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那么對于高校去行政化該如何作為?我想,其中首要的是淡化行政級別,不妨都以“老師”相稱,在學校內部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其次,應加強普通教師在學校的話語權;再者,使高校內部每一位成員的收入高低主要取決于其對學校貢獻的大小。
大學行政化確為高校的一項頑疾,久為社會各界詬病。大學行政化表現之一,竊以為就是五花八門的官僚化稱謂,讀書人對此種現象頗為煩厭。
某博士同學到高校任職伊始,就親身經歷了尷尬事:一日路上偶遇學院院長,遂以“老師”相稱,然而,這位院長聽后,面露不悅,甚至有些惱怒。稱呼貌似一件簡單事情,然背后則蘊含著人們鮮明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單位乃至整個社會風氣優劣的晴雨表。從深層次講,高校以官職稱呼部門負責人的做法,往往會導致把教師個體地位高低、尊卑口語化、日常化地固化起來。對此,我們不妨看看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怎樣看待別人對他們的稱呼的。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審閱李達同志撰寫的《〈實踐論〉解說》一書時,將書稿中出現的“毛主席”字樣通通圈去,改寫為“毛澤東同志”。1959年他致信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這個建議得到中央的廣泛響應。鄧小平身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大家也是習慣稱他為“小平同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言行舉止給我們教育界樹立了標桿,他們盡管地位崇高,但仍時刻記著以普通黨員身份看待自己,不唯以官職相稱,唯恐脫離群眾,脫離基層。
“老師”這個詞語最初含義是對學識淵博、在某些方面值得大家學習者的一種“雅稱”。然而近年來,在某些高校擔任一定領導職務者,越來越樂于被周圍人尤其是普通教師以“官職”相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普通教師對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教師以官職相稱以示尊重,以示對其領導地位的認可、服從。可是這種涉嫌衙門化的稱呼,使得大學內部的每一成員都被貼上“階層”的標簽,老師之間上下等級尊卑也在這種稱呼中被清晰地定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是否擔任行政職務及行政職務高低而分為三六九等。這種顯然走樣的稱呼往往導致高校最大的群體——普通教師心理上覺得自己人格上低人一等,自嘆不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人因此喪失了工作積極性。
那么對于高校去行政化該如何作為?我想,其中首要的是淡化行政級別,不妨都以“老師”相稱,在學校內部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其次,應加強普通教師在學校的話語權;再者,使高校內部每一位成員的收入高低主要取決于其對學校貢獻的大小。
敬畏知識,遠離名利,本是大學精神的內核,而目前這種泛濫的官僚化稱謂顯然與現代大學精神游離。我們高校內部還是少些等級性、衙門化的稱謂為好,讓“老師”這個對知識分子的敬稱,重新成為其中每一位成員的共同稱謂。這也是我們教育界對黨中央目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反“四風”的一個良好回應。
(作者系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