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有力武器和歷史經驗。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之一。學習和堅持陳云關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觀點,對我們在新形勢下有效
地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強化陣地意識
陳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十分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針對當時“比較普遍存在的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陳云明確指出:這“絕不是一個小問題,全黨同志務必高度重視。”[1]
陳云強調:“在黨內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黨風;在社會上,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就不能有好的社會風氣”,[2] 因此,“必須重視執政黨條件下黨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黨性教育。”[3]
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江澤民曾說:“對于思想陣地,無產階級不去占領,資產階級就必然要去占領。這是千真萬確的。”[4]陳云強調全黨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這實質上就是明確告誡我們,中國共產黨必須牢牢地占領思想陣地,在某些己被資產階級滲透、占領的部分,我們必須及時、迅速、堅決地奪回來,馬克思主義政黨對這個問題絕不能含糊。因為它是關系著黨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前蘇聯解體的教訓(為西方意識形態的大舉進攻開放門戶)也說明占領思想陣地的重要性。
1987年1月,根據戈爾巴喬夫的指示,蘇聯停止干擾BBC對蘇廣播,不久又相繼停止干擾美國之音、自由廣播電臺等多家西方電臺的對蘇廣播,蘇聯民眾從此可以隨時聽到外國電臺的聲音。這些西方國家政府的喉舌大肆宣揚西方的生活方式,介紹西方對蘇聯改革的態度和觀點,以西方的立場和視角評論蘇聯的政治局勢。這對當時正處于改革十字路口的蘇聯人來說,其蠱惑性、煽動性不言自明。對此,美國國際廣播委員會認為,蘇聯停止干擾西方廣播,可能比戈爾巴喬夫決定從東歐撤軍50萬的允諾更重要。對美國來說,它為促進蘇聯社會的和平演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但是,蘇聯并沒有就此打住,同年12月,蘇聯決定撥款400萬外匯盧布,進口20個西方國家的報刊,在國內公開出售。這進一步助長了西方對蘇聯的輿論攻勢。[5]
由前蘇聯解體的教訓可見,沒有這個搶占思想陣地的過程,他們的“顏色革命”、“和平演變”戰略就不可能進行,更不可能成功。因此,在當前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和平演變”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深刻學習、領會陳云關于全黨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觀點,在有關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上必須堅決地貫徹這一觀點。思想政治工作歷來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這個政治優勢都不能丟”[6]要將其作為我們抵制西方“和平演變”的強有力武器。
二、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管好陣地
思想陣地不僅要占領而且還要管好。陳云強調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觀點,就是強調我們黨要管好陣地。思想陣地包括新聞媒體、文化、藝術、教育等各部門,要管好這個陣地,陳云突出強調
了兩點: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權威;二是管必須有力,不留死角。
陳云認為,現在有些人,包括一些共產黨員,忘記了社會主義和共產義的理想,丟掉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為了私利,“一切向錢看”,不顧國家和群眾的利益,甚至違法亂紀。如報上多次公布的那些投機詐騙,貪污受賄,非法致富,以及在同外國人交往中,不顧國格人格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的發生,同我們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作用和權威有關。[7]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在全社會樹立和維護 “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權威”。[8]實踐證明,淡化、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往往與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權威是同步進行的,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權威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淡化、弱化甚至取消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陳云強調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權威問題,正是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
管好陣地就要管得有力,不留死角。陳云明確指出:“報紙、電臺、電視臺的事,中央宣傳部要主動地管一下,要一個一個地管才好,不管不行”。[9]在強調管得有力的同時,陳云還特別注意到不留死角的問題。他說:“現在,有些小報上面講的,無非是男女關系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它會腐蝕干部,腐蝕青年。這不只是黨的問題,還關系到我國青年的志向問題。把青年的思想和興趣引向這些烏七八糟的方面,也會亡黨亡國的。解決這個問題,要樹立中央宣傳部的權威。中宣部要管電臺、電視臺、報紙和文藝。”[10] 1982年2月2日 ,陳云通過秘書轉告中央宣傳部:現在期刊和廣告上用女人、美人的像太多。我們國家應該是宣傳英雄主義的。要特別嚴格地掌握這個問題。[11]這說明,陳云在強調管好陣地時,提示我們不但要管電視臺、電臺這些大的媒體,小報、廣告也要管。無產階級在占領思想陣地之后,切不可在管理陣地時留有死角,絕不給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文化留有任何滲透的間隙。結合當前現實,陳云的這一觀點就顯得更有指導意義。
從我國目前的國情看,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發展和普及,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媒體格局的深刻變革。互聯網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刻,它既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但也日益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和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成為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著力利用的渠道和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的一個傳播途徑。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新興媒體的運用和管理,加強網上思想輿論引導,建立并不斷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的來講,與互聯網、手機技術迅速發展的形勢相比,我們的工作還很不適應,管理、引導、運用都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順應信息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新趨勢,應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挑戰,深入研究信息化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運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建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臺。我們應該著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倡導積極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打擊有害的,大力傳播健康文化,堅決清除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凈化網絡文化環境。
