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地球危機

馬成福 · 2011-11-06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馬成福  

   

金融危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態危機,那才是人類的大災難。  

如今地球就像一座火山,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只有人人關注生態危機,人人遏制環境污染,才能把我們自己從火山口上拯救出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態危機實際上就是生存危機,它是人和自然的主要矛盾,是目前世界的主要危機。  

——馬成福題記一  

自然創造了人,人也可以改變自然。  

面對喜馬拉雅山南北持續多年的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災害,面對中國南北地區日益嚴峻的氣候形勢,面對全球生態危機和世界人民的生存危機,我認為最直接、經濟、快速、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脈的幾個山口,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順利通過,使南北冷暖氣流有機交融,從而減少南北極端氣候災害,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步伐,扭轉全球氣候的惡劣趨勢,給中國這片干涸的土地降下及時雨,給高燒不斷、奄奄一息的世界打開一扇窗戶,讓世界人民過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生活。  

——馬成福題記二  

   

一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是水。  

自2009年9月以來,一場罕見的干旱災害悄悄席卷了中國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省(區、市)都遭遇大范圍持續干旱,部分地區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來水之少創歷史之最,長江上游已出現罕見枯水位。

秋、冬、春連旱使云南、貴州等省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圍和強度均突破歷史極值。干旱的趨勢已延伸至湖南、廣東、甘肅、河北、山西、寧夏和西藏等地區。其中,貴州、甘肅兩省旱情不斷發展,尤為嚴重。據民政部統計,截至 3月1日 ,兩省受災人口達1257萬人,350萬人飲水發生困難。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辦公室統計顯示,截至 2010年3月10日 ,中國耕地受旱面積已達9215萬畝,其中作物受旱7234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1981萬畝;有1828萬人、1145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旱情嚴重影響了西南地區的春耕春播。據國家林業局統計,受災林地達788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00多億元人民幣(約十五億美元)。外界估計總經濟損失至少200多億人民幣,全國受災人口逾6000萬。

其實,步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曾一再出現大面積嚴重旱災。2009年多省遭遇嚴重干旱;2008年云南連續近3個月干旱;2007年22省區發生旱情;2006年重慶發生百年一遇旱災;2005年華南南部出現嚴重秋冬春連旱,云南發生近50年來少見嚴重初春旱;2004年南方遭受53年來罕見干旱……如今西南五省大旱為中國人敲響了二十一世紀的警鐘,也許在未來,干旱將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揮之不去的陰影。

早在2004年,美國全球商業網絡咨詢公司(GlobalBusinessNetwork,簡寫為GBN)一份題為《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報告預測:“今后20年內,全球氣候將發生突變,一場全球性災難就擺在我們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將在自然災害中死亡……到2020年,歐洲的沿海城市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沒,英國氣候將像西伯利亞一樣寒冷干燥。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后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國北方水患不斷,南方一片干旱”。其報告預測,中國的降水類型將可能由“南澇北旱”轉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報告警告說:今后20年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構成的威脅要超過恐怖主義。

曾經南澇北旱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徑流量占全國的80%以上,耕地面積不到全國的40%,屬富水區;而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內陸的面積占全國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資源總量只有全國的12%,屬缺水區。西北和華北土地、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能源和糧棉油的生產基地,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尤其黃、準、海平原和膠東半島是我國人口密集、耕地率高、經濟發達的地區,然而水資源缺乏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并造成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

如果說地震、洪澇和海嘯是一種急性災害,那么旱災則是一場持續不斷的災難,是周期較長的慢性發作,所以其影響可能更大、波及可能更廣,對社會、經濟、生態的破壞力更加巨大。面對這日趨一日的旱災,國人紛紛反思,追尋旱災禍根。當前,旱災仍在持續加重,這場旱災的禍根究竟在哪兒?

氣象專家分析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是導致這次特大干旱的主要原因。中國氣候專家提出了30年氣溫周期理論和70年氣溫周期理論,也有人歸結為天災加人禍,人為的因素不可忽視。

西南五省大旱,云南是這次旱災最嚴重的省份。有數據顯示,云南橡膠林面積達600萬畝,桉樹林面積已有近百萬畝,規劃面積多達二千多萬畝。一個時期來,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APP在中國云南和海南、廣西、廣東等地,采用與當地政府簽訂大面積租用土地的方式,將自然林改造為大面積人工桉樹林。其更早些年在海南島的巨桉林大規模種植,就把海南島中部山丘變成了在生態界被稱為的“中國第二個黃土高原”,也曾導致了海南島的重度干旱。

擁有數百家法人公司的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總資產達二百多億美元,是當下中國境內最大的造紙企業。金光集團與云南省的合作始于2002年,短短一兩年后,它已在云南圈定2000多萬畝林漿紙基地。云南省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規模最大的紙漿國有企業,其模式也是大量種植速生桉樹林來發展造紙業。

近年來,香港上市企業理文公司、亞洲最大漿紙企業日本王子公司以及日本荒川、香港豐林、加拿大嘉漢、廣東信威、海南福萊斯等大批中外林業巨頭紛紛搶灘廣西,投資林業。僅欽州180萬噸、北海120萬噸、梧州100萬噸三大林漿紙項目,投資額就分別達500億元、220億元、100億元。目前,外資企業已經在廣西投資改造速豐林500多萬畝,成片成片山林被種上了速生桉樹之類的單一樹種。

人工林永遠不能代替原生林,如果以砍伐原生林為代價而栽植人工林,就與造林綠化的初衷背道而馳,是對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  

生物多樣性是植物生長的法則,大規模種植單一樹種或單一農作物,只重視經濟效益而無視生態效益的行為,都是對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遲早會受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云南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也最脆弱的地區,大面積砍伐原生態林,種植速生豐產林的橡膠林和桉樹林,無疑破壞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對此,學者和網民紛紛質疑,此舉是造成重災區百年一遇大旱的直接誘因,他們指出“桉樹是抽水機”,“桉樹是抽肥機”,橡膠林、桉樹林是“綠色沙漠”,桉樹是“霸王樹”,它令其它物種消失,生態遭受顛覆性破壞。而在日本國內,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尤其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日本政府禁止成片種植單一樹種的耗水耗土壤養分的速生豐產林!

