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就是融合了傳統“仁孝思想”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非常非常看重文化對社會結構的持久影響力,這是我激烈反對“天安門前塑孔像”的根本原因。腐朽的文化體系,必然帶來腐朽的價值觀;而腐朽的價值觀,則決定著人們腐朽的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則決定著人們的追求方向,而社會群體的追求方向就是一個社會的發展方向,一個社會如果腐朽潰爛,必然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文化”就好比是一個社會的“精神”,看不見模不著,卻實實在在的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東亞病夫”有東亞病夫的精神面貌,而“東方巨人”則有“東方巨人”的精神面貌。不希望中國重返“東亞病夫”的狀態,所以我堅決反對打著復興文化的旗號,讓腐朽、犬儒的禮教文化借尸還魂。
實際上,正如毛澤東所說:“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上個世紀在解構、批判并吸收封建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同時也在進行,這就是某段時間大力弘揚過的“雷鋒精神”。老一輩國家領導集體成員中,大多數都曾經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精神”曾經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是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核心。那么什么是“雷鋒精神”呢?直接查百度百科,照錄如下: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先進文化的表征。周總理把雷鋒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為“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為什么說“雷鋒精神”融合了傳統文化中的“仁孝”思想呢?仁者愛人,雷鋒精神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人民的無比熱愛,所以他才可以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雷鋒之“仁”,是為“大仁”,雷鋒所“愛”,是為“大愛”,雷鋒“仁愛”的是天下所有受苦受難、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這與封建社會那種邀好市恩的小仁小愛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什么是雷鋒之“孝”呢?所謂“孝”原本是指用回饋、感恩的態度對待父母。雷鋒是個孤兒,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的領導之下,在相應的機構的照顧下,雷鋒才健康的成長為一個解放軍戰士,所以撫育雷鋒長大的“父母”其實是一個“群體”,是一中“環境”,這個“群體”、這個“環境”我們可以用“階級”來稱呼。所以,雷鋒之“孝”,“孝”的是養育他成長的“環境”,“孝”的是這個“環境”中的所有成員,此為“大孝”。因此,雷鋒精神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實際上與傳統的“仁孝”精神是相通的,只是雷鋒精神是大仁大孝的集中體現,雷鋒“仁孝”的是產生他、養育他、并成長他的那個群體和環境,這個群體我們也可以用“階級”相稱,有很多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的網友往往對“階級”這個詞很敏感,似乎一說“階級”就表明頭腦僵化,但實際上現代西方文化中非常強調的“團隊”一詞,就屬于簡化版的“階級”范疇。
那么雷鋒精神中的“仁孝”又與傳統儒家文化中的“仁孝”有什么區別呢?除了“大”“小”之外,更重要的是雷鋒精神不是假仁假義,而是言行如一;不是愚忠愚孝,而是愛憎分明。如果只聽嘴上說的話,中國社會臺面上的那些人一個個都是多么多么的“仁義道德”,但是如果在私下看他們的行為的話,卻很可能發現站在你面前的都是衣冠禽獸,這就是所謂的言行不一。而雷鋒精神卻是講言行一致的,這是第一點不同。至于愚忠愚孝,所謂愚,就是蠢,就是不聰明。而“聰明”是指眼睛看得明耳朵聽得清,意思是只“分別”能力強。不能“分別”即為愚蠢,因此那種不講對象胡亂忠孝之人,我們往往稱為愚忠。而雷鋒精神首先的一條就在于“愛憎分明”,“對待敵人要象嚴冬一樣殘酷無情”,“對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溫暖”。有了“分別”能力,就不愚蠢,雷鋒愛憎分明的大仁大孝行為,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當然,佛家是不講究分別的,不過佛家說的是出世法,如果要舍身入世度人,則應遵從世間法。
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弘揚雷鋒精神就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即不違背共產黨的宗旨,也可以改良當前的社會風氣,別妄圖打著建設新文化的旗號,復辟封建社會的精神糟粕。當然,首先必須嚴肅處理南京彭宇案的法官,這家伙對社會風氣的危害太大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