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方面國有企業發揮著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因此,不僅需要研究國有企業對市場調節的影響和作用,而且需要研究市場調節對國有企業的影響和作用。
首先必須看到市場調節對國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第一,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現階段有利于形成適合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國民經濟比例關系。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任何企業包括國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都離不開國民經濟的總體環境,都需要國民經濟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在生產技術水平上存在多層次,在區域經濟結構上存在多樣性,在經濟成分上存在多種所有制。在這種情況下用全面的、詳盡的計劃在配置資源上起基礎性作用是不現實的。市場調節是通過價格波動來影響企業的經濟利益,進而影響企業的行為來實現資源配置的。因此,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上具有普遍性、自動性、靈敏性等特點。它的這些特點與現階段的情況是相適應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相適應的。它有利于國民經濟在資源配置上保持比較協調的比例關系,并且能夠較好地適應情況的變化。這一點對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第二,市場調節在對資源進行配置的同時能夠對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產生激勵和促進作用。
市場調節是通過價格的波動來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的。這種波動能夠把科技的進步、資源的節約、生產率的提高、管理的改進、產品的創新等諸多因素與社會資源的配置有機地結合起來。面對市場的價格波動企業有多種選擇。比如,當某種產品的價格下降時,企業可以選擇退出或者減少這種產品的生產,但也可以通過提高技術、改進管理更便宜地把這種產品生產出來;還可以通過創新設計、改革工藝用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新產品替代原有的產品。可見,市場調節的作用不僅是資源配置,而且對企業有激勵和促進作用。這種激勵和促進作用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全體人民對國有企業的要求是一致的,是有重要的積極作用的,并且這種積極作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市場調節的這種積極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可能這樣充滿生機和活力。
市場調節的這種積極作用對于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國有企業不僅要參與國內競爭,而且要參與國際競爭。沒有市場調節的這種積極作用,國有企業要卓有成效地參與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在融入世界經濟的同時更好地發展自己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市場調節對國有企業有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和影響。
第一,市場調節會促使國有企業片面追求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
市場調節是以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為前提的。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才會對市場價格波動做出反應,市場調節才能發揮作用。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但也會促使企業不擇手段地追求利潤,不惜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企業,國有企業必須以滿足全體人民的需要,維護全體人民的利益為自己的出發點。如果國有企業不去努力滿足全體人民的需要,維護全體人民的利益,而是片面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比如,不去努力完成擔負的特定任務,而去搞投機性經營,或者為了自身的經濟效益不惜損害人民的利益,不惜危害全局,那就走到邪路上了,就會背離全民所有制的性質。
第二,市場調節會影響國有企業落實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存在多種經濟成份,不可能在所有的企業中全部實行按勞分配。但在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中,企業占用、支配和使用的國有資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員工在國有資產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所以必須實行按勞分配。但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樣會影響勞動報酬,這也會使國有企業利用市場競爭盡量壓低職工工資。這既會使國有企業背離按勞分配的原則,又會影響全社會勞動者的消費能力,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市場調節會促使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要求過高的收入。
國有企業中國家委派的經營管理人員本質上是國家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收入本質上是按勞分配的一種形式。但市場調節的作用會使他們對市場上競聘的職業經理人產生攀比心態,不恰當地也要求類似的高收入,而忘記了自己不是競聘者。這是形成國有企業內部收入差距懸殊的重要原因。這種收入差距也對各類國家工作人員產生不良影響。當然,為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國有企業也可以聘用部分職業經理人。但國家委派的經營管理人員的收入要與他們區別開來。
第四,市場調節會促使國有企業滋生不良風氣。
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意味著市場競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所有的企業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使一些企業有不當行為。如: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編造散布虛假信息,奢侈鋪張以招搖過市等等。國有企業也難免不受影響,也會滋生不良風氣。由于國有企業支配運用的是國有資產,所以在鋪張浪費、奢侈腐化方面可能更為嚴重。這些都嚴重違背國有企業的性質,給國有企業甚至給黨和國家帶來不良影響。
市場調節對國有企業的負面影響是十分嚴重的。嚴重在它會促使國有企業背離其所有制性質。但在這里必須指出,市場調節并不必然改變國有企業的性質。在所有制性質問題上市場調節不起決定性作用。首先,這是因為市場調節不能改變企業所有者對其資產支配和處置的權力;第二,這是因為市場調節不能改變企業所有者憑借其資產獲取利益的權力;第三,這是因為市場調節不能改變企業所有者憑借其資產對企業進行控制和監管的權力。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樣,相對于所有制來說,市場調節畢竟是第二位的東西。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用國有企業的所有權來抵制市場調節的負面影響是完全可能的。關鍵在于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要到位。
在這里所說的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監管不同于國家對所有企業都要進行的政府對企業的監管,而是指國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對其出資的國有企業進行的以所有權為根據的監管。
在這里所說的以所有權為根據的監管也不同于其他企業的所有者對其出資的企業的監管。它不僅以經濟效益為對象,而且包括更多的與國有企業的性質相關的內容。如,國有企業是否完成了其在國民經濟發展運行中擔負的特定的任務;國有企業是否有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否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國有企業是否存在鋪張浪費、奢侈腐化、弄虛作假、行賄舞弊等不正之風等等。這些都是與國有企業的性質緊密相關的。
在這里所說的以所有權為根據的監管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和國有企業廣大職工作用的監管。國有企業的黨組織不能干擾經營管理人員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管理,但這決不意味著黨組織不能對企業進行監督。國有企業的職工由于工作崗位的不同和局限,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這一點與其他企業沒有不同。在市場經濟的現階段,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對國有企業的監督方面、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方面、在國有企業的內部收入分配方面,國有企業的職工有權發揮應有的作用。
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所有者必然缺位。產生這種看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所有權為根據的對國有企業的監管不到位。在這方面確實還需要進行積極的探索,做大量的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