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 盡得淚流*
——亂讀隨鈔之一百一十一
馬望野
=========================
12月20日晚上讀報,在《文藝報》上讀到了兩首詩,在《北京青年報》上讀到了一條消息,都與父母兒女有關。撂下報紙,靜坐無言,浮想聯翩,夜不能寐,便打開電腦,在這個標題下,剪貼在一起。我想,大家的體味大概不會沒有同感吧?
*此題乃從“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套來,我只把風流改成了淚流而已。附注。
(2013/12/21)
請看:
【一】
+++++++++++++++++++++++++++++++++++++++++++++++++++++++++
我的父親是農民
張俊彪
原載《文藝報》2013/12/20
亦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0日09:08
++++++++++++++++++++++++++++++++++++++++++++++++++++++++++
我的父親是農民,
祖祖輩輩都是農民。
父親長到十多歲,
紅河兩岸有了紅軍。
在一個雞叫的黎明,
父親擔水來到紅河之濱;
荒草灘頭昏迷了一個漢子,
滿身傷裂,遍體血淋……
父親將他救回家中秘密養療,
后來才知道傷員的真實身份:
紅軍游擊隊的指導員,
臨走時發展父親為紅軍秘密送信……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威武勇敢的農民。
從此,父親是一名地下情報交通員,
傳遞紅軍信息,仍以種地為本。
有一天,他在紅河北岸為牛割草,
突然山洪暴發,紅河濤吼浪奔;
一個小戰士在洪水中掙扎,
對岸敵兵追擊,槍彈打得土飛石崩。
父親用扁擔和草繩,
救出了陜甘邊特委小警衛的性命……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舍身救人的農民。
紅河兩岸游擊割據,
晝走白軍,夜迎紅軍。
白軍將父親當作游擊隊指導員,
押到紅河南山上喝令新兵瞄準;
父親站在一道懸崖邊上,
在槍響前毅然縱身跳下崖根……
半天一夜,山風吹醒,
繩斷索碎,活下一命……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九死一生的農民。
終于,父親漸漸地老了,
猶如一襲影子,一盤樹根;
更像一座大山,一條長河,
愈來愈清晰地融入我的魂靈,走進我的身心。
三十四十,他早已白了須發,
五十六十,黃土地嵌滿他播撒種子的身影;
七十八十,他依舊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年將九旬,春去秋來,他每日就癡坐地頭,
笑看花開花落入夢,愣對谷穗糜穗出神……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離不開土地的農民。
誰知,父親永久地走了,
他走在今年立冬之日的清晨。
神州陰霾,大地冷雨,父親去時——
如同落葉無聲,燈滅無音。
我是一個可悲的游子,沒見父親最后一面,
卻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南國海濱。
一路雨霧迷茫,一路雪霰彌漫,
還有那一路的寂冷,一路的錐心;
我攜妻帶女,千里奔喪,
起五更,趕夜路,回鄉祭葬父親……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一去不返的農民。
【二】
++++++++++++++++++++++++++++++++++++++++++++++++++++++++
老去的母親
艾吉
原載《文藝報》2013/12/20
亦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0日09:25
++++++++++++++++++++++++++++++++++++++++++++++++++++++++++
母親 您懷胎十月
把我接到世上
又喂奶十月
把我背在身上
里里外外勞累
回憶的路長滿了野草
我長這么大
惦記您的時間
還不到十月
我沒有在意過
您什么時候老去
我懂得在意時
您已老去
哪天我來到世上
您挖空心思都對不上日子
可是 當您累不動
在蓑衣上縮成一團
眼前模模糊糊飄浮
您在遠方的兒子
像平日跟小雞們嘀咕一樣
口水濕透我的名字
【三】
+++++++++++++++++++++++++++++
本市首判兩起“常回家看看”案
法院判決子女須每月看父母
本報記者 李 罡
原載《北京青年報》2013/12/20
+++++++++++++++++++++++++++++
【兩起案件的原告都是年過八旬的老父親,兩位老人膝下都有多個子女。兩個老人不但要求子女們給付贍養費,還都特別提出要求子女們每人每星期看望自己一次。】