我認為這次中國南方的特大干旱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氣候變化的周期規律影響,也有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還有大量砍伐原生林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最直接的因素則是近年來喜馬拉雅山的頻繁運動和持續升高,嚴重阻礙了南北冷暖氣流的有機交融,導致氣候異常出現極端氣候天氣。雖然喜馬拉雅山的升高速度很緩慢,但量變達到了質變,因此造成了南方的特大干旱災害。  

目前,我雖然沒有得到喜馬拉雅山持續升高的科學測量數據,但卻有它頻繁運動即地震的詳實論據: 2004年12月26日 ,印尼蘇門答臘發生9.1級地震,印度洋發生海嘯; 2005年3月29日 、 2007年9月12日 ,印尼蘇門答臘又連續發生2次8.5級以上地震;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后發生余震3萬多次; 2009年9月2日 ,印尼爪哇島發生里氏7.4級強烈地震; 2010年3月6日 ,蘇門答臘西南地區發生7.1級地震;2010年4月12日,我完成《拯救地球計劃》第一稿并發網文,預測喜馬拉雅山的運動加劇,該地區將會發生頻繁地震,在發文后不到50天時間內,就發生了5次5級以上大地震,驗證了我的推測。發文二天后即 4月14日 ,青海省玉樹州發生7.1級地震; 5月6日 ,印尼蘇門答臘南部發生6.6地震; 5月9日 ,印尼蘇門答臘北部海中又發生7.4級地震;  5月25日 14時11分 ,四川省都江堰和彭州交界處發生5.0級地震; 5月29日 ,玉樹又發生5.7級地震。這些頻繁的強烈地震足以說明印度洋板塊向青藏高原擠壓態勢愈演愈烈,也許還有更多的地震正在地殼下面醞釀著。由于喜馬拉雅山運動頻繁且山體不斷升高,從而強烈影響了中國南北氣候,直接導致了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9年入秋以來西南地區特大干旱,因此我們有必要詳細了解一下喜馬拉雅山的常識。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系。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綿亙于中國和印度、不丹、尼泊爾、錫金之間。西起帕米爾,東到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高度 6000米 以上,為世界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它擁有 8000米 以上高峰14座, 7000米 以上高峰40多座。其中,位于中國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 ,是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也是最年輕的山脈之一。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萬年前,由于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到了300萬年前,已上升到 3500米 ,而近10萬年以來上升更快,平均高度已達到 6000米 以上,現在還在繼續上升。

喜馬拉雅山的驟然隆起,構成一道長長的凌空屏障,大范圍改變了大氣環流,使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再也不能北上到達亞洲腹地,使該地區從暖濕氣候向干冷氣候轉變,并相繼出現了大片沙漠和戈壁。這種變化可以從喜馬拉雅山本身而推而廣之,其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卻雨量較少,植被稀疏。青藏高原北部的氣候持續變干,原本汪洋一片、水草豐美的柴達木盆地,慢慢蒸發成了荒漠和大大小小的鹽湖,湖里活潑可愛的魚兒漸漸消亡。同時,造成青藏高寒干旱氣候特征,而且一直影響到大西北,甚至全球氣候。

  西北大片的干旱區黃風肆虐,荒漠化肆意蔓延,是地球上生態最為脆弱、敏感的地區之一。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據報道,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發生了沙塵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發生了12次。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占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的自治區在內的干燥地帶。中國是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每年沙漠化的土地達66. 7萬公頃 ,居于世界首位。  

在我的家鄉甘肅省白銀市,生態環境脆弱,氣候干旱,多風少雨,年降水量僅 198毫米 ,而年蒸發量卻高達 2000毫米 左右,是降水量的10倍多,干旱、風沙、霜凍、冰雹、洪水、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自2003年以來,白銀市連續8年遭受特大干旱災害,給災區農牧業生產和群眾生產帶來了嚴重損失。干旱造成糧食連年減產絕收,使一些鄉村呈現出一片蕭條景象,有些災民封門閉戶,舉家外出打工謀生,家中僅有老人和學齡兒童留守。災區群眾缺糧、缺水、缺燃料、牲畜缺草料的“四缺”問題十分突出。

大西北沙漠化趨勢日益嚴重,工農業生產都受到極大的制約,而南方是中國經濟的發達地區,是水資源豐沛的富庶之地,是糧豐林茂的米糧川。如果南方持續干旱10年,將使中國的經濟雪上加霜,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再從氣候上來說,勢必造成大片地表溫度升高,加速地球氣候變暖,對全球氣候形成不利影響。

2009年入夏以來,中國江西、湖南等地連日遭遇暴雨襲擊,而華北、黃淮、江南、華南等地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在上海,持續高溫打破了136年來最早入夏的紀錄。氣候越來越怪異,全世界的人都試圖找到“怪異”的成因以及應對之策。

2009年9月,由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等部門出臺的《西藏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研究結果顯示,近30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已成為全球冰川退縮最快的地區之一。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環境以及高海拔,讓西藏成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害地區之一。數據顯示,1961年至2007年,西藏自治區年平均氣溫每10年大約以 0.32℃ 的速率升高,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球的增溫速率。

    西藏擁有大面積的冰川、凍土和多年積雪,冰川融水徑流達325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冰川徑流融水的53.6%。研究結果顯示,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近年來正以年均 10米 - 15米 的速度退縮。《西藏應對氣候變化方案》顯示,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側的朋曲流域冰川面積減少了8.9%,冰儲量減少了8.4%;珠峰地區絨布冰川在1967年-1997年期間退縮了 270米 、東絨布冰川退縮了 170米 、遠東絨布冰川退縮了 230米 。1997年以后,冰川的退縮速率有所增加。

是什么原因導致西藏氣候異常,喜馬拉雅山冰川急速退縮呢?自然,大多數人都會歸結于全球氣候變暖,但很少有人想到喜馬拉雅山的持續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氣候變暖。從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實事上,喜馬拉雅山的持續升高是造成中國氣候異常,進而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反過來全球氣候變暖又對喜馬拉雅山造成了冰雪消融、冰川退縮的后果。  

由于喜馬拉雅山脈的不斷升高,一方面擋住了山南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使北方的中國大片土地干旱化、沙漠化,造成地表溫度增高;另一方面也擋住了山北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侵,形成了南方的洪澇災害,使南方溫度不斷上升;第三方面,阻礙了大山南北冷暖氣流的有機交融,大大減少了降水,使南北溫度同時升高;第四方面,只有高強度的暖濕氣流或寒冷氣流才可以通過喜馬拉雅山,從而和風細雨的降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暴雨、暴雪等強降水多了,因此造成了諸多的洪澇災害和冰雪災害。綜上所述,喜馬拉雅山的不斷升高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天氣增多,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嚴重威脅到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宿安全和生存環境。  

拋開中國南北干旱和全球氣候變暖的諸多復雜原因不論,當務之急是找到一條解決中國南北干旱、進而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最直接、經濟、快速、有效的辦法,我認真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國專家提供的策略,都感到非常復雜而渺茫,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然創造了人,人也可以改變自然。  

