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民主,走群眾路線,改革才能順民意!
烏嵌事件為什么能夠化解?是因為黨尊重了烏嵌人民的民主權。還烏嵌人民以民主,則烏嵌人民還黨一片太平天。
維穩就是維權,維權必須依靠民主,民主是憲政和法制的基礎,這就是真理。改革又何嘗不是需要民主?
也許中國,真的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刻了。不反思,我們無法前進,不反思,我們也難以找到進步的階梯。
在中國,歷代的改革者,都是是很寂寞的,因為歷代的改革,最終都是和者蓋寡,改革最終都是慘淡收場。改革者,往往感嘆的是大眾的不覺醒,遭遇到的是大眾的冷漠,而沒有人思考其中原因。
商鞅變法,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商鞅本人,卻落得個“作法自斃”的下場,商鞅被車裂而“秦人不憐”,恐怕商鞅致死也不明白。王安石變法,因王安石被罷黜而新法自廢,新法的生命力不如風中的蠟燭。戊戌變法,六君子的鮮血也沒有化成天上的彩虹。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失敗居多。為什么?因為歷代的改革,走的都是“頂層設計”的道路。改革,以“富國強兵”為主要目的。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在改革中,都被國家利益所傷害,導致所有的階層,都變異成了改革的阻力,是改革的路線和一些措施,導致了改革的失敗,而不是改革本身。
少數智人推行的從上而下的改革,依靠的動力是這些智者的權威,隨著改革的深入,改革克服阻力的力量越來越小。一是改革首先要沖擊原有勢力的利益,這個阻力一直會伴隨改革始終。二是改革會創造出新的利益群體,他們不愿意改革深入下去。三是大眾利益在改革的始終都受到傷害和掠奪,享受不到改革的益處。所以,最大成就的改革,往往就會止步于新的既得利益階層的興起的時候(商鞅變法)。最糟糕的改革,在開始就被舊勢力扼殺(王安石變法)。最失敗的改革,往往引起的就是新的革命(滿清的君主立憲)。
與以前的歷史不同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也領導進行過多次改革,在多次的改革中,人民不斷很覺醒,而且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廣泛地參與其中。
第一次改革:抗日根據地政府建設改革。從工農民主政府改革成抗日民主政府。標志是政權建設的“三三制”和“精兵簡政”。目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共產黨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的階級基礎,從單純依靠工農階級擴大成了一切可以抗日的階級和階層,對根據地的鞏固和人民武裝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民主和權力階級共享是這次改革的特色。建國后的《共同綱領》也是抗日民主政府建設思想的延續。
第二次改革:建國后的土地改革。農民的廣泛參與確保了土地改革的徹底性。地主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從中國歷史上徹底消失(改革開放30多年唯一沒有恢復的階級和階層也是地主階級)。地主本人及其家人,只要沒有血債(有血債和民憤極大者被鎮壓),也給予了生活出路,分得了相應的土地。土改讓所有的農民,有了土地、房屋、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第三次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都采取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實現的。
合作化分為三個步驟:互助組、初 級合作社和高級合作社。互助組是勞動協作組織;初級合作社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組織;高級合作社基本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組織。合作社最終發展成為了人民公社。
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分為三個步驟: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87.8%,入社手工業者占從業人數的91.7%。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 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最后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在涉及到幾億人口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十分注意對所有制的改造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通過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自愿擺脫小私有制,成為社會主義集體勞動者;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人民內部問題對待,保持和發展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關系,使他們認清社會發展的方向,接受工人階級的領導和社會主 義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并把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管理經驗為 社會主義服務。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沒有破壞生產力而是促進生產力發展、保證國民經濟基本穩定增長的情況下完成的。更是在得到人民群眾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
第四次改革:文革。我不想多說。依稀記得在文革期間的1974年,中國海軍以簡陋的海軍力量,打贏西沙海戰,成功收復西沙,維護了中國的海洋權,西沙才牢牢地控制在中國的手中。
文革能夠獲得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恐怕跟全國上下普遍存在對官僚主義和新生官僚階層不滿有關。文革在政權的組織形式,第一次打破了新生官僚階層對政權的壟斷,具體體現出三個“三結合”,即:軍隊、革命干部、革命群眾組織代表三結合;工、農、兵三結合;老、中,青相結合。民主協商制是文革的主要民主形式。“四大”是大眾對民主的主要表達方式。文革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的政治要求,即參入企事業單位的監督管理和參入國家事務管理的要求。
在這四次重大的社會變革中,共產黨依靠的就是民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走的是群眾路線,變革的政策和措施都是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確保了這些變革,獲得了大眾的支持。大眾的訴求得到最大的滿足,大眾的利益得到最大的鞏固,激發了大眾廣泛參與變革的熱情和激情。
所以,改革也好,社會變革也好,首先要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大眾。改革和社會變革還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主潮流。
有人說:改革必須需要人民的覺醒與支持。也說,工作中的問題和失誤,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和體制導致的。這就讓人想起周總理,周總理為什么能夠盡力為人民服務好呢?因為周總理不埋怨人民,也不埋怨體制,卻總在反省自己離人民的要求有多大的距離。改革30多年了,我們的領導人還在埋怨人民,埋怨體制,卻沒有反思改革自始至終都沒有給予人民參與權。在人民根本就不能掌握改革的主動權和改革的參與權,只是被動地生活在被改革所驅趕、被改革所傷害、被改革所剝奪的“頂層設計”中,人民該埋怨誰?
改革30多年,人民一直在被動地接受,從來沒有領導問過,這樣的改革,是人民需要的嗎?每次改革政策的出臺,剝奪的都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大眾只能在猥瑣中拼命出賣自己的力氣和肉體以獲取能夠體面生活的人民幣。仰望星空星星卻顆顆有主,腳踏大地大地已塊塊易人,人民怎么能體面地生活?
改革開放30多年,成果是什么?是270萬人擁有人均超600萬的財富嗎?是8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嗎?是到處是電腦CPU卻是美國的嗎?是能夠組裝的機輪船發動機卻永遠依靠進口嗎?是把中國的本來有自主生產和科研能力的工廠變成為世界的“加工廠”嗎?是把中國的品牌全部換成“洋品牌”嗎?是把公有企業變成國有企業然后再化為私有?是中國的漁民不斷地被日韓驅逐和審判軍隊不吭聲國家只知道抗議嗎?是政府賣土地企業造房子的經濟發展模式嗎?是買美國國債、送歐洲校車維持美國人的美好生活確保歐洲孩子上學安全而任由國內窮人窮困孩子上學經常出車禍嗎?這種成果,是大眾需要的嗎?
改革改到大眾冷漠只有少數人在捧場的時候,改革本身,就需要反思了。
在說這些話時,我也很害怕。我知道依靠權力推進的改革,為了新生階級的利益,有時候是不顧后果的,“殺開一條血路”不是空喊的口號。但我還是要說,不依靠民主,不依靠群眾,改革就一定難以順民意,改革也難以為大眾謀利。中國已經有了社會主義的憲法,已經有了共同富裕的理想,注定了中國的改革,只能走民主之路,只能走群眾路線,靠大眾的犧牲來成就少數利益階級和階層,大眾只能對改革失去熱情。
改革的后要求,無非是土地私有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私有資本全面掌控國家經濟命脈,新生階級要領導政權,這些要求,不是大眾的要求,而是新生資產階級的要求,這些要求,是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這些要求能不能實現,大眾的發言權不能夠忽略。
原文地址:http://chutianguke.blog.163.com/blog/static/76326322201223101746581/
為了能在烏有之鄉發表,此文做了大量的修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