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己水平有限,不能完全理解韓老師的思想,但我還是很喜歡這樣的異質思維的。并很贊同韓老師的結論:高層矛盾來自低層矛盾,高層矛盾主導低層矛盾,低層矛盾制約高層矛盾。尤其喜歡主導、制約的說法,至少比決定、反作用來的更加民主一些。作者由此對物質與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做了一個與馬克思完全相悖的總結,讓人覺得驚世駭俗,但卻不是無跡可尋。
我并不覺得這是對馬克思的背叛,反而覺得這是馬克思與東方思維的碰撞,或許會產生令人驚異的火花。不可否認,西方學術有著很強的傳承性,它們一脈相承,無法割裂。韓老師把它們稱之為靜止孤立的世界觀,方法論上則是還原論、原子論。馬克思在觀察人類歷史的時候,也自覺不自覺地受前輩影響。他發現人類社會存在卻又發展的是勞動,變化的規律是生產工具的變革,由此提出人類進步的實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韓老師卻從生命從產生到發展的總體脈絡入手,在整體上尋找規律,并借助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最終決定生命質量的是組成生命的元素以及它們相互排列組合所形成的結構,一旦社會結構形成了,它就會形成主導性,對存在于結構中的組成部分進行管理。因此相對于生產力來說,生產關系更為重要。
其實自己信服馬克思學說,也在于把來源理解為一種決定關系。或許馬克思的總結并沒有錯,在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都不存在嚴密的組織,包括中華帝國,因此社會的決定力真的在生產力。而以后,關系或許更加重要。物質決定意識從來源上說沒錯,畢竟意識不能憑空產生,而必須依賴于現實生活。并且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社會存在確實是決定社會意識的。就我觀察而言,對于勞動人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會形成他們的思維意識,兩者之間形成正反饋機制。他們并不會運用意識的反作用,最終也不會形成意識的決定作用了。而當代社會正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但也是很多人由于正反饋導致系統崩潰的過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矛盾原理》還是一個未來學說。
至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也是可以進行反思的。在生產力低下,人們聯系不密切時,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利益來源的多元化,以及社會交往的不斷深化,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越發明顯。甚至霸權格局對經濟基礎會產生越來越重大的影響。到了現在形成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新格局,世界資本家聯合起來了,共同決定經濟基礎。甚至一國的統治階級也是這樣,他們不在乎一國的經濟基礎,他們總會選擇資本效益高的行業,作為獲取利益的捷徑,因此李鴻章一會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后來就成了官僚買辦了。蔣介石集團不也是這樣不停的轉換身份嗎?從這個意義上說,落后國家要想跨越式發展,必須要有英雄,甚至要有無數的英雄。從而,我們能明白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了。
我曾經問過韓老師對韓毓海《五百年來誰著史》的看法,他說,“不喜歡。”我問,為什么?他說:“這本書充斥了太多物質決定論的東西。”開始,我還很不理解。現在,我有一些明白了。韓毓海老師那本書否定了思維在社會歷史中的絕大作用。他用事實說明,開啟工業革命的不是文藝復興以來迸發的科學精神,而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正確的解讀。開始,總是物質開山,后來才是精神風生水起。這和韓老師的理論并不相悖,但只怕進行聯想,這個時代應該是精神占主角還是物質占主角的時代?恐怕又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了。但不論怎樣,正如不能因為出現了愛因斯坦而去否定牛頓一樣,馬克斯以及他的理論永遠是偉大的,值得現代人頂禮膜拜。
現在,左派內部是有很多問題的。拋卻利益之爭不提,在思想上大家并不統一。一個很明顯的標志是大家對階級有著不同的定義。我也同意階級是一種客觀實在,但它在缺乏嚴密組織的情況下,只能是社會的一種映射。按照韓老師的思路,無產階級肯定不能只是一種緣由于經濟基礎的結合,必定有著強烈的精神聯系。因此尋找無產階級是必須的,而如何完成這種精神的升華卻又是困難重重的。暴民政治是客觀存在的,但又是人類解放的必經階段,如何控制它的危害也是我們所要思考的。或許韓老師是對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本質是美國,要想解決好我們的問題,處理和美國的關系至關重要。在這個層面上,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勢所難免,但這要經歷怎樣的痛苦磨礪呀!
韓老師把未來甚至一切都歸結為偶然。聲稱“任何偶然背后都會有必然,只是這種必然不是宿命論的必然,而是可能性的必然。”要是相信這一說法,的確讓人很沮喪。我們所做的只是為一種偶然性增加一些必然性的依據。但也正是如此,才體現出人類精神的偉大與可貴。既然來人世走一遭,也不枉宇宙精華的聲名,努力為這世界增添別樣色彩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