面對喜馬拉雅山南北持續多年的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災害,面對中國南北地區日益嚴峻的氣候形勢,面對全球生態危機和世界人民的生存危機,我認為最直接、經濟、快速、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脈的幾個山口,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順利通過,使南北冷暖氣流有機交融,從而減少南北極端氣候災害,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步伐,扭轉全球氣候的惡劣趨勢,給中國這片干涸的土地降下及時雨,給高燒不斷、奄奄一息的世界打開一扇窗戶,讓世界人民過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生活。  

如果在喜馬拉雅山脈炸開幾個山口,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就會順利通過喜馬拉雅山,就可以立即緩解中國日益嚴重的南北旱情,使青藏高原和大西北變成糧豐林茂的好地方,使整個中國大地變得風調雨順,讓廣大人民過上國泰民安的好日子,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步伐,讓世界人民過上衣食無憂的好生活。這個辦法雖然能夠有效解決中國的南北旱情,但不可能完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還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經過長期綜合治理才能得到解決。

       由于喜馬拉雅山海拔太高,使人力和機械無能為力,必須經過生態環境專家和軍事專家的研究和論證,選擇幾個海拔較低的山口,使用導彈進行爆破作業,讓足夠多的印度洋暖濕氣流順利通過喜馬拉雅山,讓南北冷暖氣流能夠有機交融,大大增加降水量,徹底改變目前的惡劣氣候態勢。可那畢竟是在世界屋脊上動工,也會對自然生態造成不利影響。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利弊,我們不能因此就不敢作為,主要是要權衡利弊的大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利為民之所利。

      

二  

我的預言正在得到驗證:喜馬拉雅山地區地震頻繁,極端天氣越來越多。

 2011年9月13日 ,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徐影說:“近百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要高。”徐影表示,“分析1961年至2009年我國年均氣溫變化幅度可發現,近50年中國大部分地區呈增溫趨勢,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最近50年的升溫速率幾乎是過去100年的兩倍。20世紀后半葉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最近幾年,“熱烘烘”的事實越來越多。2007年為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2010年是我國1951年以來的第10個最暖年。2009年,我國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為1951年以來第4個最暖年,也是連續第13年高于常年值。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北方干旱面積擴大迅速,尤其在黃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資源緊缺。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主要雨帶由華北地區逐漸南移到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使北方出現了長達30多年的長期干旱,而南方暴雨與洪水頻繁發生。

不僅如此,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區域性干旱加劇。徐影舉例說,夏季高溫熱浪增多,特別是1998年以后,35℃以上的高溫日數連續顯著高于常年平均,2010年最多。特別是華北地區最近20多年中有8年發生干旱,干旱發生之頻繁、干旱范圍之廣、損失之大,是1886年以來最嚴重的。

21世紀我國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更為頻繁,部分地區夏季炎熱日數可能增多;強降水事件增多、臺風和強對流天氣或增多;暖冬與熱夏次數可能增加,冬季寒潮或將繼續減少。最近20年是繼20世紀50年代長江和淮河流域洪水災害之后的高發期,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50多億元。“暴雨洪流災害仍將是未來我國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榮輝等分析稱,這一方面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造成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人類活動、社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時暴雨雖然降水量并不大,但其造成的損失及影響卻越來越大。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受害國。“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并將繼續對我國產生影響,嚴重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我國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和糧食產量波動呈加大趨勢。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農業產量波動幅度增大,農業布局和結構發生變化,病蟲害加重,生產成本和投資進一步增加。有專家分析稱,如不采取適當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可能下降5%~10%。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降水量變化、升溫導致的蒸發量增加、工農業用水量增加以及水資源調配問題,我國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北方部分河流發生斷流,大大加劇了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南方汛期降水增多,多次發生流域性或者區域性大洪水,因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大。

徐影稱,近30年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約0.09米,平均上升2.6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8毫米/年),加之臺風和風暴潮災害頻發,沿海地區遭受不利影響增大。海水溫度升高和海表酸化導致近海生態系統退化。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卻在2010年4月至5月份撰寫的《拯救地球計劃》中,成功預測了玉樹、印尼地震,以及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我認為這是由于喜馬拉雅山持續升高造成的,并推測這樣的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將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2010年的事實情況證明,我的理論和推測是準確和科學的。大家有必要重讀我的《拯救地球計劃》,而且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2010年4月12日 ,我在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pageNo=1&treeView=0&id=98959545&boardId=1)、鳳凰網論壇(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468896&extra=page%3D1)、國際藝術界(http://www.gjart.cn/user/viewp.asp?id=9729)、飛天文學網(http://www.ft77.com/sw.asp?ID=24279)、一石居(http://www.yishiju.com/ReadNews.asp?NewsID=2314)等網站發表了該文。  

 2011年1月5日 ,我在《云南要做好預測預防大地震的準備》中寫道:  

“據云南省地震監測中心監測顯示, 2011年 1月1日  至4日9時整,盈江地震序列共發生100次,其中0.0至0.9級地震57次,1.0至1.9級地震26次,2.0至2.9級地震14次,3.0至3.9級地震1次,4.0至4.9級地震2次。

 2008年8月21日 20時24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北緯24.9度,東經97.8度)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震中距盈江縣城約45公里,距昆明市約500公里,造成盈江縣3人死亡106人受傷,其中重傷24人。

小地震往往是大地震的前兆,云南要做好預測預防大地震的準備。云南在喜馬拉雅山板塊上,汶川地震后3個月即發生了5.9級地震,充分說明云南地震受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因此,從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大趨勢上來說,云南還有大地震發生。”  

 2011年1月7日 ,我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b16b90100o4rh.html)、天涯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20672&PostID=30155997)、博客天下(http://u.zcom.com/space-1353245-do-blog-id-138030.html)等網站上發表了該文。我還在網易微博、天涯微博、搜狐微博、鳳凰網微博等網站上發表了相關內容的微博。  

我在網上發表《云南要做好預測預防大地震的準備》7天后,即 1月14日22時 ,云南省盈江縣又發生里氏4.3級地震,震源深度 10KM 。可見我的推測是準確的,我相信云南將有大地震的推測也將進一步得到證實。  

據我所知,2011年喜馬拉雅山地區發生多次地震:

 1月19日 4時23分,巴基斯坦西南部偏遠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震源深度84公里,該國的數個省份均有震感。

 3月24日 ,四國邊境(緬甸、泰國、老撾、中國云南)發生7.2級地震。地震發生在緬甸境內,震中位于東經99.8度,北緯20.8度,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造成緬甸撣邦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已造成10人死亡,預計將有1億人受影響。地震造成云南省三州市6000多人受災,另外廣西南寧、百色等地均有明顯震感。

