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昨天看伏麟齋主人一篇《與左派對話——給張宏良先生的一封信》一文和回復,也談了自己的看法,并遵照隴上行者網友的指點看了一息尚存網友的《革命的文化與文化的革命,才是中國能夠走向未來的唯一途徑》一文,我覺得思路更清晰了,關于如何對待儒家乃至中國文化的事情答案也就有了。
這個問題十分重要,所以專文談一下。
分下面幾點: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本質基本相同
1、辯證唯物主義方面,如子不言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都是唯物的,推崇易經的一陰一陽思想是辯證的。
2、政治經濟學方面,儒家主張或推崇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以及碩鼠思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天下窮人是一家等民本和仁政思想與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方法和主張及毛主席的群眾路線、“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同一個意思。看來它是政治學第一原理,也是區分窮人和富人政治學的試金石。所以所謂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就是天下窮人是一家。因此現在所說的共同富裕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優先注重公平做法的。說法不同,但意思相同。二者可以相互解釋、互相印證。而那么多的“均田免糧”、等貴賤均貧富的起義行動,表明在分配剩余價值方面中國人認為勞動者應該多占天經地義的事情。
3、社會主義方面,二者更是結論一致。
如果說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是一個一個層面,生產力經濟基礎是另一個層面,那么兩者結合的狀態在歐洲的情況是:手工業時代叫奴隸社會,農業時代叫封建社會,工業時代叫資本主義社會,而在其他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在內,根本就不是那回事。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存在表明中國文化從來就沒有廢除過公有制。
中國是半封建、半奴隸、半資本主義等方式,另一半一直是公有制的。半公半私制的。這與循環和進步的螺旋式上升方向是相適應的。所以中國的社會歷史證明著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可以指導中國。
私有制的不徹底,公有制的也不徹底。奴隸封建資本主義都如此。
歐洲則是徹底的私有。典型的奴隸封建資本主義。
大體是:私有+手工業=奴隸社會,私有+農業=封建制,私有+工商業=資本主義。
所以各文化的分期是二者結合的問題,各有特色,大體是:私有制+計劃=非洲傳統,公有制+計劃=中國傳統,私有制+市場=歐洲傳統,公有制+市場=印度傳統。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困境如果先去掉俄羅斯,再細分成中國和印度,加上非洲這條輔助線,不是迎刃而解了嗎?至此,眾說紛紜的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爭吵是否可以大體先告一段落呢?中國經濟制度(其根本是土地制度)的底色和特色一直是公有制+計劃經濟的,至少法律上如此,私有制在中國一直是不合法卻一直存在的。
準確地說是生產力,文化,意識形態三者的排列組合,因為與本文關系不大,故這里不展開論述了。而且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現也許是注定的,因為兩者本質上太多相似之處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手段=中國式的亞細亞方式)。
所以,馬克思主義≈易經,這一個公式是打開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秘密。當然了,沒有相似的地方哪有結合的基礎和前提呢?
更有趣的是,中國性本善的人性論假設在經濟上必然得出公有制的結論,政治上必是一元論的,集體主義的人情社會,于是也就理所當然的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相適應。而性本惡的假設必然得出私有制的結論,不相信政治、推崇宗教一元化,是個人主義的法制社會,它與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奴隸主義相適應。即:
性本善——公有制——集體主義——政治一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情社會——動機論者
性本惡——私有制——個人主義——宗教一元——奴隸主義——資本主義——法制社會——效果論者
于是得出: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儒家的“大同社會”,等式為:社會主義=大同主義。社會主義=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國一直是社會主義為底色的國家。中國幾千年來一半時間搞的就是社會主義,鑒于社會主義又特定的指生產力發展到機器工業為主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社會,中國古代生產關系方面的社會主義可以叫做自然社會主義。
這里還有必要對幾個概念正下名:
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即個人主義的反義詞是社會主義。
自由主義——極權主義,即自由主義反義詞是極權主義。
自由世界——極權國度,自由世界是極權國度的反義詞。
資本主義——工人主義、工本主義、工農主義、勞動主義、民眾主義、勞民主義、勞本主義
即資本主義的對應詞語應該是工人主義、工本主義、工農主義、勞動主義、民眾主義、勞民主義、勞本主義等。
馬克思主義可以看作是對西方文化的內部否定,中華文化是對西方文化的外部否定,要搞統一戰線,首先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其他的馬克思的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主張一黨專政,不是也與中國的官本位,集權制,一家一姓坐天下相呼應嗎?更明確說,在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時空觀等等諸多方面,馬克思主義都與易經相同。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理解歐學的鑰匙、門徑和橋梁。還有天下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許許多多正義公道的價值觀不是與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類似嗎?
