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本的交換是對工人階級的二次剝削!
——我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看法(31)
這里的商品資本主要說的是,工人階級需要的生活資料,既包括工業日用品,也包括吃喝穿住的生活必需品。這些商品資本的交換是在市場上進行的,因此,說商品資本的交換是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就是說的工人階級在市場上購買生活資料,就是對工人階級的剝削!
工人階級為資產階級無償地創造了剩余價值,這種剝削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第一次剝削。資產階級把生活資料的商品資本投放到市場上,是為了把剩余價值即利潤變成貨幣,一般說來,吃喝穿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總是只漲不落,在這種情況下工人階級就受到了第二次剝削!所以,市場經濟的交換就是對工人的二次剝削!住房、糧、油、菜、蛋、肉、水果等等作為商品資本就是二次剝削的主要手段!
為什么是這樣呢?
供求以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為前提;當供求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發生的時候,當商品是資本的產品的時候,供求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為前提,因而是和單純的商品買賣完全不同的復雜化了的關系。這里問題已經不是由商品的價值到價格的形式上的轉化,即不是單純的形式變化,而是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進一步說,同生產價格的一定的量的偏離。在簡單的買和賣上,只要有商品生產者自身互相對立就行了。如果作進一步的分析,供求還以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存在為前提,這些階級和階層在自己中間分配社會的總收入,把它當作收入來消費,因此形成那種由收入形成的需求;另一方面,為了理解那種由生產者自身互相形成的供求,就需要弄清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問題不僅在于,要為那個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額,取出另一種形式(貨幣形式或其他商品形式)的等量的價值額,而且在于,要為那個預付在生產中的資本,取出和任何另一個同量資本同樣多的或者與資本的大小成比例的剩余價值或利潤,而不管預付資本是用在哪個生產部門;因此,問題在于,最低限度要按照那個會提供平均利潤的價格,即生產價格來出售商品。在這種形式上,資本就意識到自己是一種社會權力;每個資本家都按照他在社會總資本中占有的份額而分享這種權力。
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來交換。這些資本要求從剩余價值的總量中分到和他們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們的量相等時,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一定資本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總價格應當滿足這個要求。不同生產部門的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出售這個假定當然只是意味著,它們的價值是它們的價格圍繞著運動的重心。而且價格的不斷漲落也是圍繞著這個重心來拉平的。市場價值與不同生產者所生產的個別商品的個別價值不同。在這些商品中,有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市場價值,另外一些商品的個別價值高于市場價值。這種市場價值又成為市場價格波動的中心。如果滿足需要的是平均價值,也就是按兩端之間的大量商品的中等價值來供給商品,那么個別價值低于市場價值的商品,就會實現一個額外剩余價值或超額利潤;而個別價值
高于市場價值的商品,卻不能實現它們所包含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問題在于:在資本主義生產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商品是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交換。這里關于市場價值所說的,也適用于生產價格,只要把市場價值換成生產價格就行了。不過生產價格本身又是一個中心,日常的市場價格就是圍繞著這個中心來變動,并且在一定時間內圍繞著這個中心來拉平。
不管價格是怎樣調節的,我們都會得出如下結論:(1)價值規律支配著價格的運動,生產上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的增加或減少,會使生產價格提高或降低。(2)決定生產價格的平均利潤,必定總是同一定資本作為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相應部分所分到的剩余價值量接近相等。既然商品的總價值調節總剩余價值,而總剩余價值又調節平均利潤,從而一般利潤率--這是一般規律,也就是支配各種變動的規律--那么價值規律就調節生產價格。競爭首先在一個部門內實現的,是使商品的各種不同的個別價值形成一個相同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但是只有不同部門的資本競爭,才能形成那種使不同部門之間的利潤率平均化的生產價格。要使同一生產部門相同的商品按它們的價值出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不同的個別價值,必須平均化為一個市場價值,為此就需要在同種商品的生產者之間有一種競爭,并且需要有一個可供他們共同出售自己商品的市場。