 7月13日 6時8分,印度尼西亞東部馬魯古省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中位于薩溫拉基縣城西南方向223公里處,震源深度142公里。馬魯古省當天早晨還發生了兩次里氏5.0級地震。第一次發生于當地時間3時57分,震中位于特爾納特市東北方向132公里處,震源深度57公里。第二次發生于當地時間7時27分,震中位于特爾納特西南方向87公里處,震源深度為122公里。  

 8月2日 3時40分,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尼瑪縣(北緯33.9度,東經87.8度)發生5.1級地震。  

 8月9日 晚20許,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隆陽區交界處發生5.2級地震。此次地震共造成騰沖縣14341戶60949人受災,2人受傷,中小學校舍、烤房、橋梁、道路、水利設施等不同程度受損,造成經濟損失2.143億元人民幣。

 9月18日 18時,喜馬拉雅山發生6.9級地震,震中距離印度錫金邦首府甘托克64公里,震源深度19.7公里。地震導致喜馬拉雅地區4個國家的至少110人死亡。

錫金邦首席部長帕萬·查姆林表示,地震已經造成200多億美元的損失,現在還無法聯絡災區的一些邊遠村莊,死亡數字可能會上升。地震造成甘托克巿超過10萬棟房子嚴重毀損,道路受損,山崩等災情十分慘重,部分地區通訊中斷、持續停電。大地震之后至少出現了三起余震,其中最強一次有里氏4.8級。

這次地震在1600公里以外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及鄰國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都有震感,還出現少數傷亡。中國西藏日喀則地區18縣(市)中,15縣1市有震感,定結縣有3間房屋倒塌,1座小寺廟受損,崗巴縣部分房屋倒塌,南木林縣學生疏散時有1人受傷,亞東縣通訊信號不暢。

 2010年12月10日 ,從江蘇省氣象局獲悉,江蘇北部部分地區已經持續80多天沒有下雨,雨水量之少也已經創下南京市15年來的新低。罕見的干旱天氣除了給城市里的居民帶來一些困擾外,對農民來說則是大麻煩。干旱讓浦口和六合的菜農們苦不堪言。更嚴重的是,旱情給徐州、宿遷等地的在田作物出苗生長造成了嚴重影響。

據民政部消息稱,2010年中國極端災害性天氣突發多發,江南、華南、西南、東北和江淮等地區先后出現多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汛情發生早,洪澇災害種類多,受災程度重。綜合判斷,今年以來洪澇災害損失為本世紀以來同期之最,也是近20年以來僅次于1991年和1998年的重災年份。據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統計,截至 8月6日 ,洪澇災害造成全國2億人(次)受災,1454人死亡,669人失蹤,1214.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347. 1萬公頃 農作物受災,其中209萬公頃絕收,136.4萬間房屋倒塌,358.1萬間房屋損壞,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751.6億元。  

 2010年12月30日 ,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10年是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繁、強度及影響最大的一年,其中夏季高溫日數和極端降水事件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臺風登陸比例為有記錄以來最高。氣象局還表示,2010年夏季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為1961年以來最高的一年。

是什么原因引起北高溫、南洪澇這樣的極端天氣?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介紹說,大氣環流異常引起極端氣候條件,但兩種極端氣候并沒有直接聯系。任福民說,我國今年的西南季風較弱,使降水北推緩慢,雨帶5、6月長期停留在南方,造成了大量降雨。到底是什么導致大氣環流異常,任福民表示,目前專家正在深入研究中。但可以支持的說法是,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常態化。

2010年,喜馬拉雅山南北多個國家遭遇極端天氣,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俄羅斯中南部23個地區遭遇了130年不遇的嚴重旱災,共有1000萬公頃農作物絕收,相當于俄羅斯農作物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俄羅斯遭受旱災的中南部靠近中國,因此遭受旱災的原因與中國是一致的。

2010年7月下旬,巴基斯坦遭遇該國80年來最嚴重洪災,至少1/5的面積被淹。

2011年,喜馬拉雅山南北極端天氣更加肆虐。

從7月底開始,泰國中部、北部和東北部持續出現大范圍降水,引發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10月2日,泰國預防減災機構說,持續兩個多月的洪災已導致全國206人死亡,超過180萬人受災。據泰國內政部防災減災廳同日宣布,泰國全國有23個府的150個縣仍然遭到洪水浸泡,共有56萬家庭受災、2人失蹤。

朝鮮中央通訊社發布消息稱,朝鮮7月下旬的暴雨引發洪災,導致至少30人死亡,超過6750棟房屋被損毀。洪水導致約1.6萬多人離開家園,并淹沒4.8萬公頃農田,“嚴重影響今年的糧食收成”。

 8月1日 ,朝中社報道稱,在過去的兩個月中,熱帶風暴和暴雨導致朝鮮十數人死亡、受傷或失蹤,2900棟房屋被毀。從6月下旬到7月中旬,朝鮮有將近6萬公頃農田被淹沒或沖毀。

 9月17日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季風挾帶豪雨侵襲泰國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情況不見好轉。預料洪水下周可能灌入曼谷部分地區,泰國當局已在湄南河岸邊筑起沙墻,準備抗洪。據報道,兩個月來的風雨釀成洪災和土崩,截止至16日已經奪走泰國至少98條人命,包括一名法國旅客。泰國當局說,全國76個府中的29個遭遇洪災,被破壞的房屋超過30萬棟。據了解,泰國各地約130萬公頃的農田已被洪水淹沒,相當于新加坡總面積的8倍。

 9月19日 ,巴基斯坦南部地區近期因為持續不斷的季風性強降雨造成洪水泛濫,受災民眾超過540萬人,洪災已經使28萬人流離失所。這是繼去年夏天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襲擊之后,巴基斯坦再次受到洪水沖擊。

 2011年1月24日 ,在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抗旱服務隊在打井。由于連續120多天沒有有效降雨,山東省遭受60年一遇干旱,其中,菏澤、濟寧的旱情已達200年一遇。山東全省有過半小麥田正受旱情影響,30萬人飲水困難。據中央氣象臺統計,自2010年10月以來,黃淮、華北地區降水異常偏少,導致干旱迅速發展。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安徽、江蘇、湖北等9省份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其中,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已達特旱等級。

自4月上旬以來,廣東局部局部地區相繼出現旱情。至 4月25日 ,全省受旱面積達245.7萬畝,其中重旱45.5萬畝,有5萬多人的飲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8月26日,國家防總透露,為支持西南重旱地區抗旱急需,國家防總近日先后兩次調撥中央抗旱物資,用于支援云南、重慶抗旱減災和人飲解困。受持續少雨和高溫影響,貴州、云南、重慶等省(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常年同期普遍偏少二至四成,部分水庫、山塘干涸。截至26日統計,貴州、云南和重慶三省(市)水利工程蓄水約57.6億立方米,440多條中小河流斷流,約870座小型水庫干涸。