本報訊(記者 李罡)兒孫滿堂、衣食無憂,老人卻并不感到幸福。原因是子女長期不探望自己。為此,家住昌平區和石景山區的兩位八旬老人先后將自己的子女起訴。昨天記者獲悉,“常回家看看”法規出臺后,本市首判兩起此類案件,昌平法院和石景山法院相繼判決兩案的子女需每月回家探望父親。
這兩起案件的原告都是年過八旬的老父親,兩位老人膝下都有多個子女。兩個老人不但要求子女們給付贍養費,還都特別提出要求子女們每人每星期看望自己一次。
81歲的尹老爺子共有四子兩女,他將2個女兒告上法庭,稱其近年身體不好,又沒有任何收入,1994年兒子把他接到北京生活到現在。19年來,兩個女兒從沒給付他贍養費用,現在他身體不好生活成本增加,因此起訴要求兩個女兒支付從1994年2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期間的贍養費23400元;每人每月支付贍養費共計1000元;承擔醫療費用的六分之一,并且每人每星期看望他一次。
另外一起案件的原告是89歲的林老爺子。他起訴稱,他和老伴(2009年去世)一共有四個子女。多年來老兩口一直與小兒子一家共同生活,并由小兒子盡贍養義務。而現在林老爺子體弱多病而且不能自己行動,進出家門及在屋內都需要輪椅才能活動,需要保姆進行看護,日常生活需要支付大量費用,但是三個孩子卻不支付贍養費。尤其是大兒子,雖然與他們住在同一小區的前后樓,卻從未探視過他。因此林老爺子起訴要求三個子女每月各支付1500元,并每周及法定節假日到住處對他進行照顧探視。
◆判決◆
【法院要求被告子女 每月回家看望老人】
案件審理中,兩起案件的被告子女,都以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但是兩個法院的判決都支持了老人的訴訟請求。
兩個法院的判決書,都不約而同地指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子女應盡的法定義務。履行贍養義務應當包括對父母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多方面。
對于尹老爺子的起訴,法院指出贍養費是保障被贍養人目前及今后生活的費用,除非有協議約定,否則不存在拖欠的問題,因此法院沒有支持尹老爺子索要拖欠的贍養費。判決尹老爺子的兩個女兒每月各支付父親贍養費1000余元,對老人今后實際發生的費用承擔1/6,并判決兩個女兒每月自行安排時間到住處看望尹老爺子一次。
對于林老爺子的起訴,法院判決其三個子女每月給付贍養費150元,并每月自行安排時間到住處看望林老爺子一次。
不著一字 盡得淚流*
——亂讀隨鈔之一百一十一
馬望野
=========================
12月20日晚上讀報,在《文藝報》上讀到了兩首詩,在《北京青年報》上讀到了一條消息,都與父母兒女有關。撂下報紙,靜坐無言,浮想聯翩,夜不能寐,便打開電腦,在這個標題下,剪貼在一起。我想,大家的體味大概不會沒有同感吧?
*此題乃從“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套來,我只把風流改成了淚流而已。附注。
(2013/12/21)
請看:
【一】
+++++++++++++++++++++++++++++++++++++++++++++++++++++++++
我的父親是農民
張俊彪
原載《文藝報》2013/12/20
亦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0日09:08
++++++++++++++++++++++++++++++++++++++++++++++++++++++++++
我的父親是農民,
祖祖輩輩都是農民。
父親長到十多歲,
紅河兩岸有了紅軍。
在一個雞叫的黎明,
父親擔水來到紅河之濱;
荒草灘頭昏迷了一個漢子,
滿身傷裂,遍體血淋……
父親將他救回家中秘密養療,
后來才知道傷員的真實身份:
紅軍游擊隊的指導員,
臨走時發展父親為紅軍秘密送信……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威武勇敢的農民。
從此,父親是一名地下情報交通員,
傳遞紅軍信息,仍以種地為本。
有一天,他在紅河北岸為牛割草,
突然山洪暴發,紅河濤吼浪奔;
一個小戰士在洪水中掙扎,
對岸敵兵追擊,槍彈打得土飛石崩。
父親用扁擔和草繩,
救出了陜甘邊特委小警衛的性命……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舍身救人的農民。
紅河兩岸游擊割據,
晝走白軍,夜迎紅軍。
白軍將父親當作游擊隊指導員,
押到紅河南山上喝令新兵瞄準;
父親站在一道懸崖邊上,
在槍響前毅然縱身跳下崖根……
半天一夜,山風吹醒,
繩斷索碎,活下一命……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九死一生的農民。
終于,父親漸漸地老了,
猶如一襲影子,一盤樹根;
