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需要實現三民主義
結合現實,想想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資本主義的清末民初,為了社會的進步,振興中華,使人民幸福,孫中山提出了民生、民權、民主的三民主義主張。后來蔣介石沒有把三民主義繼承發展好,把三民主義糟蹋了,要不然,三民主義的宗旨會逐漸同社會主義制度聯系起來,中華建設會走向大民主,大團結,大共和。孫中山也是看透了帝官封社會的丑惡面目,他著重于運用三民主義改造舊世界。在當時和后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對三民主義也是一向贊成。以此來說,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在上層建筑的內容要求上,是有一定的共同性的,因此孫中山才認可和主張國共合作。江澤民總結稱孫中山為中國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偉人,是準確的。對于現實來說,三民主義也很有價值品味。而今,對于腐敗官僚主義問題的解決手段,同樣需要三民主義?! ?/p>
一切社會在外表看來,都有官僚和人民組成,在孫中山看來,三民問題是社會的本質。因為社會問題包含權力結構問題,因此孫中山著重于利用官僚層面鬧革命,而不著重于發動人民群眾鬧革命,導致在上層建筑領域中的政治體制不合乎三民主義的要求,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問題很大,這就是民國革命的不徹底性。而在馬恩列斯毛看來,社會本質的東西是生產關系。而權力結構這東西,則是社會的一種表象,不是各個社會的本質。人是決定的因素,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不管是怎樣的形式,怎樣的矛盾運動,都是由人這個因素在決定著,也就是生產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地位所決定著。而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與人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關系和地位、產品的分配形式,三個元素之間又是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因此,生產關系是貫穿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一條“寫作紅線”,解決社會矛盾問題應從解決生產關系問題入手?! ?/p>
三民主義雖是上層建筑領域的,但是實現三民主義的過程,也需要通過改善生產關系來實現。即改革改善人與人的關系地位,作為“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的“杠桿”作用,從而使得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相對和諧,達到矛盾運動良性循環的發展。但是這種矛盾運動循環過程中,往往總是要釋放出一些博弈斗爭的能量的,不過或大或小而已。博弈斗爭的激烈程度越小,則就越相對和諧。孫中山著重于官僚層面上,在人的關系上作小的博弈,僅僅主要是運用那一支光禿禿的杠桿。雖然他也明白分田分地、農有所耕、民有所食的道理,但因沒有徹底認識到運用整個杠桿原理元素,即“支點”和“支點位置”,以及“力臂的長短”等所有因素,也因他去世太早,結果將權力交給了蔣汪之類,使得民國革命夭折?! ?/p>
雖然人與人關系地位的改善是一個“杠桿”,但卻不是“支點”。充當“支點”的則是“產品的分配形式公平原則的分配制度”??墒?,這個支點安放的“位置”是起著首要決定作用的,那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基礎”。毛澤東在力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吻合的辦法上,首先找準了支點的位置,整個用了“杠桿原理”的“全部因素”,把杠桿原理整個因素考慮在內作為“寫作紅線”,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一直都沒有忽略這個杠桿原理中的每個因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初期這段時間內,資產階級勢力即反動落后的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基礎,本來就不容易用新生年幼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那根“寫作紅線”,硬性進行拉上,本來就不容易把帶有腐朽成分的經濟基礎,提升到新生的上層建筑的層面高度,本來就很難促成經濟基礎與理想的上層建筑之間的和諧統一,一致向上。然而,毛澤東將這條“寫作紅線”中人的因素采取“加紅”的辦法,運用了人民民主的三民主義,走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路,使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壓迫;解放后,對腐朽的官僚資產階級進行制約和改造,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社會的確太平,晝不上鎖,夜不閉戶。這樣的景象歷朝歷代沒有幾個,人民群眾的確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幸福。如果有人說“文革”是搞過了頭,那么我的理解是,力矩與力臂比例有點失算,那是因為四人幫把“紅線”搞得“過火”的原因,但是總的“杠桿原理”“寫作紅線”還是用對了。
既然我們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謂是資本主義末期的一套東西,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了,人與人關系地位中的至高無上者決定了支點側重于個體位置。這樣的結合,使得社會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地位發生了與前不同的深刻變化,出現了官權大于民主、制度大于民權、商富大于民生,這樣相對下落的經濟關系境況。使得原來的上層建筑,被高高地懸掛在經濟基礎之上;使得捆在上層建筑上面的,對下落的經濟基礎進行生拉活拽的,那根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杠桿原理”的“寫作紅線”,它的長度的確不夠用了,幾乎聯系不上了,因為扯得距離太大了?! ?/p>
我們知道,民主主要是屬于人民的,統治主要是屬于官僚的。民主與統治應該是矛盾統一的關系。如果只是矛盾而不能和諧統一,那么大多都是因為代表統治的官僚,導致了人民與官僚之間的矛盾,即官僚主義盛行的官僚腐敗,壓制人民民主所導致的矛盾,目前就有這種矛盾加劇的現象。而官僚主義盛行,就使得人民民主專政失去了人民民主;而失去了人民民主,其專政的對象必然就成為人民群眾。其表現為打擊舉報人,用各種手段包括國家機器,甚至卑鄙利用黑社會手段進行威脅,使得人民民主的上訪問題和舉報腐敗的案件,總是不得而終。腐敗者自由穿梭于“法網恢恢”之間,使“疏而不漏”成為笑談?! ?/p>
對于目前多位愛國者和改革者來說,光是知道支點安放在哪個“位置”,也知道哪個是“支點”,而缺少了對那個“杠桿”作用的認識,也是不夠的。尚且在上層建筑上捆綁的那根紅線,還依稀發出紅色光芒的時候,說明紅線還沒有離去,只是無力拉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靠攏而已。而當無力向上拉動的時候,就有極大可能被拖拽下去。因此我們需要先去找來那根光禿禿的“杠桿”,先用那根杠桿戳來戳去,不斷調整杠桿位置,才能把準確的“支點”“位置”找出來,把杠桿再放準位置。如果擔心“亂折騰”而形成“文革擴大化”,那么,就應該注意恰當調節力矩和力臂的比例關系??墒牵绻麚摹皵U大化”而因噎廢食,不敢采用這個三民的杠桿,恐怕也是不行的?! ?/p>
綜合而看,當以解決反腐敗的民生民權民主的上訪舉報問題,作為杠桿,算是借用了孫大圣的金箍棒。解決了腐敗問題,才能賦予光明的環境空間,從而照亮和找回那個支點位置。而不能信奉和崇尚“完善制度”,甚至說是“調整權力結構”,或者什么“完善官員決策制約機制”,這些不是依靠“活人”而是依靠“死物”的理由,甚至在沒有清理腐敗分子的情況下,一定參雜著眾多腐敗官僚的“死人”因素來所謂地調節社會矛盾。這不是本質的,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是不徹底的。不徹底的改革和工作,就會反彈,因為人是決定的因素,所以要先將腐敗官僚之人進行清理。
所以,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下,在民主與統治之間矛盾不斷增生之時,在生產關系中人與人的不和諧因素下,在高層已經認識到政治體制與腐敗問題相關時,尤其是認識到腐敗問題又株連到黨的生死命運時,政治體制必須改革時,就要突破“亂折騰”的擔心,解放思想,“保守治療”地及時改革不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的政治體制,以解決關于民生民權民主的反腐敗舉報上訪問題,從而順應和履行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要求?! ?/p>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