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勝利。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一改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挨打屈辱形象,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不屈強權勢力、真正站立起來的偉岸形象。
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為保衛我神圣國土不受侵犯,英勇奮斗、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據統計數字顯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當中,有軍職干部3名,師職干部10余名,團職干部200多名。烈士當中,有抱炸藥包沖敵陣與敵同歸于盡的楊根思;有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有戰友傷、自己上、炸死敵軍的一級爆破英雄伍先華;有雙腿傷、忍痛爬、捐軀開路的許家朋;有子彈打光拉響手榴彈沖向敵人的孫占元;有臥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云;有搶修橋梁保暢通英勇獻身的楊連第;有戰終日、殲頑敵、屢建戰功的楊春增;有冒嚴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有志愿軍第一人、領袖之子毛岸英……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在志愿軍中,共有12人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2人,一級戰斗英雄50人,二級戰斗英雄286人,一級模范4人。
還誕生了以“萬歲軍”聞名于世的陸軍第三十八軍。可以說,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是志愿軍打得最好的一次運動殲滅戰。戰役歷時40多天,共計殲滅“聯合國軍”3.6萬余人,并一舉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地區,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而于此次戰役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是三十八軍及時趕到三所里并勝利堅守,而這將是第二次戰役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
魏巍的名篇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寫的就是三十八軍三三五團三連的松骨峰戰斗……
啊,英雄的陸軍第三十八軍!一把永不卷刃的鋼刀,一支聞名世界的勁旅!
抗美援朝戰爭徹底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威風。
(一)戰爭回顧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中國、美國、蘇聯、英國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于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南朝鮮),朝鮮半島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了以金日成為元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同時扶持韓國、南越等政權,建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后,朝鮮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1月底,斯大林同意金日成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在4月10日至25日蘇朝領導人三次會談中,斯大林強調,對南方采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美國不進行干預和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當時金日成很自信,他相信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錯誤判斷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在這樣思想主導下,5月13日,金日成秘訪北京,通報了準備進攻南方的計劃。毛澤東感到很意外,但還是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回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說,他曾設想等中國攻占了臺灣后,朝鮮再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但對于毛澤東的建議,金日成沒有接受。在他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首肯給予援助,他此番到中國,只是奉斯大林之命而行。因此會談剛一結束,金日成即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所有問題都達成了一致意見。于是,戰爭在朝鮮對中國封鎖軍事情報,戰爭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爆發了,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的。盡管中國領導人對此頗有不滿,但在美國直接參與戰爭的情況下,還是表示要支持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韓國向美國等盟國求救。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臺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國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這時的朝鮮人民軍正處于節節勝利,先后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占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后戰局就處于膠著狀態。
在此前的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遣責美國侵略朝鮮、臺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于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發出《關于舉行“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于7月13日作出《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后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于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9月15日,美軍第10軍于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被迫轉入戰略后退。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并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并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10月25日,志愿軍打響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對于中國參戰、援朝原因,主要是因為:
1、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并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這是中國出兵朝鮮最主要的原因。
2、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對中國的國內統一戰爭進行武力干涉。
3、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第一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當時被稱為“李偽軍”或“南朝鮮軍”、“李承晚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志愿軍入朝后,在開進中發現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前進甚速,志愿軍已來不及先敵占領預定防御地區,且“聯合國軍”尚未發現志愿軍入朝參戰。10月25日,志愿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于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一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敵15000多人。
第二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后,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志愿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志愿軍參戰只不過是為保衛邊界。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圣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愿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后,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于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
第二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后談判”,爭取喘息時間,卷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志愿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托“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御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占領漢城(現韓國首都首爾),并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
第三次戰役共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后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御戰役。志愿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后,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愿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愿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御,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6個軍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后續兵團到達,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御,抗擊消耗“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于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中朝參戰部隊將“聯合國軍”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第四次戰役志愿軍雖有較大損失,但仍殲敵7.8萬多人。
第五次戰役及以后: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以進攻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后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志愿軍由于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志愿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于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著,志愿軍又轉移兵力于東線,其后,中朝人民軍隊向北轉移,至6月10日,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
