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最密切相關的社會存在,是社會的生產方式。馬恩發現,社會生產方式包含兩個要素:生產力與生產關 系,從而產生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思想。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 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全稱命題,采集的社會,人類還沒有生產,無所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一篇討論中,我們說過:按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論,“人們的 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全稱命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硬核,由這個硬核邏輯推導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命題,則是這個硬核的保護帶。
以《資本論》為范本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矛盾運動的學問,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命題,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勞動價 值論、剩余價值說、階級斗爭說、科學共產主義論等等,都可以由這個核心命題邏輯推導出來。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命題,雖然是馬克思主義硬核“人們的 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保護帶,但卻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硬核。
按照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論,一門學說的研究綱領的硬核,不能否定;若否定,就否定了整個學說。所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硬核,不 能否定,也不能作任何修正。若修正,就是修正主義,事實上背叛了馬克思主義主義經濟學。
可常有人作些子修正。接下來分析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加深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這一硬核。這個例子,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命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命題,比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命題,盡管要簡潔、優美一些,但它所表述的邏輯關系:一種決定性東西,另一種被決定東西,卻令人費 解。按此邏輯思維,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一定會有相應的社會意識,存在,是決定性東西,意識,則是被決定的東西,“存在決定意識”沒有說錯;但要說“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一定 會有相應的生產關系”,就不對了,生產關系并不“相應”于生產力,甚至成為生產力的桎梏,常有的事兒。這就是說,不能簡單判定:生產力為決定性東西、生產關系為被決定東西。所以 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命題,思維邏輯謬誤。
這命題雖然號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不是馬恩本人原創。我下過死笨功夫,讀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大卷,也沒找到馬恩說過這樣的話(也許是我讀得不夠仔細,也許這話不在 這四大卷中)。馬恩是周密的思索者,只說過“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話,而從未說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那么,這話是什么人的杰作呢?
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思想,草率改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命題的,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斯大林關心和主持下,由前蘇聯經濟研究所編撰而成[2]。主 持者,和那些編撰者,是理論思維的懶漢、投機取巧者,只是將“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公式,簡單套用過來罷了。
套用過來之后,立即僭號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在是現代版的指鹿為馬。
學術上曾有一宗公案,凸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論的謬誤。
馬克思“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思想,導致無產階級革命。革命成功后,先進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了,社會的基本矛盾又該是什么?老輩人記得,前蘇聯編出的《政 治經濟學教科書》,有一個命題:“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過了幾十年以后,人們才終于發現:落后的生產力不是先進的生產力,沒有 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關系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現在看來,“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沒有錯,拙文《另辟蹊徑》篇中說過:“那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任務是快速工業化,資本要素是決定性因素。國家掌握了資本,以 國家計劃配置,由國營單位營運,能避免‘生產社會化與資本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能防止資本要素的無序使用和無序競爭,能集中有限的資本辦大事,能凝聚全國的人心和力量,在當時 內外環境和歷史背景下,是適應性選擇,確實是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反過來,“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就不可能‘決定出’先進的生產關系”,簡單判定誰決定誰,懶漢思 想,十足謬誤。
遺憾的是,那些“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懶漢,絲毫想不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論有思維邏輯錯誤,反而拋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正確思想,竟然改寫《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保留“落后生產力”提法,不再講基本矛盾,而說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矛盾”。
如此改寫,越改越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基本原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命題,精髓,脫離社會的基本矛盾來講什么“社 會主要矛盾”,意味著背棄馬克思主義。把“主要矛盾說”的思維邏輯說白了:“人民的需要”是一種社會意識,生產力是一種社會存在,人民的需要決定生產力要發展,就是說,社會意識 決定社會存在[3]。顯然,這直接違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決定意識”的根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這么一改寫,好像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基本矛盾存在,滿眼是“落后生產力”,心中只想著“發展是硬道理”,再進一步,要發展就得搬西方的訣竅,卻對黃仁宇先生所 透露的[4]一無所知,簡單輕信了西方經濟學家的忽悠:“比較了幾種模型之后可以肯定,私有制企業比公有制企業更有效率”。“休克療法”冤案[5],其理論根源,可追溯到《政治經濟學 教科書》的謬誤改寫。
我國的改革受此錯誤改寫的影響,在信息替代土地和資本的最稀缺地位以后,不是著力改革種種與之不相適應的經濟制度,而只是“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進而 派生出“以GDP(國內生產總值)為導向的發展政績觀”,許多地方一味追求GDP(網友戲稱“雞的屁”)。
這是唯生產力論,只想到:生產力是決定要素,生產關系屬被決定要素,只要生產力發展了,就會決定生產關系進步,自然而然。實踐結果如何呢?“雞的屁”倒是增長了,可種種社會矛盾 卻日益復雜化、尖銳化,損失巨大,危機重重。
無獨有偶。指鹿為馬的“假馬”,除唯生產力論外,還有一個 :“反作用論”。由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命題,未能全面表達馬克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生矛盾”思想,那些理論懶 漢們,不得不來點兒修補:"生產關系可以反作用于生產力"。這樣一來,生產關系反客為主,又成了決定要素。上一篇討論中說過,毛澤東搞的“窮過渡”,還有波爾布特搞的“高度純潔的 社會主義”,都是這個“反作用論”指導下的實踐。
“反作用論”和唯生產力論,指鹿為馬的兩匹“假馬”,一個“左”,一個右,雙方曾經彼此批判,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但根源卻同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命題。這個罪魁禍 首,給中國帶來莫大災難和危機,至今還未清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