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許多謊言,不僅年輕人深信不疑,就連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往往也是半信半疑,何也?
因為這些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談及那個時代,也時常將“饑餓”掛在嘴邊,他們那個時代也經常有餓的感覺!
本人就想談談,那個時代何以時常有“饑餓”的感覺呢?
本人推測,原因應該有以下一些(可能有交叉重復之處):
其一,生產力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那個年代,機械化程度很低,石油也非常稀缺,絕大部分的勞動需要靠人力,這,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而這,是人感到饑餓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糧食產量的提高同樣需要一個過程。
糧食總量增加不夠快,總量供應可能有不足。
其三,醫藥下鄉,赤腳醫生制度出臺,人均壽命迅速增加,新生兒死亡率的急劇下降!
由于以往救中國新生兒死亡率非常高,為了種族延續的需要,人們在不能控制新生兒死亡率的情況下,只好靠高出生率來與之對抗,用高出生率來彌補新生兒高死亡率的造成的人口下降。而在新中國新生兒死亡率被急速降低之后,絕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仍然是按照祖祖輩輩的傳統,延續了高出生率。
人均壽命的迅速延長,新生兒出生率不變而新生兒死亡率急劇下降,兩者疊加的結果,就是中國人口總量急劇增加,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可能超過糧食產量增加的速度(本人一時沒有準確的數字對比,只是憑想象),這也可能加劇了糧食供應的緊張。
其三,水利!
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之前水利設施幾乎是空賬,農業生產只能聽天由命,產量低,上不來。而新中國建立后,大規模地興修水利,特別是大躍進時期!
一方面,之前水利欠賬,導致糧食總量不是很充足,另一方面,在機械化程度甚低的情況下,大量的工程需要人工,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加劇了人的消耗。
這兩方面疊加的效果,就是人們感到“吃不飽”,時常有“饑餓感”!
尾聲:
我想,從農村的出來的人,干過重體力活的人,都有過切身體會:吃得多,還容易餓!
而那個時代,即便是到了“改開”的前夜,也還是在所謂的“冬閑”的時候,動員、組織廣大的群眾,為來年的生產清淤、清理渠道的!
也就是說,那個年代,人們的體力勞動幾乎是貫穿一年四季的始終!
沒有“貓冬”!
尾聲之尾聲:
本人曾在九十年代初到東北求學,記得初到學校的那段時間,是很不習慣的,不習慣的就是星期天!
為什么不習慣星期天呢?
因為星期天只供應兩頓飯!
現在想來,這,可能就是東北人“貓冬”的一個遺留吧!
能量不足,應對的方法無非有兩個:
其一,增大供應!
其二,減小消耗!像熊那樣“貓冬”,減少能量消耗!
而那個時代,在糧食總量供應沒有大量增加的情況下,為了后代子孫,那個時代的人們卻在大規模地興修水利設施,特別是在當時的機械化程度相當低的情況下,可以想見,一方面是定量供應的進食,另一方面是千秋大業的水利設施需要巨大的消耗!
這,才是真正的苦了一代,造福子孫!
向那個時代有過“饑餓”感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07/245658.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