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中國人法治觀念不強、人情味太重是中國目前出現官員大面積腐敗的主要原因。然而這個觀點正確嗎?不少人還有這樣的感慨:中國的法律條例越完善,社會就越多矛盾,執法越嚴,違法者越多。
毛澤東時代據說是個“無法無天”的時代,但事實卻是那時候的社會治安環境最好。現在的法律比當年完善嚴峻得多,然而社會治安卻大大地惡化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的很多在讀研究生的同學,試著問他們法治的意義,基本是茫然無知。如果有人想去圖書館里找一本法學書來,試圖稍微了解一些法律的常識,他一定會被那些書籍嚇傻:整整兩大排柜、成千上萬本各種法學書籍推擠在一起,名目樣式還互相仿佛,讓人無從下手。拿出幾本翻翻,一段段突兀猙獰的,有巖石質感的文字撲面而來,讓人馬上有頭痛欲裂感。多數人最后的結論也許是:法學恐怕和法律一樣是碰不得的吧。更吊詭的是,這些法學書大部分都沒把法律這東西講清楚,這些專家自己都是一盆漿糊,難怪中國無法法治也。
要了解法治的意義,首先要搞清法律的起源。思想家尼采在他的杰作《論道德的譜系》中,對此做出了最深刻的解析:法律起源于商品交換和買賣關系!如果離開了商品交換和債務邏輯,我們非但不能解釋法律的起源,甚至不會知道什么是法律。至于公平和公正,就更不是天然的法律用語,而是商品交換過程對雙方意愿的描述。法律的前提,就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價格,所有東西都可以清償?!边@些東西里包括財產、生命、愛情、名譽等等的一切。立法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某個事物估價的過程?! ?/p>
那么對事物的估價是依據什么度量來進行的呢?一個主要的依據就是社團成員的道德觀,絕大部分“自然法”都是由道德觀念轉化而來。各個國家或社區在法律上的不同,很大程度是由它們在道德觀上的各種差異造成,因為它們對同一類事物的估價完全不同。譬如在某些國家,偷竊會用砍掉雙手這樣的刑罰來清償,而在另一些國家,這個行為可能僅僅受到道德上的譴責。某些國家中,通奸者會被處以極刑,而另一些國家此事甚至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此外我們還看到,當一個國家或社區的道德觀念改變后,相應的法律也將會改變或廢除。
另一個明顯的證據是,法律和道德共享著一套辭匯,比如義務、責任、權利、公平、公正和正義。正義這個純粹意義上的道德用詞,又是諸道德用語中最具有法律性格的?! ?/p>
我們可以推想一下,一個個體道德普遍墮落的社會,能夠真正法治起來嗎?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誠哉斯言!
從法律的來源上看,它可以分為自然法和制定法(實在法)兩大類。自然法源于社會成員的普遍道德觀。而制定法則大多源于另一個方面:統治階級的意志。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訴求,并以國家這個暴力機器來確保實施,因而制定法是有明顯的階級性的。制定法主要反映了統治階級的道德觀。
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以大量經濟現象對“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一論點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它指出“法權關系,是一種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列寧對此的闡述是:“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政權階級的意志表現?!?/p>
制定法學派的鼻祖,著名法學家約翰.奧斯丁對法的制定原則闡述如下:1.法律包括神法、制定法、實在道德和比喻意義的法。2.嚴格意義的法是制定法,它是主權者的命令。3、當制定法與自然法相沖突時,應服從制定法。在這一闡述中,神法、實在道德和比喻意義的法,就相當于自然法吧。西方國家普遍將奧斯丁的這一定義奉為金科玉律。
另一位西方法學泰斗H.L.A.哈特則指出,只要存在一個占優勢地位的階級,該國的大部分道德就會體現該階級的利益,并反映到該國的法律之中。
因而,觀察一個國家的法律傾向于保護什么階級的利益,是確定該國真正實施什么政治體制的有效方法。
當統治階級過度地將本階級的利益訴求加入法律中時,就會出現“惡法”“暴政”,這些執政者就相當于欺行霸市的惡商,強買強賣,這樣制定出的法律,能反映“公平”“公正”“正義”嗎?這樣的法律越嚴峻,社會秩序就越亂。這樣的法律越多,就越容易出現自掌正義的俠客,進而出現暴亂。是故有“惡法非法”一說也。
不少人認為,只要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能夠實現法治,我們還常聽到“依法治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等等很“給力”的口號,似乎這些就是法治的內涵。但是如果法律本身就是不公的,如何能治人治國?
