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地址: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1-01/07/content_368552.htm
流言的催化物:釣魚與證偽
我們通常相信,一切虛假說法都應該是可證偽的,作為時代反思者,我們有義務去懷疑眼前的信息。而釣魚本質上是一種欺騙戰術,指的是為他人提供偽造證據,通常這樣的證據會留下明顯破綻,有懷疑精神的智者一定會發現它并付之一笑,只有愚蠢又易激動的人才會上鉤(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盆景貓”)。有人說這是一種“智力測試題”,也有人說這是道德低下的表現。但實際上,釣魚行為的善惡,并不影響我們討論它的實用價值。
□穆好古
“三億五千萬金盧布”釣魚始末
最初只是娛樂
在著名歷史發明家張戎那本有名的故事集《毛澤東:不為人知的故事》里,引用了一張制作拙劣的假收據,屢屢被某些別有用心以及不明真相的群眾引用。
在與軍史愛好者的一次群聊中,談及此事,群友紛紛大批“水平太差了!如果我們來做,一定比他做得更像”,于是我便動了念頭,用從網上找到的毛體字字庫,用畫筆、掃描儀、打印機,制作出了一張所謂“三億五千萬金盧布收據”的假圖。
作這張假圖時,我是抱著娛樂心態,所以標明了“花粉研究所制,真相黨專用”的LOGO,內容方面也故意留下許多破綻:日期用了四個一模一樣的“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字庫字;李德是蘇軍情報局派往遠東的人員,和共產國際沒絲毫關系。
最關鍵的是,當時金盧布是直接與黃金掛鉤,用于國際支付的硬通貨,三億五千萬金盧布相當于270噸黃金,接近5億美元。須知,當時中央蘇區年財政支出還不到400萬美元,意味著這筆錢可以支付當時中央蘇區100年的行政開支。同時,這筆錢相當于4艘大和號,或一萬架當時最好的波音式戰斗機,或50萬挺ZB-26機槍,或國民政府4年財政總收入——有網友戲稱:中共當年真有這么多錢,直接把國民政府買下來好了,何必搞革命?
真相擊敗流言
盡管我認為這個東西做得實在不像樣,但別有用心分子的戰斗力之強,不明真相群眾的醬油心理之重,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讓我們來看看這張圖引發的“血案”吧。
我將這張圖貼在自己論壇,幾天后就被人改頭換面,刪去“花粉研究所制,真相黨專用”的LOGO,加上“境外敵對勢力資助毛三億五千萬金盧布對抗政府”這個反動標題,在天涯、凱迪、貓撲等影響較大的論壇大肆傳播,而且經常出現在污蔑性帖子里,這讓我第一次感覺到“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這個稱呼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幸好大部分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很快,有人提出了關于收據的若干條問題,并找出了我的原帖,以真相擊敗流言,所以此圖泛濫一時之后,也就慢慢沉寂了。
6個月以后,連我自己都已經快忘了這回事,但故事還沒有完。
差點惹了官司
某黨史專業研究生C同學,在她的畢業論文《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援助》中,竟將這張假圖作為主要證據使用。由于C同學的導師出差,所以論文由校長審讀,看到這個“證據”后,校長給了十六字批語:“學術不端,道德低下,素質堪憂,立場不正。”
本來像這種事,最多也就畢業論文不過關,打回重寫而已。但出于對真相的信仰,這位C同學表現出驚人的毅力,不斷找校長理論,認為自己是慘被潛規則的受害者,被邪惡的校長蓄意打壓,并且揚言要去國家圖書館和俄羅斯查資料找證據,青天白日,朗朗乾坤,難道就沒有老娘說理的地方嗎?可惜,該黨校某工作人員是我們論壇會員,于是就在校長室里,當眾把我發在論壇的原帖找了出來,據稱此位女研究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被開除以后,她一直揚言要將我告上法庭。當然,我并沒有收到期待中的傳票。
“威廉皇帝與磨坊主”證偽始末
故事:
威廉一世攻城略地,聲名顯赫,為了犒勞這位戰功卓著的國王,皇家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為他建造了“無憂宮”——桑蘇西宮。1866年10月13日,凱旋的威廉一世風光無限地登上了這座行宮,他很快發現對面山坡上有一座破舊的風車磨坊,于是命令拆掉它。然而令國王意外的是,領命而去的人哭喪著臉回來報告:那是一家私人磨坊,磨坊主聲稱這是他家祖傳財產,出多少錢他也不賣!豈有此理,于是威廉一世再次下令:“強行拆除!”頃刻間磨坊被夷為平地。可磨坊主也不是好惹的,第二天,一紙訴狀遞到了普魯士最高法院——被告就是國王威廉一世!開庭當天,法院作出判決:判令國王威廉一世重建一座同樣的磨坊,并賠償由此給原告造成的一切損失。判決作出,國王不得不乖乖地一一履行了。
事實:
這座磨坊至今仍屹立在無憂宮旁邊,但歷史事實卻與這個故事相差十萬八千里,根據當地史料,該磨坊建于1736年,1787年重建,也就是磨坊興建并運營后約50年。為什么重建?因為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喜歡那個磨坊,把它看作是無憂宮的裝飾——也就是說,事實完全和這個故事相反。
這個故事文本是一個名為Johann Peter Hebel的德國人寫于1800年前后,主角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故事寫成后50余年無人問津,輾轉流傳到法國,成為巴黎某些文人攻擊政府的材料。到了帝國統一的威廉一世時代,為了弘揚“德國精神”,這個故事居然從法國“出口轉內銷”又傳回德國,正中威廉一世下懷,有關磨坊就此被命名為“歷史磨坊”,這個故事也再一次廣為傳播。
評論:
早在上世紀初,也就是這個故事揚名四十年后,就傳入中國,不斷被人用來作為某些觀點的例證,早期多是強調法律意義,如將此文首先翻譯成中文的楊昌濟,如馮玉祥(此公曾將這個故事寫在屏風上,送給蔣介石)。到了今天,這個故事可以說“深入人心”,出現在中學語文輔助讀物、大學法制史教材甚至被博士生論文引用。就像一開始我們在論述“發明歷史”與“釣魚”時所說的“市場來自于受眾的心理期待”,這篇文章在中國流傳的一百年間,從大清到民國,再到共和國,給了太多人以心理滿足。而德國的那個“歷史磨坊”,則成為后人嘲笑威廉一世“制造歷史”的證據,供游客觀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