毛澤東是英雄,那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全部都是英雄。
第六、毛澤東的長征是浪漫的、是歡快的。
人類歷史從來都不缺政治家,也不缺軍事家,甚至也不缺集政治家和軍事家于一身的韜略英雄。然而,你肯定很難找到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外交家、革命家和詩人于一身的綜合性指揮天才,毛澤東就是這種“罕見”中的一見。
長征途中,毛澤東,不但要與蔣介石決戰爭雄,還要與黨內、軍內的分裂勢力作斗爭,在斗爭的過程中,毛澤東從來都不悲觀,毛澤東永遠向部隊傳遞著詩意的浪漫。
且聽: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的詩,不只有詩的藝術,還有烘托手法的超高藝術,他不直接寫紅軍戰士,卻通過人生活的、戰斗的環境烘托,寫出了紅軍的精神面貌,寫出了攻打婁山關的戰斗場面,馬啼聲和軍號聲讓戰斗躍然紙上,尤其是還把紅軍行軍的場面與早春的景色渾然一體,精妙至極。描寫婁山關的勝利,不重在描寫戰場炮火,而是描寫戰士們的矯健步伐,闖越了“雄關”,自當是英雄,這樣豪放的筆勢恐怕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夠做到的,虛實結合的超高水準能夠讓人有更多的寓意沉思。
再聽: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色。
毛澤東的《長征》詩就是中國紅軍的“遠征史”,遠征,不怕,既表明了遠征抗蔣,又表明了遠征抗日,毛澤東對一切反動勢力都表現為“不怕”,他的這種精神和品質表現在他的整個長征征程。
這首詩可以認為是英雄的筆法譜出的英雄的史詩,它生動地寫出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非常真實地表現了紅軍敢于斗爭、不怕犧牲、不斷革命的英雄主義,詩的面貌是樂觀主義的,詩的形象是紅軍的高大形象。毛澤東用詩來贊美自己的革命隊伍,不只是顯示自己的英難本色,更顯示共產黨軍隊不同于國民黨軍隊的英雄本色。
再聽聽: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逢歐,一截贈美,一截還遠東。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毛澤東天生就是一個將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對昆侖的描寫,其視野之宏大堪稱絕世,大山的人格化處理,分明可以看到自然界和人類的共生偉大,長征的英雄就是挺身天外的巨人。
毛澤東以奇特的想象,提出了一個徹底改造世界和改造中國的愿望,長征不只是為了逃難,長征是為了創造中國的奇跡,是為了歐、美、亞享有互不敵視的和平,毛澤東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胸襟是當時所有紅軍將領都不曾具有的獨到崇高。
還有,《清平樂.六盤山》,還有,《沁園春.雪》,還有………….
對毛澤東個人長征的總結:
毛澤東,既是工農紅軍的領導者,又是長征工農紅軍的一員;
毛澤東,用“腳踏實地”與蔣介石“空中飛行”展開智慧地較量;
毛澤東,用長征勝利贏得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又帶領工農紅軍贏得了撐起中國抗戰的軍事地位;
毛澤東,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在長征中帶領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走向成熟,中國社會自此開啟了多黨聯合抗戰的局面,國民黨消極抗戰的天然資本走向毀滅。
如果說長征是勝利的,那毛澤東的勝利就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的勝利;
如果說有“長征精神”,那毛澤東的精神就是“長征精神”;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的轉折,也是毛澤東的轉折,亦是中國命運的轉折。
蔣介石坐在飛機里面逃到重慶,最后逃到了臺灣;
毛澤東用自己的雙腳先走到了延安,最后走向了北京;
1949年,毛澤東宣布了一個新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孫錫良微信公眾號:sunxiliang2016
寫于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