馬克思曾說過:“如果有人認為在立法者偏私的情況下,也可以有公正的法官,那簡直是愚蠢而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法律本身是不公的,何來大公無私的判決?再‘公正’的法官也只能一絲不茍地表達這些法律的不公。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公正只是判決的形式,而決不是它的內容。”
因而,我們還必須強調“依法立法”的理念。立法與執法,無論哪一個環節不合民意,都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法治的。
如何保證立法公平?首先執政者應該有為政以德的執政觀,就是說要保證執政者的道德修養比較高才行。西方國家靠民選政黨來保證執政者一定的道德水平,我國則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其次,在立法過程中,應該充分聽取民意。立法也就是一個國家與社會成員“談判”的過程,法律條文就是二者協商簽訂一個“契約”,規定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任何一方違反這個契約,都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的崩潰。法律應該高于國家和所有社會成員。
為了保證國家體制的延續,1950年代開始,毛澤東開始制定新中國憲法,并于1970年代進行了相應的修改,這兩次的制憲都是充分聽取社會各階層呼聲后進行的。它的著眼點,在于建立一個“勞動者精神”主宰的國家。而在1980年代后的幾次修憲及多項立法中,國家就不再傾聽所有“群眾的呼聲”,而是以“努力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為名,有選擇地與特定利益群體談判了。因而在近三十年內制定的法律的主要目標,就是努力形成一個類似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市民社會。然而這些新制定的法律中,有多少是違反我們的憲法,不依法立法的呢?
真正意義的法治,可以營造出良好的社會秩序。而良好的社會秩序可以極大地增強國家的組織能力及動員能力。一個國家的組織能力可決定它的興亡,此論可以明清帝國之覆滅鑒。在目前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現代國家如欲取勝,都必須實行法治以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也就是說法治是現代國家崛起的必須條件。
然而能夠實現真正法治的條件,是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道德就是善惡之分,是非之辯?!凹核挥鹗┯谌恕笔堑赖碌囊话愀拍?,更高尚的道德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翻成白話就是大公無私吧。
要想創造出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一個關鍵在于執政者自身的德行。
子曰:“政者正也”(執政的關鍵在于正直和正義。)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執政的關鍵在于執政者之德,就像北極星一樣,只要自己站正了位置,大家就都能守秩序也。)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草上風必偃。”(執政者之德如風,民眾之德如草,草是隨風向而改變自己的方向的,民德也如是。)
孔子像應該立在國務院里,圣賢的話,是說給執政者們聽的,不是拿來忽悠百姓的。中國目前社會的道德墮落狀況,與執政者的道德水平墮落有直接關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身不正的執政者,他頒布的法令能行嗎?
能影響社會道德的還有知識分子階層。“儒以文亂法”,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是通過文章故事來改變社會的道德觀,從而改變國家法治的。知識分子階層本身的道德水平,深深影響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如果知識分子階層腐敗而執政者不查,則可導致整個社會的腐敗,最終禮崩樂壞,社會崩潰,執政者本身也將被取代,歷史多有前車之鑒。中國現在就有不少知識分子出于各種目的,極盡造謠誣蔑之能,將國人的道德觀一步步地毀壞,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中國的法學家們總試圖證明法治與德治是對立的,且常把德治與人治混為一談,對民意持否定態度。而西方法學家們則常常將法律和道德相提并論,經常探討法律與民主的關系。這也許是中國總想學習西方的法治卻總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實現真正的法治,光靠政府、法學家是遠遠不夠的。法治社會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營造;需要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來凈化社會道德環境,為民請命;需要執政者與廣大群眾在立法執法過程的良性互動。
德治是法治之本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