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德厚,陜西山原人。1927年左右在陜西第三師范學校讀書期間響應馮玉祥招募學生兵的號召,報考并被錄取。在馮玉祥部署歷任見習少尉、少尉排長、中尉連長、上尉營長。1930年西北軍解體后隨部并入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時任第三十軍30師88旅176團第三營營長的仵德厚奉命開赴前線,狙擊日軍。娘子關戰役中負傷。1938年3月,臺兒莊戰役中,仵德厚作為敢死隊隊長率領40多名敢死隊員沖入敵陣,經過五天的展開殊死搏斗,臺兒莊戰役慘勝。戰后,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親自來到臺兒莊城外,為仵德厚授予金質“甲種一等嘉禾獎章”、貨胄榮譽勛章、寶鼎二等勛章。后經武漢會戰,中央軍校成都分校高教班學習畢業后任第三十軍27師少將副師長?! ?/p>
1948年7月,解放太原的太原會戰打響,任第三十軍27師少將副師長的仵德厚隨三十軍軍長黃樵松駐守太原。
黃樵松,字道立,1924年,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組成國民軍。黃樵松被挑選擔任馮玉祥衛隊連連長,旋升任營長。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后,黃被收編,1931年3月被任命為二十六路軍孫連仲部第二十七師高樹勛部81旅二團團長,7月,蔣介石發動針對共產黨紅軍的第三次圍剿,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黃一心抗日,然國軍此時正全力圍剿紅軍,黃痛苦不堪,寫下了“遙望東北半壁淪于日寇之手,實我輩軍人之奇恥大辱,何不停止內戰,一致對外?。ū┐忽骸痘貞淈S樵松將軍》,《尉氏文史資料》第一輯)”的句子以抒發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對內戰的憤激心情。盧溝橋事變后,黃先后參加了娘子關(二十六路軍第27師79旅旅長)、臺兒莊(27師師長)和保衛武漢等戰役,屢建功績。黃雖為國軍將領,但受共產黨思想影響很深,這也是他被害的直接原因。
太原會戰打響后,本就對內戰非常不滿的黃樵松收到了原西北軍將領、他的上級高樹勛一封信。信中推心置腹地談到全國解放戰爭勢如破竹和太原危如覆卵的形勢,談到中國今后的前途,勸他“當機立斷,毅然舉起義旗,堅決回到革命方面,創造自己的前途?!毙藕蟾接凶⒁馐马棧蟆八倥韶撠熑藖砣÷摻j”。當天,黃在住處(中國銀行宿舍)找來27師師長戴炳南。戴炳南,山東即墨人,自1932年起就跟隨黃樵松,深得黃的賞識重用,從營長、團長一直提拔到師長。黃對戴深信不疑,向戴透露了“來一個突變””即率部起義的想法。戴炳南表示“贊同”。
然而,11月3日,黃樵松視為心腹的戴炳南聯合仵德厚,一方面仵德厚將各個團長看管起來,另一方面戴炳南趕往綏靖公署向閻錫山告密。當然十時,閻錫山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誘捕了黃樵松。次日上午,逮捕了從東山解放軍指揮部返回的諜報隊長王震宇、隊員王裕家以及同來的解放軍參謀處長普夫、翟許友。戴炳南升為軍長,仵德厚升為師長。11月27日,黃樵松、晉夫、王震宇三人終被槍殺于南京江東門外中央軍人監獄刑室。
黃樵松起義的失敗使得太原會戰成為了解放戰爭中最殘酷的戰役。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間,駐守太原的國民革命軍傷亡六萬余人,進攻太原的人民解放軍傷亡四萬五千余人。圍城期間太原極度缺糧,出現人肉相食的情況,至今尚未有權威的平民死亡數據。
太原解放后,躲在小老婆家的戴炳南被揪,執行槍決,而同樣被俘虜的仵德厚判刑十年。1959年,仵德厚十年刑滿釋放,服刑期間仵德厚認罪表現積極。服刑后又被指定到山西省太原東臺堡太原磚廠當工人。1975年,毛澤東簽署發布“凡在國民黨縣團級以上軍警憲特一律釋放,與家人團聚”的命令,仵德厚得以返回家鄉。獲釋之后,一直居住于陜西省涇陽縣龍泉鎮雒仵村?! ?/p>
2007年,隨著鳳凰衛視“冷暖人生”節目《老兵仵德厚》的播出,這位已經歸于平淡地幾乎無人知曉的老將軍再次走進的大眾的視線并引起渲染大波,人們圍繞仵德厚將軍本人以及所有那段歷史當中的一些特殊人物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其核心皆是這些人在抗日戰爭中不可抹滅的卓著功勛以及在國共內戰之中的行為的評判。就以仵德厚將軍而言,對于他的抗日功勛是毫無爭議的。只是在太原會戰當中他的行為的評判,產生了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他大義滅親,重軍人名節,不事二主,是好樣的!他做的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他是助紂為虐,他有罪!
