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在中國越來越成為被譏笑的群體,這既冤枉又不冤枉。冤枉的是,中國經濟學家群體畢竟為中國市場化改革盡了綿薄之力,作出了應有貢獻。要說不冤枉,是因為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環境因素,不少中國經濟學家仍然憑著幾條定律“包打天下”,所提出的對策性建議也就驢唇對不上馬嘴,貽笑百姓。專家也就成了在媒體尤其在網絡上挨拍的“磚家”了。
以一位學者為例。由于運力不足導致買票難,每年春運期間,幾乎是中國農民工的“受難日”。于是,經濟學家幫忙出各種高招。這位老先生也不例外。他提出的建議是:大幅度提高春運期間火車票價水平即可。理由是,票價一提高,一些低收入農民工就會放棄回家過年。如此一來春運難題自然就解決了。
如果僅從經濟學供求定理來看,老先生的建議似乎沒有錯。但他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春節回家,對于農民工來說,需求幾乎是“剛性”的。絕大多數農民工“妻離子散”已近一年,春節是唯一難得的團聚時刻。甚至中國不少鄉村仍有這樣的規矩:春節必須男丁在家“祭祖還年”,否則就是“牝雞司晨”,家門會不幸……正因此,回家的路再難,他們的決定也毅然決然。這個時候,抬高火車票價固然可以減少鐵路運輸壓力,但卻會抬高全社會農民工回家的成本,比如有不少農民工因為一票難求,不惜冒著更大危險在風雪交加中風餐露宿騎著摩托車回家。所以,如果這位經濟學家真正懂得中國農民工所思所想,或許就不會出這樣“遭人罵”的主意。
美國著名公共政策專家德博拉?斯通曾指出,一個科學的決策之所以困難重重,主要是因為決策者所面臨復雜無比甚至相互構成“悖論”的約束條件,無法用經濟學家所謂的“理性的算計”來處理,更不存在能解決所有問題的“絕對黃金法則”。
正因此,中國經濟學家要避免成為普羅大眾口中的“磚家”,就必須走出書齋,多接地氣。
(2012年第9期《書屋》盧周來)
附:
吳敬璉:春運票價不上浮不符市場規律
http://opinion.hexun.com/2012-04-26/140834147.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