然而,自9月4日以來,西安市遭受持續強降雨,降雨量達236.3毫米,是常年同期降雨量的4.7倍。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藍田、臨潼、灞橋等九個區縣遭受了暴雨洪澇災害,給受災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據統計,截止到18日17時,西安市受災人口201951人,緊急轉移安置26400人,因災死亡1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293.08公頃,絕收面積1376.58公頃,倒塌居民住房1477戶3838間,損壞房屋4367戶11995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2797.3萬元。

 9月16日 8時至18日15時,四川省巴中市普降大暴雨,局部地區特大暴雨。此次降雨范圍廣、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全市90個雨量站中52個站雨量超過200毫米,22個站雨量超過300毫米,其中南江縣和平鄉459.5毫米,槐樹村426毫米,金盆416.5毫米。平昌縣城王家嘴水位306.5米,超警戒水位7.73米,超保證水位2.3m,流量達3萬立方米每秒。

       此次暴雨造成巴中市三縣一區131.99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緊急轉移人口25萬人,9人死亡,因災受傷156人。國省干線斷道3條16處(省道101線巴中至南江段、省道202線巴中至平昌段,省道302縣巴達公路白衣段),農村公路斷道32條82處。平昌白衣、蘭草、響灘大橋被淹,平昌、南江、通江移動信號一度中斷。此次強降雨造成多個場鎮進水和內澇,部分重點工程、農房受損嚴重。

自9月1日以來,漢江上游、嘉陵江、黃河涇洛渭流域出現三次強降雨過程。四川、重慶、陜西、湖北、河南等省份40余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長江上游渠江發生超歷史實測紀錄的大洪水,重現期100年一遇;漢江發生今年以來最大洪水,重現期20年一遇;黃河中游支流渭河連續3次發生超警洪水,本次洪水為1981年以來最大洪水。

  受上游干支流來水影響,三峽水庫20日8時水位漲至161.63米,超過汛限16.63米,入庫流量38000立方米每秒。國家防總辦公室預計,三峽水庫21日凌晨出現超過45000立方米每秒的入庫洪峰。丹江口水庫19日出現今年以來最大入庫洪峰流量26600立方米每秒,20日8時水庫水位漲至155.96米、超汛限3.46米。丹江口水庫7日洪量的重現期達到了20年一遇;渭河干流洪水已過臨潼正向下游推進。

  中國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20日介紹說,9月1日以來的暴雨洪水,已造成四川、陜西、河南、湖北、云南、山東、貴州、重慶和甘肅等9省(市)618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01人,倒塌房屋10.2萬間,緊急轉移150.7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24.5億元人民幣。

中國國家防總辦公室還介紹說,今年入汛以來,中國31個省份遭受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5663千公頃,受災人口7523萬人,因災死亡440人、失蹤152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011.9億元。災害雖較常年同期偏輕,但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的一些局部地區,發生了一次性死亡失蹤30人以上的特大洪澇災害。

我在2010年4月寫作的《拯救地球計劃》中就找到了“導致大氣環流異常”的原因:

“由于喜馬拉雅山脈的不斷升高,一方面擋住了山南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使北方的中國大片土地干旱化、沙漠化,造成地表溫度增高;另一方面也擋住了山北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侵,形成了南方的洪澇災害,使南方溫度不斷上升;第三方面,阻礙了大山南北冷暖氣流的有機交融,大大減少了降水,使南北溫度同時升高;第四方面,只有高強度的暖濕氣流或寒冷氣流才可以通過喜馬拉雅山,從而和風細雨的降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暴雨、暴雪等強降水多了,因此造成了諸多的洪澇災害和冰雪災害。綜上所述,喜馬拉雅山的不斷升高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天氣增多,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嚴重威脅到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宿安全和生存環境。”

 2010年4月12日 ,我發網文后有網友評論,炸開喜馬拉雅山勢必造成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人得了大病就要動手術,有切膚之痛,還要流血,但人們還是不會放棄治療,絕對不會白白等死。同樣,自然生態有了病,危及到人類的生存,也需要動手術治療,以此來挽救水深火熱中的蕓蕓眾生。

自然創造了人,人也可以改變自然。  

面對喜馬拉雅山南北持續多年的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災害,面對中國南北地區日益嚴峻的氣候形勢,面對全球生態危機和世界人民的生存危機,我認為最直接、經濟、快速、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脈的幾個山口,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順利通過,使南北冷暖氣流有機交融,從而減少南北極端氣候災害,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步伐,扭轉全球氣候的惡劣趨勢,給中國這片干涸的土地降下及時雨,給高燒不斷、奄奄一息的世界打開一扇窗戶,讓世界人民過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生活。  

人民的生存權高于一切,為了人類的生存而努力思考和奮斗吧!  

三  

金融危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態危機,那才是人類的大災難。  

如今地球就像一座火山,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只有人人關注生態危機,人人遏制環境污染,才能把我們自己從火山口上拯救出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態危機實際上就是生存危機,它是人和自然的主要矛盾,是目前世界的主要危機。  

這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災難,還有更多的災難正在一步一步向整個世界逼近。我們將如何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是逆來順受坐以待斃,還是迎難而上化解危機?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危機就是全球氣候變暖。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 0.48℃ 。90年代是自19世紀中期開始溫度記錄工作以來最溫暖的十年,在記錄上最熱的幾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政府座談小組(IPCC)預測,到21世紀末全球溫度還將上升1.6到 5.5攝氏度 。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層遭到破壞、嚴重的生態污染和溫室效應。我通過分析研究歸結為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自然因素有太陽輻射的變化,氣候變化的“周期性”,火山爆發等;人為因素比較復雜,如肆意砍伐原始森林,過度放牧或破壞草原,陸地的干旱沙漠化,以及江河湖海的生態污染,使得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另外大量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或化工產品等,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有6種,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其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據資料介紹,從地球上無數煙囪、汽車排氣管排出的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里,其余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小部分被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且在大氣中的存留期很長,最長可達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關注。

自1750年以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實測資料表明,從1958年到197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從310ppm上升到320ppm,2005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79ppm,目前已經遠遠超出了根據冰芯記錄得到的工業化前65萬年以來的自然變化濃度范圍,是65萬年以來最高的。根據多種研究結果證實了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為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引起的。

由于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人類活動的加劇,大氣中污染物的種類和濃度都在增加。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采用煤炭、石油,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由十九世紀60年代的0.9億噸,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的50億噸。目前,人類每年因燃燒化石能源而向大氣中排放約75億噸碳,相比之下火山爆發而排放出來的碳還不到人類排放量的1%。近百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25%,而近百年來能調節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被人類砍掉了2/3,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達到200億噸。  