二、中國歷史上凡儒家真正占主導的時期,中國對外都是人權凈輸出國,是主動的一方。
法家利于中國國內爭霸及霸主的產生,但不利于守成和對外,道家利于恢復發展經濟但對外也容易走上和親,無為,軟弱一路,只有儒家的大一統,尊王攘夷,重視文教才能使中國挺起脊梁。
這在秦漢到南北朝這第一個周期看得最明顯,秦朝用法家對外擴張,軍事體制的國家對敵國如摧古拉朽,成為老大,但統一后,它仍沿用這一套統治人民,把人民當做了敵人,結果眾所周知。
道家長在不擾民,不興作,讓人民自然發展,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但結果經濟雖然發展,諸侯豪富問題,土地兼并,貧富兩極分化問題,外敵問題接踵而至,貪污腐敗問題,無主負責問題,社會道德問題,等等多如牛毛,國將不國。這是唯有儒家的一系列思想主張能解決諸侯問題,土地兼并問題,兩極分化問題,貪污腐敗問題,社會道德問題,對外強硬問題,正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有文興史盛,諸侯老實,貧富均等,道德和公有制恢復,社會重新充滿活力,才有衛青霍去病出山,對外則直追匈奴三千里,打得外敵滿地找牙。這漢族的輝煌年代為何與儒家主導時期對應難道是偶然的嗎?不是的。
隋朝統一后,雖然沒有像秦朝那個亂世對待儒家分子是焚書坑儒了之,但儒家分子在這時也是不得志的,佛家老一道家老二儒家名為老三,實則是狗屁。
其地位恢復是在唐朝建國幾十年后,與之相伴的是漢族的第二次輝煌,那盛唐氣象至今不還是我們的驕傲嗎?
在第三期亂世時代,蒙古元朝建立后,實行殘酷的種族歧視政策,人分幾等,儒者是三教九流最末一流,地位僅僅高于乞丐。待到儒家再一次恢復元氣后,漢族到了大明的最高峰。
可見,亂世時候,儒家和中國文化的血脈幾乎被斷絕,這時也是漢族最軟弱的時候,儒家恢復元氣占主導后,中國就進入全盛期,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儒家是中國文化的脊梁,它與中國共進退,共興衰。說它是醬缸或糞缸,不是沒有細致分析,就是人云亦云。可以說這種誤解和污蔑也只有對毛主席的誤解和污蔑可以相提并論。在這一點上,毛主席和孔子是知音啊!
所以,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不是醬缸更非糞缸,這一點大家還可以參看韓德強批柏楊的講座。
三、現在都說要復興中國,中國文化,社會主義,但我一直認為,中國,中國文化,社會主義三者的復興,與美國,西方文化,資本主義三者的衰落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是看似相反實則相成,看似為二實則同一的過程。用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用中國文化包括儒家文化反對歐美文化,用中國反對美帝,是三復興題中的應有之義。除草還要種莊稼,兵對兵將對將,中國要復興,在意識形態和軟實力方面需要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復興,二者是這一戰場的兩員大將,兩只翅膀,若認識不到這一點,自損大將,自斷翅膀,則必敗無疑。當然,像兵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都是瑰寶,都要批判地吸收。但如上分析,儒家占有特殊的地位。
附:文明差異說與中國文化發展四期脈絡論
中國是政治集中主義,追求官本位,政治一元化,政治統一。宗教上則放任寬容自由主義。三教分立。經濟上公有制,計劃,文化上忠孝節義是中國社會特色。
歐洲則是宗教集中主義,追求牧師本位,信仰上一元化,宗教上統一,政治上則是民主制,實行分權制衡政體,文化上是個人主義,經濟市場經濟,私有制是歐洲社會特征。
印度在社會方面是集中主義,為此不惜人為的把人群區分為四個基本種姓,嚴格分離,各個種姓不許越雷池一步,而且這簡直成了他們的信仰,如政治之在中國,宗教之在歐洲情形一樣,經濟上則公有制,市場經濟是印度社會底色。馬克思說過中印的亞細亞公有制和集權的原因在于發展農業水利的需要,但這里的不同在中國是公有制加計劃,印度是公有制加市場。馬克思說過中印的亞細亞公有制和集權的原因在于發展農業水利的需要,但這里的不同,在于中國是公有制加計劃,印度是公有制加市場。
非洲則是經濟集中主義,錢本位,追求經濟一元化,經濟統一,計劃經濟,私有制,社會方面是自由主義,主要分三塊:阿拉伯化的北區,中區和南區是非洲社會特點。
