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解釋中國經濟,只要理解這樣幾個前提,就明白了:
--中國發展的市場經濟,是初級的市場經濟。對待中國的市場經濟,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理論,當然會有問題。這正如,你用大規模工業生產時期的經濟理論,去評價家庭經濟、中小企業經濟一樣,用不是同樣背景出來的理論、標準去評價另一個相關性不大的事物,當然會出問題,會牛頭不照馬嘴。有些專家,動輒把中國經濟問題用西方經濟學的諸多流派去解釋、對應,他們的邏輯是,西方經濟學流派眾多,總有一個適合中國的,可是中國經濟讓他們很失望,恰恰就沒有對應的理論。現在許多人試圖用西方的經濟工具規劃中國,結果可想而知。
--壟斷是國內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現在多少人對國內壟斷大放厥詞,好象中國管理者不知道什么叫市場競爭似的,不知道壟斷的劣處似的。其實,你認真研究弱國的產業發展規律,就會發現,國內壟斷存在,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別是中國加入WTO的環境下,國內產業發展是沒有辦法進行民族保護的。一國的民族產業,在無技術、無人才、無資金的三無情況下,光靠人多和熱情是不行的,外國的集團在其本國不占壟斷地位,但一旦進入中國,它就是最大的壟斷方:比如,我國市場化很強的計算機行業,INTEL、微軟等不是幾乎完全壟斷中國計算機市場么?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國內的產業只有通過壟斷,依靠自身的成長,長到能與外國大集團抗衡時,才能逐步打破壟斷。二是,我國意識形態與西方不同,政治斗爭時刻存在,這點在發展經濟時不能忽視。政治是經濟的上層建筑,有些國家并不想看到中國的經濟強大,那么想方法設法不讓你很好發展是有些外國政客的出發點,而國內再有幾個響應的,后果會不可想象。這不是假想,而是血淋淋的事實,看看利比亞就是案例。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維護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國有經濟的壟斷,如果完善按照西方市場經濟,中國的政治基礎必然動搖。
--國家調控必須強而有力。正如對國內壟斷的分析,國家調控也同樣不能弱而隨意。沒有國家調控,我國較弱而散的經濟體系將受到西方的嚴重沖擊。如果一國經濟,受跨國集團影響較大,將會被別人牽著走而沒有自己的方向。比如,我國是世界稀土出口大國和儲量大國,但我國卻沒有稀土定價權;我國是鐵礦石使用大國,卻在鐵礦石談判中占被動埃宰。國家對重要經濟行為必須嚴格監督。市場經濟的缺陷必須用有形的手去彌補。
--高就業。中國必須建立高就業的人口意識。這不光是建設社會主義體制上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的心里話。“人人有工作”應當成為中國國家的主要經濟目標。不能因為部分專家提出,高就業會減慢經濟增長、降低市場效率和出現通脹甚至滯脹的“高論”,就退而不前。
--高福利。中國經濟是建立在農耕經濟上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經濟,沒有經過工業革命,這就決定了,中國人民不喜歡太冒險和創新,而是偏保守。在就業和收入期望上,喜歡找個穩定收入的行業,福利待遇好點就行,并不想冒險賺錢的刺激。這在中國經濟層面上,就要求我國經濟必須建立在高福利的基礎上。當然,又有專家說,高福利不適合市場競爭等,都是不合國情的。
--國際收支。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快成中國的心病了。其實,這是“貪者常憂富”的心里。巨額順差對我國是很好的事,關鍵是如何對順差進行管理,使貿易國不太有怨就可以。我們應該堅持出口導向的貿易的政策。這會給國際貿易帶來不好的影響但對國內經濟是大大有益的。如果過多的重視進口,會使國內產品受到嚴重打擊,也會輸入通脹,更會吸去中國的成果和人民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