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人至今感念“上山下鄉”和毛主席
3月14日 與同事去云南轉了一圈,短短十余日不覺變成了“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晉魏”。返程機上瀏覽“春城晚報”,見某某出掌某市檢方大換血的新聞,有點感到震驚,但也不很意外,覺得不大像“孤立事件”了,至于其后的巨變滄桑,實在是未曾想到,也只好自愧于自己于世事判斷的無知了。
之后, “攻堅”、“市場經濟”、“民主憲政”、佐利克“頂層設計”,大概可以大大提前實現了吧。
還是來點“準風月談”吧。
說道桃花源,云南之行的第一個感受,是香格里拉一點也不“桃花源”,以致旅伴大呼上當。山水固然名不副實,而人更使人感到不快。主要是導游。介紹風物時他表現得信仰虔誠,極力渲染活佛的靈驗和神圣,說當地沒小偷,誰拿了人家草場一根草棒,問活佛都能知道。但一到要錢,馬上就換成威尼斯商人式的冷酷面孔。從麗江出發,就開始軟硬兼施。因為同車有四個人不交240元“最低消費”,一路上惡言惡語相加,對一對可憐的母女進行肆無忌憚的人格侮辱,威脅要將其趕下車,弄得一車人的處于不快及恐怖之中。盡管合同上明明白白寫著“自費自愿”,但這時早無理可講。看來 僅僅靠“契約”還不行,“市場經濟”也離不開仇和同志鐵腕的“保駕護航”。
市場經濟意識與活佛崇拜的結合,鍛造著當地的軟環境,與當年的“翻身奴奴把歌唱”和“金珠瑪米亞克西”,再不能同日而語了。
一位導游在動員人們掏錢時還撂下了如下警句:“該玩的玩,該花的花,將來多黨政治,共產黨不執政了,百元鈔票就變成廢紙”—— 淡化政治30余年,偏遠地區的普通導游居然有如此強烈的政治意識,令人感到驚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是主流媒體“思想解放”“突出主旋律”的功德。
去西雙版納,雖然“毛哆哩”與香格里拉的“扎西”一樣逼索“最低消費”,但一進入傣家村寨,途中積累的不快立即煙消云散。
訪問傣家人,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們依然熱愛毛主席,依然感念上上下下運動。
傣家是女人當家,家庭模式還保留著原始母系社會的遺風。他們是按母系構建家庭,婚姻模式不是嫁女,而是嫁男,既男孩子嫁到女家去。家中老婆婆是一家之長,村中是婦女主任是一村之長。與毛澤東時代的共產黨干部一樣,他們雖然女性當家,但并不作威作福,恰恰相反,她們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男子+來后,要出三年“苦力”,干三年活之后,就可在家“養尊處優”,抽抽煙喝喝茶打打牌,盡情享清福了。那么,田里的活誰敢呢?是女性!
這就要說道知青了,還在車上是,導游的少哆咧就開國戴眼鏡青年的玩笑,勸他們留下來嫁給傣家。并告訴他們,傣家人非常尊重有知識的年輕人,稱他們為“眼鏡”——因為當年的許多知情都帶著眼睛——“眼鏡”嫁到傣家只干一年半的活就可以養尊處優了。這話到傣家后即為傣家女孩所證實。那位可愛的“少哆咧”還指著一位“眼鏡”勸他留下來嫁給自己的妹妹。這位少哆咧很詳細地講了傣家人熱愛 “眼鏡”的原因。原來傣族原先十分落后貧窮。是毛主席派來的眼鏡才把知識帶到了偏遠的落后村寨。原先,他們不知道種橡膠,是眼鏡們帶頭交給他們種植橡膠樹,才使他們能夠從經濟上翻身變富,至今仍是經濟支柱。為此,許多上海北京的知識青年將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留在了西南邊陲。因此,傣家人這才有改變祖宗規矩的做法。也因此,與西藏的翻身農奴一樣,他們的堂屋,都懸掛著“紅太陽毛主席”的大幅畫像。
這是真實的樸實的講述,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發自內心的講述。自然平實,卻使人感到震撼。
在傣家姑娘這樸實的講述面前,梁曉聲和葉辛的知青文學就黯然失色了。
再巧妙地糊弄,也只能得逞于一時。老百姓心中有一桿歷史的秤,為百姓做好事的人,是會被人們永遠感念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