第五次戰役志愿軍共殲敵8萬多人。
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于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御,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面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面經過五次戰役,也深感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于劣勢。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鑒于美國已表示愿意談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據此,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斗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斗爭“雙管齊下”。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御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斗爭尖銳復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并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后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托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面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愿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采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戰場形勢相對穩定的時機,為穩固防守陣地,堅守戰線,消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有生力量所進行的作戰。志愿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干、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御體系。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御,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御;由主要用于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御,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并逐漸擴大作戰規模。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著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復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為促進停戰實現,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后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干”、“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后處于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于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此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沮喪地說的,他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美國沒有取勝的條約上簽字的將軍。
朝鮮停戰后,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二)抗美援朝戰爭的特點
(1)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規模較大的國際性局部戰爭,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交織進行,復雜尖銳,兩軍較量異常激烈。在一個幅員狹小的戰場上,戰爭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噴氣式飛機廣泛使用于戰場。戰場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戰役戰斗的炮火密度、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2)戰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相差懸殊。美國是世界工業強國,美軍具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掌握著制空權和制海權,實行現代化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中國經濟落后,志愿軍武器裝備處于明顯劣勢,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隊作戰。后雖有少量空軍,也只能掩護主要交通運輸線。(3)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西瀕海、地幅狹長、山高林密的朝鮮半島北半部,便于實施登陸作戰和利用山地隱蔽軍隊、組織防御,但不便于發揮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效能和大兵團實施廣泛機動。(4)志愿軍出國作戰,就地補給或取之于敵都較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內供應,而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國空軍的封鎖破壞,供應困難,就使作戰行動受到很大影響。“聯合國軍”依賴其現代化裝備,能迅速完成補給,保障作戰。這些特點,都不可避免地制約著戰爭雙方的戰爭指導,影響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三)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
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成立。各行政區、省市先后成立分會或將原有的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合并改組為抗美援朝分會。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發表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愿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任務而奮斗。”4日至11日,全國自然科學聯合會、全國科普協會、社會科學研究會、全國婦聯、全國青聯等人民團體分別發表宣言,擁護中共中央和各民主黨派的聯合宣言,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1月27日,全國政協與各民主黨派舉行聯席會議,于12月1日發出《關于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對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運動的協議的通知》。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新年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運動的指示》。1951年2月16日,全國政協發出電文,號召把抗美援朝運動“進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農村、每一機關、每一學校、每一工廠、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區域。”3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此后,抗美援朝運動進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發展的階段。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于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并救濟朝鮮難民的通知》。1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踴躍參加愛國募捐運動。到5月30日,全國人民就捐款1186億余元,捐獻慰問袋77萬多個,慰問品126萬多件。4月初到5月中旬,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群眾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分赴朝鮮各地,慰問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及群眾。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號召全國各界同胞捐獻飛機、大炮。此后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青年團中央、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紛紛發表宣言、通告,號召各界同胞積極捐獻。到9月25日為止,共捐獻飛機2481架,捐款入庫的達9970億元。其中,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曾進行過多次義演,籌款為志愿軍捐獻了一架飛機。
1952年初,美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撒布大量帶有鼠疫、霍亂、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所謂的“細菌戰”從根本上削弱中朝軍民的戰斗力。2月24日,抗美援朝總會主席郭沫若發表聲明,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堅決聲討并制止美軍撒布細菌罪行。3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抗議美國政府使用細菌武器和侵犯中國領空。為了戰勝美國的細菌武器,中朝兩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開展防疫衛生運動,采取種種措施,動員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藥力撲滅帶菌毒蟲,最終粉碎了美國的企圖。
(四)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妄圖干涉朝鮮內政、并吞全朝鮮的企圖,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獨立;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衛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國主義“紙老虎”的面目,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意志和決心;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軍隊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現代化裝備敵人的寶貴經驗,加速了人民軍隊的建設。
在抗美援朝期間,在中國國內開展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大批青年踴躍參加志愿軍,全國人民掀起了增產節約運動和捐獻運動,這不僅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推動了各項社會改革運動的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有力地向世人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毛澤東主席所說的:“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