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聲將軍故居位于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石廟子鎮藍家村。為紀念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將軍而修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將軍故居占地面積5300平方米,殘余原上房兩處,各5間,廂房兩處,各7間,已破敗不堪,殘墻僅余30米。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2005年初,岫巖縣委、縣政府決定對黃顯聲將軍故居進行修葺,同張學良故居修葺工程一起成為鞍山市2005年僅有的兩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項目。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修葺工程,把此項工作納入重要議程,縣委宣傳部組織文化、史志、廣電等部門赴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考察黃顯聲將軍11年的獄中生活情況,搜集了大量珍貴而詳實的歷史資料,為故居布展做好了基礎性準備工作。
黃顯聲將軍故居修葺工程總投資近500萬元,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修葺正房三處各5間,廂房兩處各7間,院墻400延長米,門樓3間,炮臺4座,修筑1.7公里油路,修建40延長米將軍橋1座、
“將軍井”1眼,井里泉水噴涌,四季長流,清涼甘甜。栽植綠化樹2000余株。庭院中央樹立黃顯聲將軍雕像。在故居內辦起了三個展館:正房為文物展,真實再現了黃顯聲將軍家人當年生活情景;東廂房為黃顯聲將軍生平事跡展,介紹了黃顯聲將軍積極抗日愛國的一生;西廂房是岫巖抗日戰爭史,介紹了岫巖抗日斗爭的歷史。故居共收集展出珍貴實物300件,照片1000多張。參觀整個紀念館大約需要2個小時。三個展館配備專門講解人員和管理人員。故居于2005年9月27日舉行隆重竣工剪彩儀式,10月1日正式向社會開放。
故居依山傍水,后面山勢險峻,氣勢雄偉。2006年、2007年又先后投資20多萬元對故居進行綠化、美化,先后栽植各種樹木200多棵,故居的環境大為改善。現在,故居整體莊嚴肅穆,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建筑古樸典雅,內容豐富,設施齊備,極大滿足人們寓教于游的需求。
黃顯聲將軍故居是全省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2005年被市委宣傳部評為鞍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省旅游協會評為精品旅游景點。目前,黃顯聲將軍故居日益發揮教育功能,每年來故居參觀的機關干部、青少年學生和省、市各界人士達10萬余人次。黃顯聲將軍的親人先后多次到故居參觀,很受震動。故居做為全省紅色旅游的重要景點,與周邊的清涼山、藥山巨型玉體連成一線,成為北方的重要旅游線路。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隨著故居的功能和設施的不斷完善,黃顯聲故居將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
黃顯聲將軍是我國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字警鐘,別名驚中,又名京中、峰。于1896年12月18日出生在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石廟子鎮蘭家村一個地主兼營商業的大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1919年因參加“五四”運動被迫輟學,畢業后先后任東北軍第一、第二十旅旅長,遼寧省警務處長兼沈陽市公安局局長。“九.一八”事變時,曾率部在沈陽抵抗日軍侵略,后退守錦州組建公安騎兵總隊,并首創抗日義勇軍。1932年任東北軍騎二師師長,1935年任東北軍騎兵軍副軍長,“西安事變”前夕又任五十三軍副軍長兼一一九師師長。期間,積極主張聯共逼蔣抗日,成為張學良的有力助手。1936年8月他成為直接受周恩來領導的中共特別黨員,1938年2月2日在漢口遭國民黨秘密逮捕,1949年11月27日重慶白公館(黃是《紅巖》小說中小蘿頭的老師)被國民黨秘密殺害。12月15日,重慶各界舉行追悼大會,劉伯承、鄧小平等親自前往祭奠。因為黃顯聲組織抗日義勇軍時間早,規模大,影響深遠,后人對黃顯聲以“血肉長城第一人”譽之。1960年,經國務院批準,黃顯聲被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半個多世紀以來,黃顯聲將軍的事跡在全國廣為流傳。「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