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薛新中,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短篇小說、散文、評論百余篇,出版《啟昆澤后》、《月上高樓》等書,現(xiàn)供職于省級機關(guān)。)
端午節(jié)到了,我國民間看重這一節(jié)日。
端午節(jié)與一個動人的傳說有關(guān):過去的勞動人民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五月初五投江的屈原而流傳下來形成節(jié)日。屈原名平,曾任過楚國(楚懷王時期)的左徒(僅次于宰相的朝廷命官)。在任期間,屈原“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主張“舉賢授能”,聯(lián)齊抗秦。可是,當時朝中的保守勢力總是伺機陷害屈原,后來遭佞人讒言而被流放。當時楚國朝內(nèi)爭斗不斷,內(nèi)政愈加腐敗,苛捐雜稅、天災人禍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國力衰竭,外交和軍事接連失敗。屈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治國才能無法施展,面對國破家亡的悲慘結(jié)局,他悲憤交加,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投湖南省東北部的汨羅江而死。他有名詩《離騷》流傳后世千古傳唱。“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無及兮,來者吾不聞……”這是屈原大夫在《楚辭·遠游》中的無奈慨嘆。雖然天地運行,人生追求,但往昔無法留。秭歸孕育了屈原的孤高性格,屈原成就了秭歸的歷史歸屬,因為他的堅貞和失意,才有了血淚煎熬濃制的詩篇,秭歸也才有了不朽的地位,九州大地也才有了同日共祭的端午節(jié)。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吊唁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來回打撈他,人們將飯團、饅頭、雞蛋等食品丟進江里,想讓魚鱉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有個醫(yī)師把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后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最終發(fā)展成粽子,并形成了后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等風俗。臨近江河湖泊的地方,人們還有坐船向水中拋投粽子、油糕、饅頭等食物的習俗。這是從戰(zhàn)國時期沿襲下來的,當時善良樸實的人們?yōu)榱瞬蛔岕~鱉海怪吞食屈原的骨肉,想用其它食物來替換。
“端”是“初”的意思,“午”和“五”又諧音,故把“初五”也稱“端午”。據(jù)史料考證,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遠在屈原投江自盡之前就有了,屈原的詩篇《九歌》中就有記載,當時是作為一項民間娛樂活動被載入史冊的;在越王勾踐時期,賽龍舟是用來訓練水兵技能的;等到戰(zhàn)國末期屈原悲憤至極投汨羅江自盡后,賽龍舟才與紀念屈原結(jié)下淵源。但在民間,人們卻喜歡把此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念叨兩千年前的楚國,憑吊愛國英烈,以表示對這位偉大人物的崇敬與懷念,以此弘揚愛國思想,陶冶人們的情操。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看重端午節(jié)。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內(nèi)容之一,家家戶戶都清掃庭院,采來艾條、菖蒲插在門楣,或者懸掛在房間里。人們還用艾葉、菖蒲、蒜頭等制成艾虎、花環(huán)等佩戴,不僅美麗芬芳,還可以驅(qū)瘴。飲雄黃酒、在院子撒雄黃水,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jié)期間,不少地方的婦女兒童還有戴香囊(有些地方稱香包、香草包兒)的習俗;吃粽子、油糕,喝甜稀飯等;江南及有河、湖的地方還開展賽龍舟等活動。有些華僑還把這一習俗帶到了東南亞和美、日等國,流傳久遠,至今盛行不衰。端午節(jié)佩戴五色絲線的習俗源遠流長。相傳古人為了躲避災難進行各種祭祀活動,于是就有了用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種花線,以此驅(qū)毒降魔。東漢永建年間大疫,刀兵不斷,人們用五彩絲線祈禱消除災禍,并稱這五彩絲線為“續(xù)命縷”。據(jù)東漢末應劭著《風俗通義》說,佩戴五色絲線是為了“以示婦人蠶功也”。女人們簡單地以五彩絲線合股編制成繩,系在臂膀或手腕上;也有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銀飾物,掛在頸項上的;有的還用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花鳥動物獻給長輩。這一習俗延續(xù)至今,除了希冀四季平安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外,還有男女之間相互傳達愛意的意思。
其實,端午節(jié)有很多地域性傳說,在不同地域紀念不同的英雄。在山西,端午節(jié)紀念春秋時期的鄙視爭功討賞、割肉救主、最后被大火燒死的介子推;江浙一帶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助吳伐楚,被人誣陷,最后被投尸大江的伍子胥;廣西一帶是為了紀念漢代太守陳零,他為官清廉,致富一方,五月初五去世后,當?shù)匕傩占o念他,便有了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節(jié)”期間,農(nóng)家有不少講究,要把庭院和房舍打掃得干干凈凈,門上插上艾條。給小孩子穿上新衣裳,戴上紅肚兜,手腕和腳腕系上五色絲線或紅絲繩,上衣紐扣上系著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他們家人認為最好的香囊,嘴上抹上雄黃酒。吃粽子、油糕,改善生活,一派節(jié)日氣氛。端午節(jié)小孩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上大多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的種類繁多,花鳥蟲魚、各種動物等。外用彩布或絲綢包裹,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繡上少而精的圖案,有些小動物上還要縫制上立體的鼻子耳朵等,有的香囊下墜一撮彩色絲線。大的像雞蛋那么大,小的有紐扣般大小,看上去小巧玲瓏,靈光可愛。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香囊是自家祖母和母親及親友早就做好的,每年都是這樣。有些香囊做得相當精致美觀。通過作香包,姑嫂嬸姨互相學習,切磋手藝,推陳出新,她們每年都能推出新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樣品,常令婦孺耳目一新,拍手稱快。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相傳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乃返。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就劃龍舟來紀念這位愛國人士。一時間,競渡之習盛行于楚、吳、越等地。明代的《溫州府志》載:端午是日各鄉(xiāng)選龍舟競渡到水心,所謂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賽愿,從其俗是也。但互爭勝負,至毆傷溺水者。競渡時民眾聚觀如堵,并持酒肉慰勞勝者,叫做“賞標”。“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江南一帶鄰水而居的人們,以畫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擊鼓聲中競渡,以娛神和樂人,大概也是為避蛟龍之害。這是我國古代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活動。唐代時端午節(jié)競渡之風更盛。史載江南“斗龍舟以祛瘴癘”,避邪、祛瘴癘的說法表現(xiàn)了競渡的原始意義。敦煌壁畫中的一些字畫作品,明清時代的象牙雕刻,華南地區(qū)的挑花刺繡等,都能見到龍舟的影子。隨著時代的演進和社會的發(fā)展,“端午節(jié)”期間,臨水而居者習慣于到江河湖泊中去蕩舟漂流游玩,賽龍舟活動不斷發(fā)展愈演愈烈,一大早,參演者就著手準備,化妝穿戴成古裝戲劇人物,還有鑼鼓助陣,在人員相等的情況下多條船只在一條起跑線上同時出發(fā),有的還配有船公號子一個節(jié)拍同時劃槳,如同賽跑和游泳般進行比賽,根據(jù)劃船快慢及到達終點的遲早決出名次。
每年端午,今又端午,炎黃子孫不會忘記這一天,粽葉仍舊飄香,老船工的吆喝聲依然悠揚——“屈原大夫,魂兮歸來!”
西安新城陜西省中小企業(yè)局 薛新中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