可見上述四者,四種文化在政治、社會、宗教、經濟四個方面分別是,其中某一個方面絕對統一,又一個方面基本自由,剩下兩方面則是多元化。而在一個文化內部,一元為核心,其他三元為它服務。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另一番情景,它在經濟社會宗教政治四個方面都追求一元化、一極化,都求統一,一個也不允許放任自專,是嚴格外控聽命式的制度設計。
中國追求政治統一、政治本位在古代就有體現,所以中國人重視家庭、宗族、親情關系,政治是正金字形態的。而綜合式詩化語言、重視歷史、重視政治正是中國的文化特點,所以古代中國人崇尚《詩經》、《春秋》、《禮記》、《尚書》,及以歸類、對應、陰陽辯證轉化等樣式的思維為特征的《周易》一起構成中國文化的根本或叫基因,以后各期各派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增減,故被稱為“五經”。在兩千多年時間里,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情況大體是:
第一期,春秋戰國時期有儒、墨、道、法、陰陽、農、雜、兵、名、醫、小說等諸子百家,雙向選擇后,主張親親尊尊、忠孝節義的儒家切中了中國文化的脈搏而被選擇,當然實踐上也吸收了法、道、名、墨、農等其他各家的精華因素,其綜合是由董仲舒完成的。
第二期,主體是天竺印度學,其中主張苦、集、滅、道的佛教勝出,以后由慧能加以綜合及中國化改革,成為文化第二支流。
第三期,兩宋理學、道學,雙向選擇后以二程及朱熹為代表的一派理學勝出,當然后經王陽明改造后吸取了其他各派理學及儒學佛學精華,成為第三期思想正統和主流。而其它十幾種“關學” “濂學”等都衰落。
第四期,即本期,新因素是濫觴之歐學,其中包括生命哲學、意志主義、存在主義、語言分析哲學、馬克思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現象學等各派。由于馬克思主義經濟政治之主張及思維言說方式與中國文化基因是最合拍的,故最終勝出。這不僅僅是歷史的選擇,還在于本質的切合,就如儒家、佛家、程朱理學在前三期被選擇一樣的道理,必然的根據在于它們能與中國文化本根之間的兼容一致性。如今,馬克思主義當然也應該吸收西學各派之精華,且將中國文化基因包括儒、佛、理學各派熔于一爐而成為國家長久之指導!當然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樣,馬克思的指導地位不能變化,但她要吸收西方現代各派的精華且融化為一爐,再結合諸子百家的其中一派形成各個階段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及國家的指導思想。
如果說第一期儒家側重倫理觀,第二期就是佛教的生死觀,第三期朱熹派是宇宙觀,時空觀,方法論和認識論,第四期馬克思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政治經濟及社會設計方面與中國社會一致了,就像賈寶玉與林黛玉一見如故那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出,共產黨執政不僅是歷史運動的必然,而且根本上是兩者切合的結果。因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就在經濟制度上選擇了公有制,政治制度上選擇了一黨制和集權制,不搞兩黨制和幾權分離制,而公有制和一黨制是與中國文化相一致協調的。其它許多原則如重視政治的核心作用、唯物主義等簡單的加以改造不就是易經原則的現代翻版嗎?馬克思為中國代言了!所以五四時期西方那么多派別進來卻只有這一派成功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原因。而因為俄國屬于半歐半亞國家,所以它對馬克思主義只能起到二傳的作用。所以從社會文化上看,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修成馬克思主義的正果。這里說的是社會科學不包括自然科學,本期以來自然科學也是一個潮流。
具體可以參看本人的《中國之出路——社會主義回歸強國的根據與對策》一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