更像一座大山,一條長河,
愈來愈清晰地融入我的魂靈,走進我的身心。
三十四十,他早已白了須發,
五十六十,黃土地嵌滿他播撒種子的身影;
七十八十,他依舊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年將九旬,春去秋來,他每日就癡坐地頭,
笑看花開花落入夢,愣對谷穗糜穗出神……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離不開土地的農民。
誰知,父親永久地走了,
他走在今年立冬之日的清晨。
神州陰霾,大地冷雨,父親去時——
如同落葉無聲,燈滅無音。
我是一個可悲的游子,沒見父親最后一面,
卻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南國海濱。
一路雨霧迷茫,一路雪霰彌漫,
還有那一路的寂冷,一路的錐心;
我攜妻帶女,千里奔喪,
起五更,趕夜路,回鄉祭葬父親……
我的父親是農民,
一個一去不返的農民。
【二】
++++++++++++++++++++++++++++++++++++++++++++++++++++++++
老去的母親
艾吉
原載《文藝報》2013/12/20
亦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20日09:25
++++++++++++++++++++++++++++++++++++++++++++++++++++++++++
母親 您懷胎十月
把我接到世上
又喂奶十月
把我背在身上
里里外外勞累
回憶的路長滿了野草
我長這么大
惦記您的時間
還不到十月
我沒有在意過
您什么時候老去
我懂得在意時
您已老去
哪天我來到世上
您挖空心思都對不上日子
可是 當您累不動
在蓑衣上縮成一團
眼前模模糊糊飄浮
您在遠方的兒子
像平日跟小雞們嘀咕一樣
口水濕透我的名字
【三】
+++++++++++++++++++++++++++++
本市首判兩起“常回家看看”案
法院判決子女須每月看父母
本報記者 李 罡
原載《北京青年報》2013/12/20
+++++++++++++++++++++++++++++
【兩起案件的原告都是年過八旬的老父親,兩位老人膝下都有多個子女。兩個老人不但要求子女們給付贍養費,還都特別提出要求子女們每人每星期看望自己一次。】
本報訊(記者 李罡)兒孫滿堂、衣食無憂,老人卻并不感到幸福。原因是子女長期不探望自己。為此,家住昌平區和石景山區的兩位八旬老人先后將自己的子女起訴。昨天記者獲悉,“常回家看看”法規出臺后,本市首判兩起此類案件,昌平法院和石景山法院相繼判決兩案的子女需每月回家探望父親。
這兩起案件的原告都是年過八旬的老父親,兩位老人膝下都有多個子女。兩個老人不但要求子女們給付贍養費,還都特別提出要求子女們每人每星期看望自己一次。
81歲的尹老爺子共有四子兩女,他將2個女兒告上法庭,稱其近年身體不好,又沒有任何收入,1994年兒子把他接到北京生活到現在。19年來,兩個女兒從沒給付他贍養費用,現在他身體不好生活成本增加,因此起訴要求兩個女兒支付從1994年2月1日到2013年8月1日期間的贍養費23400元;每人每月支付贍養費共計1000元;承擔醫療費用的六分之一,并且每人每星期看望他一次。
另外一起案件的原告是89歲的林老爺子。他起訴稱,他和老伴(2009年去世)一共有四個子女。多年來老兩口一直與小兒子一家共同生活,并由小兒子盡贍養義務。而現在林老爺子體弱多病而且不能自己行動,進出家門及在屋內都需要輪椅才能活動,需要保姆進行看護,日常生活需要支付大量費用,但是三個孩子卻不支付贍養費。尤其是大兒子,雖然與他們住在同一小區的前后樓,卻從未探視過他。因此林老爺子起訴要求三個子女每月各支付1500元,并每周及法定節假日到住處對他進行照顧探視。
◆判決◆
【法院要求被告子女 每月回家看望老人】
案件審理中,兩起案件的被告子女,都以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但是兩個法院的判決都支持了老人的訴訟請求。
兩個法院的判決書,都不約而同地指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子女應盡的法定義務。履行贍養義務應當包括對父母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多方面。
對于尹老爺子的起訴,法院指出贍養費是保障被贍養人目前及今后生活的費用,除非有協議約定,否則不存在拖欠的問題,因此法院沒有支持尹老爺子索要拖欠的贍養費。判決尹老爺子的兩個女兒每月各支付父親贍養費1000余元,對老人今后實際發生的費用承擔1/6,并判決兩個女兒每月自行安排時間到住處看望尹老爺子一次。
對于林老爺子的起訴,法院判決其三個子女每月給付贍養費150元,并每月自行安排時間到住處看望林老爺子一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