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2-1)
老蝸牛:淺析短篇小說《涂浩的厚黑學》
李碩《涂浩的厚黑學》:http://www.szhgh.com/Article/wsds/wenyi/201408/58962.html
前些日子在《紅歌會網》看到李碩先生的紅色短篇小說《涂浩的厚黑學》,余味悠長。不知作者是否太過隱諱,將主題埋藏的很深,讓俺老漢不得不耗費大量腦細胞,一邊挖掘,一邊理解。故事情節曾似相識,卻又模模糊糊,若隱若現,猶如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雖竭盡全力,仍沒得到一個明確的解。糾結數日,忽靈光一現,茅塞頓開,原來這豈不就是大家身邊經歷過的、且正在延續的故事乎?于是趕緊落座,趁熱打鐵,寫出以下感悟,是耶非耶?諸君自由評說。
涉及“厚黑”二字,當然不得不提被譽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先生,其名著《厚黑學》教義經久不衰,目前在諸多領域皆占有重要一席,或視為官場指南,或視為商道睿智,或視為鉆營技巧,或視為處事之道,凡此種種,皆因“厚黑”二字太過精妙,若能嫻熟于心,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縱橫捭闔,無事不成矣。想必作者也為性情中人,故而開合隨心,揮灑自如,下筆如神,成其為佳作矣。
俺老漢過去也曾瞻仰過李宗吾先生這部大作,但那時少不更事,不能深入領會其精妙,僅只記得李宗吾先生對其“厚黑”三步功夫的描繪,一曰“厚如城墻,黑如煤炭”,二曰“厚而硬,黑而亮”,三曰“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若修到這第三步,則到最高境界矣。
涂浩何許人也?其“厚黑”程度幾何?作者文中開篇即有其精彩描繪:
“住在我家隔壁的涂浩先生,在前幾天趕大集的時候買了一只寵物雞,美其名曰元寶雞,聽此名字就極其招涂先生愛之,堪比其親生兒女,我記得當他買回來的時候給全院的人都召集一起,來聽其炫耀這只雞多么不尋常,聽其夸張的敘述,我感到這只雞堪比關老爺和趙先生了,更不要提什么三腿金蟾了,估計按照是否招財的靈驗,我斷定那只金蟾都不及雞屁股上的一根雞毛”。
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一個“忽悠大師”栩栩如生的形象。那只不同尋常的“元寶雞”,不正是有些人三十多年前對咱小民百姓信誓旦旦的承諾么?直到現在,大家還在翹首以盼呢。不幸的是,作者隨即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忽悠大師”的偽裝,當“涂先生舉手劃腳地描述著他這只雞,看得出是滿嘴的銅臭之味了”。
接下來,作者又讓觀眾見識了這位“忽悠大師”的厚黑手段:“就僅憑它的名字,怎么也得值個千八百元,但是我僅僅花了20元,因為賣這只雞的老頭,啥也不曉得,我騙他這雞不值錢,就是殺著吃肉的雞”。嗚呼,涂大人得意忘形之時,情不自禁地露出了馬腳,原來忽悠與騙術不過是一類貨色,其手段可真夠“厚黑”,只可惜俺小民百姓當初個個都是那賣雞的老漢,太純潔,太善良,太好忽悠,太好欺騙,太容易上當了。
作者在文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這位“忽悠大師”的嘴臉,即“看著他說話的表情,吐沫漫天飛舞,我突然感悟:每個人說話盡管都有差異,但是最起碼都說的是‘人話’,如何分析說的是否是人話呢?很簡單,‘說話’有一個界限,在這個界限之下,就‘不是人話’,在這個界限之上,就是‘人話’。這個涂先生說話如此粗魯,而且作出如此違背道德之事,竟然還能召集所有的鄰居來炫耀他取得的勝利,我更加確認了,他說的話就‘不是人話’了”。
故事繼續向前發展,在“忽悠大師”涂浩先生的精心呵護下,“元寶雞”逐漸羽翼豐滿,“它開始鳴叫了,聲音很是洪亮,抑揚頓挫,只要它一鳴叫,全村的所有的公雞都為其做伴唱,真是奇觀了”,而且“村長都特意接見涂先生,還說:這都是涂浩先生的功勞啊,你是我們村的驕傲,你的雞也是我們全體老少的驕傲哩”。為此,全村人都沉浸在“這下這只雞可讓咱們村出人頭地了”的迷糊與得意之中,大腦卻越來越糊涂,越來越不會思考了。這豈不正是當初俺小民百姓心態的真實寫照,也是為什么在當初一片歡呼叫好而少有提出質疑的真正原因。
接下來更精彩。在眾人的麻木不仁中,“元寶雞”愈來愈覺得自己不同凡響,“它已經不喜得吃蚯蚓了,而是換成玉米面拌燕窩了”,而且開始欺負小孩子,最后竟然發展到欺負它的保鏢——兩只大黃狗,“把那兩只大狗嚇得不敢靠近,而且發出微微的唧唧聲,夾著尾巴跑到一邊去了”。但作者指出,真相卻是“那狗已經由保鏢變成它泄氣的工具了,原因是它把不讓它出去見恭維它的村民的責任,完全歸咎為兩條大狗了,熟不知這兩條大狗只不是其主人的工具罷了”。接下來,“隔幾天涂浩就開始為這個西屋裝修了,一律是歐式風格,那種華麗不亞于美利堅合眾國的白宮了”。這里,作者可謂用心良苦,寓意可謂深刻之至,“兩只大黃狗”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讓大家結合這幾十年的發展路線圖自己去感悟,去反思,堪為畫龍點睛之筆矣。