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p>
商末,伯夷叔齊因不滿商紂的暴行而投靠周武王,但又不滿周武王要推翻商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拒絕出世,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下?!拔渫跻哑揭髞y,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nbsp;(《史記·伯夷列傳》)
歷史上歷朝歷代對伯夷叔齊的評價非常高,把他們樹為抱節守志的典范?! ?/p>
孔子很推崇二人,《論語》中有幾次提到伯夷叔齊,“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保ā豆遍L》),“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唬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述而》),“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季氏》),“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微子》)?! ?/p>
《孟子·盡心》里說“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呂氏春秋·誠廉》里評價說“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輕。有所重則欲全之,有所輕則以養所重。伯夷、叔齊,此二士者,皆出身棄生以立其意,輕重先走也?!薄 ?/p>
屈原在《九章·橘頌》中說“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卑巡氖妪R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榜樣?! ?/p>
韓愈也曾作《伯夷賦》歌頌伯夷叔齊“信道篤而自知明”,全文很短,這里貼來供諸君一觀:
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透過中國歷朝歷代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對伯夷叔齊的高度贊揚,我們就可以體會東亞地區的文化價值標準。伯叔二人的故事,正好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仁、義、禮、忠、孝、悌等思想。兄弟讓國以及不滿商紂暴虐的行為體現了他們的仁義,而仁,正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所在。兄弟反對周武王暴力推翻商王朝,不食周粟餓死則體會了他們的禮、忠、孝悌。伯叔二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用自己的生命印證、堅持自己的操守,也就無怪乎司馬遷把他們的傳放在列傳第一,也就無怪乎后人如此稱頌他們,以他們為榜樣了。
然而今天重新回顧歷史,我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伯叔二人,卻是持批判態度的。伯叔二人的操守的確值得稱頌!但是他們只顧著自己的所謂操守,忽視了人民!他們只顧著成全自己的操守,卻沒有以拯救人民于水火為己任,他們一走了之,人民卻仍然生活于水火之中,而且,他們不僅自己不用實際行動來拯救人民,他們還反對周武王來拯救,表面看,他們是反對戰爭,反對暴力,體現了他們仁德的高尚品格,然而深入分析,他們的仁德仍然是膚淺的,真正的仁德絕對不是單純地反對暴力,真正的仁德是以拯救蒼生為己任并付諸行動!所以他們的所謂仁德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大仁大德,他們的所謂仁德是忽略人民的,是不負責任的;就正如毛澤東在其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評價說“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nbsp;
我們再回到仵德厚將軍這段往事,當時的國民黨政權與商紂之政權無異也,而人民之處境與商紂人民之處境無異也,人民之情愿跟共產黨之心與商之民跟武王之心無異也,伯叔二人雖未拯救人民于水火,支持武王伐紂,但是他們卻也沒有助紂為虐,而仵德厚將軍卻不然。誠然,在抗日戰爭中他是民族的英雄,這不可否認,軍人應該重名節,這也是對的!但是我們把這件事放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在太原會戰中他充當的是一個什么角色呢?他的行動是否就如孫中山先生革命時候幫著清政府鎮壓革命的那些人?我并不是說仵德厚將軍怎么不好,只是,他站錯了地方,在這個時候,一個真正具有民族大義的人所應該做的就是如黃樵松那樣振臂一呼,以拯救人民于水火于己任,順應民意,推翻暴政,建立人民的政權!然而仵德厚沒有,他選擇了愚忠于國民黨,選擇了助紂為虐?!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