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現代化歷史進程中,中俄都是后發國家。如何學習西方世界的工業化經驗,如何應對強勢國家對本國構成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全面壓力,這些問題都是激發民族想象力、創造力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極其容易引起思想文化的混亂和社會觀念的分化,甚至會使得崇洋媚外的思潮一時間成為主流思潮,最終導致社會的崩潰和國家的瓦解。在這些方面,中俄都有著相似的經歷、相似的經驗和教訓。相比較而言,中國是更加后發的國家,所以俄國的經驗教訓,最值得中國借鑒。
既要學習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產業經驗,又要防止崇洋媚外思潮的泛濫,既要打破本土文化中不利于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保守因素,又要堅持本土文化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文化,而不至于讓對手國家的文化乘虛而入把國家引向邪路。以上兩組極其復雜的因素相互博弈、相互擠壓、相互影響,構成了一部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史和俄羅斯文化史。
縱觀兩百年來的發展,中俄最根本的共同經驗在于,大規模引進外國思想來促進社會變革,只能是階段性的;在更加縱深的歷史發展中,必須以本土文化作為主體文化和主流文化,以保證民族價值觀、民族性格、民族自信心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防止出現嚴重的價值失范和社會動蕩。
十九世紀后半期,俄羅斯文化受到西歐啟蒙運動的強大沖擊,到了二十世紀初年,俄國出現了東正教神學思想的極度繁榮,這是回歸本土文化的重要運動。在1940年代的衛國戰爭中,蘇聯領導人高喊著普希金、托爾斯泰、果戈理的名字作為戰爭動員令。20世紀后期,蘇聯過度接受西方關于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市場經濟文化等等方面的價值觀和種種說教,導致國家解體和社會崩潰,今天的俄羅斯,正在恢復本土文化的主流地位,以固有的民族文化醫治創傷。
與此相類似,中國在備受殖民掠奪的過程中,曾經一度形成了對西方文化某種程度的崇拜、對西方發展模式某種程度的迷信。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文理想相融合,建構了另一種獨立自主的發展模式,擺脫了這種崇拜和迷信。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在引進西方市場經濟模式和思想文化觀念方面,一度想法偏于單純,造成了中國思想界空前的混亂,進而導致一定程度的社會認同危機。現在,決策者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問題,強調本土文明和本土經驗的價值。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強調,包含了五千年中華文明智慧,同時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智慧的毛澤東思想,是發展中國的重要指導思想。民間社會更是出現了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讀經、背誦古詩文、學習書法和古琴的氛圍日益濃厚,古代模式的書院也在逐步興起。各個高校的國學培訓班更是雨后春筍似的拔地而起。這些因素都在為重建社會共識提供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都是極其智慧的民族。我們都曾經遭遇過過度迷信外來思想引起的文化政治動蕩、社會混亂和思想迷失。在經歷過慘痛的教訓之后,今天的中國和俄羅斯,都在自覺地以本土文化和歷史傳統作為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的思想基礎,并以此凝聚社會共識,化解思想混亂。有了這種正確的文化思路,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都是前程遠大的民族。(本文系作者2013年11月23日在圣彼得堡中俄文化論壇發言,刊于《環球時報》11月26日14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