三、必須講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用好陣地
眾所周知,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在世界范圍內實施著“顏色革命” 或“和平演變”的戰略,他們利用互聯網大量宣傳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詆毀和批判被“顏色革命”或被“和平演變”國家原有的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意識形態。通過網絡微博推特以及外交渠道、報刊雜志、電視電話、廣播等各種途徑,給這些被宣傳的國家的人們進行狂轟濫炸式地滲透宣傳,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經由書刊、廣告、電影、電視、藝術表演、名人演講、學術研討會、組織各種基金會……等文化表現形態,占領這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用軟性攻擊形式進行西方思想的強制性灌輸,徹底顛覆這個要被“顏色革命”或 “和平演變”的國家與民族的原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是非觀。
2010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會見了各大網絡公司的負責人,公開表示美國會利用網絡推行“民主化進程”。顯然,美國政府希望利用網絡達到政府目的。事實上,近兩三年來,美國以“網絡自由”為名,一直在鞏固其在互聯網領域的霸權。2009年4月,摩爾多瓦發生未遂“顏色革命”,因有“推特”參與,這次革命被稱為“推特革命”。2009年5月,根據美國政府授意,微軟公司切斷了古巴、伊朗、敘利亞、蘇丹和朝鮮的MSN即時通訊服務端口。2010年1月,谷歌公司威脅退出中國市場,希拉里隨即宣稱要“維護網絡信息自由流動”。這一切表明,互聯網正日益成為美國對一些國家實施“顏色革命”或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平演變”的重要戰略性武器。就我國而言,江澤民曾指出:“美國對華政策歷來具有兩面性。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是美國一些人長期的戰略目標。”[12]而這一新型“戰略性武器”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大眾性,或謂群眾性。
面對這一新形勢,在互聯網這個新平臺上,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能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就要講究方式方法,就要極大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性,避免空洞說教。在幫助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中,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提高群眾的認識和覺悟。這實質上是占領陣地、管理陣地之后,如何用好陣地的問題。在這方面,陳云早在1939年就曾講過“如果不關心群眾的生活,不為群眾的切身利益而斗爭,置群眾的痛癢于不顧,而要開展群眾運動,要群眾熱烈起來與黨與政府與軍隊一道艱苦奮斗,這是不可能的事。”[13]今天,我們要使人民群眾能夠與黨和政府同心同德,一道努力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效抵御“和平演變”,就一定要關心群眾的生活和群眾的切身利益。以民為本,狠抓民生,使人民群眾不斷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到我們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是關系到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根本所在。人民群眾在現實生動中提高認識和覺悟,能夠自覺抵制互聯網上來自西方的灰色信息,這正是生動地、有效地思想政治工作。
當然,我們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性,要關心群眾的生活和群眾的切身利益,并不等于簡單理解為只給群眾物質刺激,那樣也是達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1939年12月10日,陳云在《陜甘寧邊區的群眾工作》一文中曾講到他發現兩個做群眾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的縣:“一個接到上面一個命令,要動員五個人參軍,向土豪劣紳要了一些糧食,召開了群眾大會,說誰來參軍,給誰家多少糧。這里的任務雖然完成了,但工作基礎是不扎實的,方法也不好。另外一個縣,支部工作做得好,動員參戰先做宣傳解釋工作,而且做得很深入,很細致,動員去的戰士沒有一個開小差的。同樣是完成任務,但是他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14]陳云很明確地贊揚了后者而批評了前者。這說明,陳云認為把思想政治工作簡單化、庸俗化地變為物質刺激的作法是完全錯誤的,是對黨的事業有害的。對照陳云的這一觀點,當前某些地方或單位,把本應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變為領獎臺上發獎金或獎勵房子、車子或出國旅游等等,豈不令人深思?
陳云還特別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性要體現在方方面面,各種形式。他曾以評彈為例:“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過藝術手段來達到”、“要注意某些形式的趣味性特點”[15]這些觀點對于我們當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以互聯網等新型媒體為平臺,用好陣地,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積極有效地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和平演變”戰略,都具有很大現實指導意義。
總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歷史經驗,在建黨90周年之即,我們更應該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陳云有關思想政治工作的觀點和論述,不斷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路徑,在手段和內容上大力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不斷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不斷增強,更有效地發揮好這一政治優勢的作用。這對有效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和平演變”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陳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頁。
[2] 《陳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頁。
[3] 《陳云年譜》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頁。
[3] 江澤民思想年編(一九八九-二00八)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笫4頁
[5] 趙強: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求是》2010年第21期。
[5] 李長春: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力量.《人民日報》第2版2009.12.17。
[7] 《陳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352頁。
[8] 《陳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352頁。
[9] 《陳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346頁。
[10] 《陳云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笫291-292頁。
[11]《陳云年譜》(1905-1995)》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頁。
[12]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笫312頁。
[13] 《陳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167頁。
[14] 《陳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175頁。
[15] 《陳云年譜》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頁,第65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