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那只“吃進口蔬菜和燕窩”的“元寶雞”也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最后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作者沒有交待,但向觀眾給出了一個暗示,即“中午涂先生來我家借醬油,說是要弄點美味。我也沒有去細問了。他說:今天我家的一只鴿子被那只大貓給吃掉了”;“到晚上了,涂先生家的小孩來歸還醬油,我問他吃的什么美味,他笑嘻嘻的說:我爸給我做的紅燒鴿子,太美味了”。看到這里,俺老漢“以小人之心杜君子之腹”,胡亂猜測,作者是否在暗喻,“元寶雞”已經搖身一變,成了“紅燒鴿子”,它并沒有惠及咱小民百姓,而是被“厚黑”們玩弄手段,連哄帶騙,吃進自家肚子里去了。
接下來,“一切都明白了,涂先生先前飼養雞的食物甚是鮮美,他預防危險其起見,將兩只大狗放在屋子里,目的就是預防那只大黑貓,結果貓是不敢來了,換來光顧的卻是一大堆的耗子,因為這里食物的鮮美,又沒有天敵,甚是適合那些耗子的哺乳”。嗚呼,看罷此段描寫,想必讀者心中應當不再模糊,套用一句流行語,“你懂的”。從當今社會大面積腐敗,老虎、蒼蠅無處不在,令人觸目驚心,皆因“飼料”太過鮮美,且又“沒有天敵”監督制約,其根源竊一斑可見全豹矣。
忽悠,繼續忽悠。“元寶雞”消失了,于是改為養老鼠。因為“這只雞已經不重要了,我現在有新的生財之道,能帶領全村的居民致富了,用不了幾年,咱們村就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富裕村了”。在“忽悠大師”涂浩先生眼中,老鼠那“黑色米粒般的糞便”就是老人所說的“五靈脂”,“就是養這幾窩老鼠,其糞便可是名貴藥材哩”,“五靈味甘,血痢腹痛,止血炒用,行血用生”……。
哄騙,繼續哄騙。“這件事可不能讓鄰村的人知道,如果他們知道了,要是弄幾只大貓來,咱們這個村子可就貧困的翻不起身”。看到這兒,讀者應該明白,只要沒貓,老鼠也就“從此不用看群眾的眼色行事了”。
雖然“村民”中也有“二楞子”那樣直來直去的人戳穿其謊言,但“忽悠大師”立即來了個不許爭論,厲聲喝道:“我說話之時誰也不允許插話,村長也一樣,你二愣子算個屁,我不帶你致富,你給我滾出去”,一改當年的面孔,霸氣可見一斑矣。
文中,作者對“二楞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望著二楞子轉身離去的背影,“此時覺得他的背影是那么高大,而我只是理論上的說說而已,發發牢騷而已,我與此人相比,甚是渺小了”。
遺憾的是面對如此荒唐的“世紀大忽悠”,村民中頭腦清醒的不多,僅一個“二楞子”,而大腦發燒的卻不少,比如:“聽涂先生的,他是我們村里最富有的,知識面最廣的,聽他的。”村民們立即附和:“對,就聽途先生的”。作者曰:“我此時發現,每個人的竟是財迷的笑容”。讓讀者不得不聯想,村民們是否當年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小D、潤土或祥林嫂?是否魯迅先生“恨鐵不成鋼”而極力“吶喊”的對象?
文中指出,“村子里的人全部都和涂浩是一伙的,就算有二愣子幫助我,那也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誰又愿意去聽我們這些少數人的見解和心聲呢?”村民們的麻目讓文中的“我”黯然。
就在作者“黯然”之時,“耗子的家族更繁榮,全村人又都高興了”。讀到此處,老漢暗自悲傷,若大的村子,難道集體SB了,除了二楞子,就沒有其他明白人?或許村長應該知道個中原委,是否因為懾于“不換思想就換人”淫威,不得不裝聾作啞,順水行舟,以求自保。當然,也不能否認在利害關系面前,“貓鼠一窩”,與“忽悠大師”沆瀣一氣,否則實在無法解釋其中的邏輯。由此想起臺灣作家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一書中所描繪的“劣根性”。
結尾處,作者終于破題,“盡管我不能反抗,但是我可以替造物主按照此原則來施行”,同時也找到了辦法,那就是“拿起所有的積蓄,到鎮上買貓去了,我要買一大堆的貓”。
發表完感想,俺老漢也出幾道思考題讓大家來磨磨腦筋:
1、文中的主角涂浩是指何人?
2、“元寶雞”為什么會消失?
3、兩只大黃狗是什么角色?
4、“貓”買不回來咋辦?
各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以便集思廣益,相得益彰。
(2014年8月 成都)
西南新左翼文藝群
群號:22517496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