如果供求調節著市場價格,即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那么另一方面市場價值調節著供求關系,即調節著一個中心,供求變動使市場價格圍繞著這個中心波動。這里社會需求本質上是由不同階級的相互關系和它們的各自經濟地位決定的,即由全部剩余價值和工資的比率決定的,是由剩余價值分成不同部分的比率決定的。現在假定,這些商品的很大部分是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社會條件下生產出來的,那么,市場價值就由中間的大量商品價值來決定。另一方面假定投放在市場上的商品量仍舊不變,然后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價值,不能由較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價值來平衡,以致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構成了一個很大的量,那么,市場價值就由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大量商品來調節。最后,假定在高于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大大超過在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甚至比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量也大,那么,市場價值就由最好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來調節。這就是市場價值確立的原則。
第二,說商品有使用價值,無非是說它能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只要一方面有了整個生產部門的產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會需要,這個量就是一個重要因素了。商品的供給量小于或大于對它的需求,市場價格就會偏離市場價值。如果這個量過小,市場價值就總是由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如果這個量過大,市場價值總是由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如果需求和生產量之間的差額更大,市場價格也就會偏離市場價值更遠。如果某種商品的產量超過了當時的社會需求,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會根本賣不出去。在需求方面,看來存在著某種數量的一定的社會需求,要滿足這種需求,就要求市場上有一定量的某種物品。但是從量的規定性來說,這種需求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變動性。它的固定性只是一種假象。
資本主義的實際的內在規律,顯然不能由供求的相互作用來說明,因為這種規律只有在供求不在發生作用時,也就是互相一致時,才純粹地實現。供給是資本的供給,需求是資本的需求,資本主義的特征是無限擴大生產,為生產而生產,因此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說到市場,那么供給等于某種商品的賣者或生產者的總和,需求等于這同一商品的買者和消費者(包括個人消費和生產消費)的總和。而且這兩個總和是作為兩個統一體,兩個集合力量來互相發生作用的。個人在這里不過是作為社會力量的一部分。在這個形式上競爭顯示出生產和消費的社會性質。在競爭中,一時處于劣勢的一方,個人不顧那群競爭者,而且常常直接反對這群競爭者而行動,并且正因為如此,使人可以感覺出一個竟爭者對其他競爭者的依賴。而處于優勢的一方則或多或少地始終作為一個團結的統一體來同對方抗衡。
如果對這種商品來說,需求超過了供給,那么在一定限度內,一個買者就比另一個買者出更多的價錢,這樣就會使這種商品對全體來說都昂貴起來,提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另一方面賣者卻共同努力,力圖按高價來出售。相反,如果供給超過了需求,那么一個人開始廉價出售,其他人不得不跟著干,而買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把市場價格壓低到盡量低于市場價值。只有各方通過共同行動比沒有共同行動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他們才關心共同行動。只要自己這一方變成劣勢的一方,而每個人都力圖找到最好的出路,共同行動就會停止。其次,只要一個人用較便宜的費用進行生產,用于現有市場價格出售商品的辦法能出售更多的商品,在市場上奪取一個更大的地盤,他就會這樣做,并且開始起這種作用即逐漸迫使別人也采用更便宜的生產方法,從而把社會必要勞動減少到更低的標準。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每一個屬于這一方的人都會得到好處,好象他們實現了一種共同壟斷一樣。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每個人就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優勢,或者盡可能擺脫這種劣勢。這時他根本就不顧他周圍的人了,盡管他的做法,不僅影響自己,而且也影響他的同伙。這就是資本市場的顯著特征。
這里可以看出,第一,市場經濟精確地證明了,為什么資本家在他們的競爭中表現出彼此都是虛偽的兄弟,但面對整個工人階級卻結成真正的共濟會團體。第二,把市場經濟說成是,價格由供求決定同時供求又由價格決定。說什么需求決定供給,反過來供給決定需求。說什么生產決定市場,市場決定生產等等都是不了解資本的真正的市場規律的混亂觀點。
附文:利潤率趨向下降趨勢造成兩極分化的再分化!
