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天下大同”思想嗎?
近日為孔子像樹立在天安門廣場網絡熱議一片。支持者中有一個理由,孔子是“天下大同”倡導者,甚至是發明者。有人還以為孔子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有異曲同工之處。我不是這樣認為。
孔子的“天下大同”來自于《禮記》,是儒家弟子解釋說明《儀禮》的文章選集,不過也有懷疑是后人杜撰的,劈開杜撰之嫌,應該是孔子門徒的之作,是先秦時期的。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今天見到的《禮記》。
《禮記》是儒家解說《儀禮》的,那么《儀禮》是本啥書呢?《儀禮》就是《禮》。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隨著奴隸制社會健全,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按孔子所言,各有“損益”。這“益”就是制度的完善這“損”恰恰是“天下大同”越來越少了。
所以在《禮記》中關于“天下大同”這段話來自孔子祭祀結束后出游時的感嘆,一種不安的感嘆,就是“堯舜”的“大同之治”與“夏商周”的“小康之治”。所以“大同之治”不是孔子所提,而是“堯舜”之社會實踐。不過孟子觀點不同,咋說的可以看《孟子·萬章 》上。也就說“天下大同”是“堯舜”時期的產物,此后逐漸減少,甚至成為理想,而并非現實?!墩摵狻饭试?,損大同,益等第。所以“天下大同”實屬道德教化與理想世界了。
既然孔子不是“天下大同”的發明者,不過這段感嘆與常人一樣是個“夢”而已。那么孔子有多少“大同”的理念呢?太少!太多的是“不同”!“貴貴”、“賤賤”、“上上”、“下下”、“君君”、“臣臣”、“君子”、“小人”什么的。倒是墨子還有“兼愛”之心……這也是墨子反對孔子基本點。
把握住這個基本“結構”,那么“流”也就比較分明了。也就說“先儒”流傳下來有“天下大同”思想,而由于奴隸制度健全,這個思想沒了,于是到了“孔儒”時期只能感嘆了。至于在后來的“后儒”更是修正太多。先天不足就是孔子沒有留下原著,只留下弟子們的“子曰”了,倒是老子的《道德經》剛性結構好,好壞就這意思。
“后儒”從“流”上看,不少說法是對的,所以后人也包括名人常用;但結構上有問題,所以有很“反后儒”傾向積淀,因為它為統治集團服務,“后儒”之發展壯大也是由統治集團發展且推動,這是主流。
毛澤東也引用儒家的話語。比如,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和他的一個親屬談話時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苯Y構性用法決然不同,雖然也提“禮義廉恥”,但前提是“治國就是治吏”。為什么呢?毛澤東還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結構清晰,流向分明。否則,誰該當“領導”呢?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也是這道理。
“天下大同”也好,“天下為公”也罷。首要的是“為什么人的問題”!這就是毛澤東始終如一的社會實踐與理想境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