森林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地。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今天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大自然經過8000年的進化才逐漸形成的,而現在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采利用的目標。在熱帶地區,許多現在已蕩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 5億公頃 的熱帶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產開采中退化。全球合法的非法的砍伐森林、破壞草原的行為還在繼續加劇,生態環境在進一步惡化中。

全球變暖的后果將不堪想象,它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極端災害氣候頻繁,百萬種動植物走向滅絕,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根據科學家的測算,如果按照當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速度,20年內就會達到升溫 2℃ 這一地球生態警戒線,這將導致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歷史等諸多層面出現災難性后果。  

如果全球氣溫上升 1℃ ,美國南部地區的大糧倉將變成大漠;氣溫上升 2℃ ,全球海洋水平面將上升 7米 ,1/3的動植物種群會滅絕,1億人處于缺水中;氣溫上升 3℃ 是地球的一個重大“拐點”,意味著全球變暖的趨勢將徹底失控,人類再也無力介入地球氣溫的變化;氣溫上升 4℃ ,人類口糧吃緊,對于地球的大部分地區來說都是災難;一旦全球氣溫上升 5℃ 至 6℃ ,95%的物種將會滅絕,地球面臨著一場與史前大滅絕一樣的劫難。  

 2009年4月3日 ,歐洲航天局發表公報說,他們的環境觀測衛星利用高級合成孔徑雷達,拍攝了威爾金斯冰架的衛星圖片。科學家們發現,在靠近南美洲連接南極夏科島和拉塔迪島的威爾金斯冰架上產生了新裂縫,而且是在中軸線區域,這已導致該冰架的一大塊冰斷裂。南極冰架是由數千年的積雪積壓形成的,在上世紀90年代前其形態一直保持穩定。有專家認為,南極地區氣溫迅速升高是冰架崩塌的主要原因。據德國波恩大學研究人員馬蒂亞斯·布勞恩估算,威爾金斯冰架所在的南極半島的氣溫在過去50年間升高了 2.5攝氏度 。

 4月9日 ,據新聞報道,哥斯達黎加西北沿海日前發生赤潮,造成大批魚類和一些海豚死亡。當地衛生部門已經采集水樣,研究赤潮發生的原因。通常,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大海是引發赤潮的主要原因。海洋學家指出,僅從衛星圖片上就可看出哥斯達黎加這一地區污染程度較高。僅僅在10天之內,就發生了二件關于地球生態危機的不幸消息,生態危機已經到了讓每一個人都膽顫心驚的地步了。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科研人員對全球33個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區的圖像進行研究后發現,其中2/3受到地陷海升的雙重威脅。他們根據各三角洲地區受威脅程度將其分為5個等級,中國的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在受威脅最嚴重的一級,面臨極為嚴重的洪水威脅。在過去10年中,全球33個大型三角洲地區中有85%曾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導致26萬平方公里土地受淹。

聯合國“環境和人類安全”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億“氣候難民”,許多非洲國家將是重災區。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8— 13厘米 。長江三角洲地區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更明顯。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將較1990年上升 70厘米 。

中國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7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近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 9厘米 。其中,上海為 11.5厘米 ,天津 19.6厘米 。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8— 13厘米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人口稠密、經濟活動活躍頻繁的地區,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更明顯。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將較1990年上升 70厘米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徐明 博士說,氣候變暖對人類造成的最直接威脅就是海平面上升,特別威脅到沿海地區,風暴潮等將給沿海地區生態系統、特別是濕地系統帶來破壞,也影響到航運工程。

據聯合國政府間應對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預測,今后一個世紀內海平面將上升 60厘米 ,馬爾代夫近1200個島嶼中的大多數將會消失。馬爾代夫,這個常住人口不超過40萬的亞洲島國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2009年3月中旬,馬爾代夫政府宣布,要在10年內成為世界上首個“碳中和”國家。

如今,氣候難民已經誕生。位于巴布新幾內亞外海的卡特里特群島上的5戶家庭已搬遷至對岸的布干維爾島,為全體2600名島民打了前站。卡特里特群島由6座平均海拔只有 1米 的環狀珊瑚島組成,是一座完全沒有碳排放的綠色群島,但高漲的水面正慢慢吞噬著這座小島。也許,這就是未來數億氣候難民的縮影。

另一個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已經與新西蘭簽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新西蘭。據新西蘭方面2007年透露的數字,已有5000多名圖瓦盧人在新西蘭安了家。

 2009年6月16日 ,美國政府公布的《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報告說:到了本世紀末,全美平均氣溫或將上升2.2—6.4攝氏度。美國東南部地區的夏季可能延長到100天甚至更多;西部變得更加干旱;中部地區可能比其他地方都要熱;北部更加潮濕,一些嚴寒地區可能會迎來暖冬。上升的海平面將威脅到低洼地區,強風暴、風暴潮會波及墨西哥灣、大西洋和阿拉斯加地區……

幾乎是在同時,英國環境部長希拉里·本(Hilary Benn)公布了《2009英國未來氣候預測》。該預測利用最新資料詳細地闡述了英國正面臨的氣候威脅,也得出了相似的觀點——夏季氣溫不斷升高、極端天氣更加頻繁、海平面上升……而且比以往的政府預測更加悲觀。

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把目前世界范圍內溫室氣體的排放界定為中度排放,到21世紀80年代,英國將面臨以下問題:夏季平均氣溫將升高2— 6攝氏度 ,對南部城市特別是倫敦來說影響明顯;東南部夏季平均降水量減少22%(這一地區現已出現水資源緊缺問題);西北部冬季平均降水量將增加16%,出現洪災的可能性增大;海平面升高 36厘米 ……

2009年堪稱“氣候年”。這一年,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3月,全球4000多個城市“熄燈一小時”。10月,印度洋水下 四米 處,擔心全球變暖將使舉國沉沒的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及12名內閣部長身著潛水裝備,舉行全球首次水下內閣會議。12月,在珠峰海拔 5242米 處,尼泊爾總理尼帕爾率23名內閣成員攜帶氧氣瓶,召開全球最高海拔內閣會議,向世人警示雪山融化對這個“山國”的危害。

 12月7日 —18日,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

 12月18日 ,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領導人會議,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說:“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每個國家和民族,每個企業和個人,都應當責無旁貸地行動起來。”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應對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第四次報告,中國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國家之一。冰川融化、土壤沙漠化、地表溫度的變化和海平面的升高正給中國帶來洪災、干旱、農作物減產、家畜飼養不穩定、海岸線破壞和森林退化等一系列災害。這些災害又將導致食物和水資源匱乏、疾病多發和傳播以及移民等問題。比如,亞太地區的臺風北移將導致相關省份(如福建省)面臨更強、更頻繁的臺風。