——我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看法(32)
只要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利潤率趨向下降是不可阻擋的鐵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最最大的結果,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換句話說,就是資本越來越集中到極其少數資本家的手中,特大資本家要打倒大資本家,大資本家要打倒中資本家,中資本家要打倒小資本家,小資本家要打倒小小資本家!再換句話說,就是資產階級的陣營里也出現了兩極分化!資產階級的人數不斷地減少,工人階級的陣營不斷地擴大!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的形成。
不變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逐漸增加,就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剝削程度不變時,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從而同被推動的總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這只是說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內部所特有的生產方式的日益發展,一定價值量的可變資本所能支配的同數工人會在同一時間內推動、加工、生產地消費掉數量不斷增加的勞動資料,機器和各種固定資本,原料和輔助材料,--也就是價值量不斷增加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從而同總資本相比的這種不斷的相對減少和社會資本的平均構成的不斷提高是同一的。不變資本價值量的這種增加會使產品相應地日益便宜。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時,剩余價值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表現。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價值必然表現為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利潤率下降的規律,或者說,所占有的剩余勞動同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的量相比減少的規律,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社會資本所排斥和所剝削的勞動的絕對量在增大,因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在增大;同樣地也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單個資本家所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勞動量,從而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價值量,甚至在他們所支配的工人人數并不增加的時候,也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利潤率的下降,不是由于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絕對減少,而只是由于它的相對減少,所以盡管利潤率不斷下降,資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數,即它所推動的勞動的絕對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利潤的絕對量,仍然能夠增加,并且不斷增加。事情還不只是能夠如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撇開那些暫時波動事情必然如此。從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的性質看,自然會得出如下結論:用來轉化為資本的已經增加了的生產資料的量,會隨時找到相應增加了的甚至過剩的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因此,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同一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方面表現為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表現為所占有的剩余價值或利潤的絕對量的不斷增加。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發展,要使用同量勞動力,就需要越來越大的資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勞動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產生永久的顯而易見的工人人口的過剩。
如果可變資本以前占總資本的1/2,現在占1/6。那么要使用同量勞動力,總資本就必須增加6倍。如果所使用的勞動力增加一倍,資本就須增加6倍。利潤率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下降,同時利潤量卻會增加,這個規律也表現為: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同時商品所包含的并通過出售所實現的利潤量卻會增加。利潤率的下降和積累的加速,就二者都表現為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只是同一程的不同表現。積累既然引起勞動的大規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聚,并且通過積聚對小資本家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所以雖然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積累在量的方面還是會加速進行。總資本的增殖率即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刺激,因而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就這一點說,利潤率的下降會延緩新的獨立的資本形成。從而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威脅;利潤率的下降在促進人口過剩的同時,還促進生產過剩、投機、危機和資本過剩。
造成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從而引起資本所占有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利潤)絕對量或總量的增加。在競爭中,從而在競爭當事人的意識中,一切都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規律——我指的是兩個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物之間的這種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也同樣如此。很明顯,在上面列舉的比例中,一個擁有巨額資本的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大于一個表面上賺得高額利潤的小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其次,對競爭的最膚淺的考察表明,在某種情況下,例如在危機時期,當大資本家要在市場上奪取地盤,排擠小資本家時,他在實際上就是利用這個辦法,即有意識地壓低自己的利潤率,以便把小資本家排擠出去。特別是以后要詳細說到的商人資本,會顯示出各種現象,似乎利潤的下降是營業擴大和資本擴大的結果。
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這個內部矛盾力圖用擴大生產的外部范圍的辦法來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隘基礎發生沖突。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為在二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長。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剩余價值即利潤的量越來越大,實現這些剩余價值的條件越來越狹窄!中小資本家在這個矛盾面前,只能是在大資本家的統治下活動,因此,必然要被大資本家吞噬掉!
勞動者2014年9月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