IPCC研究稱,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海洋風暴持續的時間和強度都有增加趨勢,這與熱帶海洋表面氣溫的不斷上升有密切關系。聯合國發布的一份全球減災評估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超過6億人(總人口的10%)居住在海拔 10米 以下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2%)。這些人中,3.6億人居住在城市(占全球城市人口13%),2.47億人生活在低收入國家”。全球平均每年有7800萬人受到颶風、臺風等海洋風暴影響,另有160萬人受到這些風暴引發的風暴潮影響。

旨在救援全球饑貧人民的國際樂施會組織稱,由于氣候變化會導致部分地區氣候干旱, “上百萬農民將不得不放棄種植傳統作物”,數百萬人可能因此受災,饑餓或將釀成本世紀的人類悲劇。樂施會的報告估計,到2050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因高溫引發的死亡率將是現在的6倍,倫敦是5倍,加利福尼亞可能是2—7倍;現在印度新德里,氣溫每升高 1攝氏度 當地人口死亡率就增加4%,泰國曼谷為6%。

是生存還是滅亡,人類需要認真思想了。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全球氣候變暖、全球生態危機,人類已經到了重新審視自己,約束自己的時候到了。以前,人們做事遵循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現在還應講求三大效益,但必須把三大效益的排序顛倒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這樣才更有利于自然、社會、經濟的和諧統一和持續發展。

現當代的幸福生活和社會繁榮,是建立在能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上。全世界16%的人占有了81%的汽車。汽車消耗著世界年石油消耗量的一半,又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汽車不僅在行駛中排放廢氣,其中的25%是在制造過程中出現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說,如果中國也像美國那樣使用汽車,大氣層都得著火。2000年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曾突增到創紀錄的2800萬平方公里,近乎4個澳大利亞的面積。  

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2%,卻消耗掉世界70%以上的能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排放量的60%以上。以美國為例,其人均排放量是發展中國家的10倍、中國的8倍。工業化對地球的危害是無可估量的,特別是在過去的200年中,美洲和歐洲的工業生產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但許多專家認為,在未來幾十年中,亞洲的工業化將對地球生存系統構成帶根本性的威脅。這是因為世界有60%的人口生活在亞洲,而且亞洲工業化的速度是西方工業革命的3倍。  

實踐證明,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化社會是人類的一個大錯誤,城市是個高集中、高享受、高消耗、高污染的地方,根本不適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據統計,全國668個城市垃圾年產量達到1.2億噸,而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已經占到全世界年產垃圾的1/4以上。全國現存的垃圾填埋場占地54億平方米,并且仍在以每年約3000萬平方米的速度擴展。未經處理堆積下來的垃圾量已達到70億噸,侵占土地8億多平方米,2/3的城市陷入生活垃圾包圍之中。  

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出發,經夏威夷群島,延伸至日本的廣闊水域上,出現了巨大的垃圾場,那里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垃圾集中地,橫跨北太平洋,逐漸形成了一座“垃圾大陸”。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塊”,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洲”。據美國某海洋研究中心估計,這塊“垃圾大陸”80%為塑料垃圾。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這一水域每平方公里海面就有330萬件大大小小的垃圾,估計10年后其面積還將會增長10倍。至少有267種海洋生物受到這種毒害的嚴重影響。更令人擔憂的是,毒害還可通過食物鏈擴大并傳至人類。  

金融海嘯引發了全球的經濟衰退,也敲響了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警鐘。GDP增長是美國發展模式,也是20世紀西方主流發展模式的中心,也一直是中國發展的核心目標。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之下,這個中心受到了震撼,一股另類的潛流開始呼喚“超越GDP”。伴隨著GDP高速增長而來的環境污染、工作壓力、犯罪增多、失業威脅、社會沖突、人際疏離……使許多GDP很高的國家的人民深感痛苦。美國發展模式的破滅,引發了人們對社會發展模式的反思,很可能催生一次思想革命。  

貪婪的人類,懶惰的人類,如果要讓地球休養生息,就必須選擇農業化的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以農村文明為主,過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現在的發展趨勢證明了這一點,窮人住在農村,一般人生活在城市,富人又回到了農村,卻在生活檔次上更好一些。  

工業社會把人們都變瘋了,急功近利,渴澤而漁,把地球資源都挖光榨盡,把大自然破壞得遍體鱗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然而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和糟糕。農業社會才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理想社會,人類通過辛勤勞動來向大自然獲取生活能源。  

人類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綠色經濟、綠色文明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農業社會,人類的高度文明應該是農業文明,最優美和諧的生活就是農村的田園生活。當然,以后的農業社會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農業社會,是真正比工業社會更加科學更加文明的社會,尤其是生態文明、綠色文明的社會。也就是說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資源都來自于農業,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對生態沒有污染和破壞,這一點在目前的新型能源產業中已初現端倪。  

 2009年5月24日 ,一場云集了全球500多位商界精英的氣候變化世界商業峰會在哥本哈根舉行。當時潘基文致辭說,對于經濟而言,應對氣候變化不是拖累而是“再好不過的機遇”:“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明確無疑的挑戰,同時也將在下一個世紀里成為商業領域最強有力的‘游戲規則改變者’——這是一個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如果科學家們預測正確,那么這也將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潘基文呼吁,在節能、新能源和減排技術方面領先的與會企業要爭當先鋒,促使全球經濟向“更清潔、綠色和可持續”的方向轉變。發展低碳經濟不是富人的游戲。在減排大趨勢下,誰能搶得先機,誰就能在經濟轉型中占據主導。

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預言:崇尚綠色財富具有偉大的劃時代的戰略意義,它是對人類財富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將引發一系列財富命題被賦予綠色內涵和外延,必將促使人類追求財富之理念、道德、標準、方式等等發生翻天覆地的綠色巨變。綠色財富所引發的波瀾壯闊之綠色革命,將是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最顯著標志之一。

創造綠色財富必須建立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發展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安全體系、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明體系。所謂綠色財富,就是對環境友好的財富。它是指不以浪費乃至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所創造的財富,即用綠色生產方式創造的財富才是綠色財富。人類唯有崇尚綠色財富、追求綠色財富、創造綠色財富,才能真正強國富民!才能構建全新的生態文明體系!

綠色經濟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是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在能源利用上要講求清潔生產、節能生產、高效生產,在經濟發展上要追求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按照科學的觀點來說,世界上是不存在有害物質或廢品的。我認為“變害為寶,變廢為寶”,應該成為科學應對全球生態危機,保持生態平衡的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認為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元兇,是有害無用的廢氣。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肥料專 家徐福利 博士說,二氧化碳其實是一種可以大規模用于農業生產的“碳基肥料”。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實驗表明,當溫室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大于大氣中的2-3倍時,大部分蔬菜產量可以提高1倍。二氧化碳濃度充足可使蔬菜提早上市,減少農藥用量,抑制硝態氮的反硝化,改善作物品質。因此,利用二氧化碳開發“碳基肥料”是完全可行的,它不僅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還可以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達到發展低碳農業的目的。

二氧化硫對大氣是污染,對土地卻是高效的肥料。歷時8年,耗資5000萬,寧波市太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漢祥研究發明了“DS-二氧化硫煙氣處理技術”,該技術含國家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一舉解決了包括二氧化硫的脫硫難、工業礦石冶煉的廢渣處理難、鹽堿地治理難在內的三大世界性難題。“硫硅配方肥”的研制成功,讓我國每年12億噸的工業廢渣有了出路,為我國長期閑置的5億畝鹽堿地開啟了一條“陽關大道”。  

上世紀60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走進巴丹吉林沙漠考察,發現沙漠荒涼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新奇的世界,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一些植物。沙漠并不是不毛之地,大有可為,關鍵是要用科學技術來經營管理和開發。他預言發展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將是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他的話如同火種,在鄂爾多斯掀起了燎原之勢。  

在沙漠里廣植沙柳,沙漠變綠洲。沙柳三年一平茬,變成了農牧民手里的錢袋子。東達蒙古王集團投資一個億,貸款兩個億,在庫布其沙漠邊緣開發了300萬畝的沙柳基地,在杭錦旗、烏審旗上馬兩個造紙廠,開始規模化經營。  

在烏審召工業園有一座生物質熱電廠,發電原料就是沙柳。有20萬畝沙地種植沙柳就可以建這樣一座電廠,內蒙古一共有60億畝沙漠,如果都種上沙柳發電,沙漠就會變成一排排綠色的長城。  

在東勝區,每年有2500多戶約6000多人靠種植沙棘過上了好日子。種植沙棘不僅能來錢,還是綠化荒山的功臣。自從滿山遍野種上了沙棘,風沙小了,河水清了,700萬畝砒砂巖裸露地區漸漸地被綠色覆蓋。  

在蒙西工業園區,原來到處都是煤矸石和發電之后留下的廢棄物和粉煤灰,還有風積沙。蒙西人就是利用這些別人看著厭惡的煤矸石生產水泥、發電、制造高嶺土。他們從電廠產生的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同時對水泥窯尾氣回收,生產納米輕質碳酸鈣、可全降解的塑料。這樣的工藝內部不產生廢渣廢氣,不僅污染零排放,還能夠消化附近廠礦的廢渣。垃圾山成了金山銀山,工業廢棄物成了香餑餑。  

2011年3月,德國政府因日本福島地震導致核泄漏事故作出截至2022年全面廢除核能發電的計劃,并表示要全面轉向利用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按照計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德國全部電能產出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17%提升到80%。目前德國境內已經關閉了8座核電站反應堆,其余9座核電站反應堆定于未來11年內全部關閉。  

全球能源危機、全球氣候變暖、全球生態危機,在這樣一個國際大背景下,尋求替代能源,發展水電、風能、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林業生物質能源不與民爭地、不與人爭糧,不僅可再生,能源當量也僅次于煤、石油和天然氣。雖然生物質能的開發還在進一步的科研和探索,規模種植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建成之后可以保護環境,因此發展生物質能源成為不少國家緩解能源危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帶有風向標意義的戰略選擇。  

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而快速積累的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結構問題,簡言之就是生態危機問題,它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根據研究結果,我國可以規模化種植的能源植物有十幾種,目前比較熱門的當屬麻瘋樹、文冠果、烏桕、甜高粱、木薯等多種產油作物及可供生產乙醇,其中適合于南方種植的是麻瘋樹和烏桕,適合于北方種植的是文冠果,而甜高粱、木薯等非糧作物可能是將來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  

目前,麻瘋樹在四川、貴州、云南已經有一定面積,有形成規模的趨勢。由于文冠果具有耐寒、耐旱的特點,且我國廣大的西北地區(包括遼西北地區)有大面積的荒漠化土地,從生態建設和生物質能源開發角度看都非常適合于文冠果的種植。  

如果文冠果能夠在大西北推廣種植,建立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夢想。西北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落后,發展文冠果等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提供高效清潔生物質能源,催生新型綠色新能源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的目標。利用文冠果提取的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等植物能源作為替代石油的重要選擇,將成為推進能源革命的必由之路。  

預計到2020年,我國每年的石油需求缺口為4億噸。年產100萬噸的油田,需要投資35億元左右。那就意味著我國需要投資1.4萬億元,再建設400個百萬噸產能的油田,可穩定供應二十年左右,但這樣的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到50年全球的石油資源將枯竭。而8年期文冠果畝產種子 2500公斤 以上,可產油1噸以上,因此只要投資1.4萬億元,種植4億畝文冠果等生物質能源基地,就可以長期解決我國的能源危機,同時還可以有力緩解我國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  

如果1個人種植1畝文冠果,3年后年可收入3000元,5年后年可收入5000元,10年后年可收入1萬元以上,這樣就可解決4億人的就業難題。想想,其它大工程都是機械干活,領導和老板得實惠,老百姓干瞪眼沒奈何,這可是領導、老板、機械無法干的勞動力密集性工程,還有比這更好的一舉多得的項目嗎?到那時,人人都有工作干,都有生活保障,中國就不再有三大危機兩大難題,還可以順便輕松解決三農問題。  

其他國家,乃至世界各地,都可以用如是辦法,即大量種植生物質能源的辦法來解決三大危機(生態危機、能源危機、經濟危機),不再為生態惡化而苦惱,不再為爭奪石油而流血,不再為經濟危機而崩潰,不再為民生之艱就業之難而嘆息了,使這個世界變成一個綠色和平和諧持續發展的新世界。  

無論什么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2007年開始,中國政府就把文冠果作為推廣項目大力種植,許多縣區種植面積都成千上萬畝,而我實地踏勘大部分地方后卻少有成效。我發現,政府規劃多,農民熱情少,老百姓沒有種植文冠果的積極性,他們唯一希望的就是每年每畝幾百元的退耕還林款。  

這個社會說大話的人太多,而干實事的人太少了。我從2008年開始就在多篇稿件中大力倡導種植文冠果,但四五年時間過去了,甘肅還沒有文冠果育苗基地,大西北還沒有讓老百姓看了動心的文冠果示范基地,乃至于我這個文弱書生也著急起來,也不得不行動起來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下定決心,要創辦文冠果育苗基地,讓政府看到效果,讓百姓看到利益,促使當地農民大量種植文冠果,帶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為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此,我已經付出了一年的艱辛和努力。大家以后就看我的行動吧!我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2011年10月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7.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 日韩国产欧美二区手机在线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伊久线香蕉观新综合在线动漫 | 日韩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