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講的是社科院的張博樹被院領導談話開除。
對張博士很同情,在我看來,社科院和張博士兩者中,張博士是弱勢方,因此值得同情。但因為對張博士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就去百度了一下,張博士除了曾在社科院任研究員,還擔任“中國轉型智庫”的研究員,近年一直致力于百年來中國民主轉型和制度現代化之成敗教訓的苦苦追索,并逐漸確定了20世紀中國專制主義批判的研究主題(引自張博樹的博客)。于是又去看了看那個轉型網,有幸拜讀了一下張博士新近在網站上發布的一篇題為“臺灣的憲政和憲政轉型”講演稿。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觀點給我印象非常深刻,張博士明確主張,中國要實現憲政民主轉型,必須修憲,把自1949年60年以來的新中國建立的民主制度推倒重來,回到中華民國建立的1921年原點。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太絕對,太理想化,而脫離了中國的實際了呢?
眾所周知,是毛主席領導我們建立了新中國,并確立了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這種體制制度在設計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只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暴露出一些不足,走過了一些彎路,但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大方向卻始終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近來提出要加快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認識到這些偏差和弊端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糾正,使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但張博士要將一切推倒重來的觀點,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首先,把一切推倒重來是一種歷史倒退。毛主席領導我們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民當家作主,這是最徹底的民主,只不過在實現道路上,需要進行探索。這種探索,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夠完成的,需要時間和智慧,不能因為反復和失敗,就要把1949年新中國確立的一切憲政制度推倒重來,這必將導致社會動蕩,我們改革開放在經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也將付諸東流,看看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我想一切不言自明。迷信西方民主,仰人鼻息,一口空談民主普世價值觀,一副搖尾乞憐的奴才相,只會丟失國格和人格,導致國家分裂,民族蒙羞。相比較民主,穩定和發展才是老百姓更愿意看到的,當一種民主的實現要以摧毀一個國家作為代價,將老百姓置于饑寒交迫、水深火熱,絕不是適應中國憲政改革的正確道路。我們要相信,通過體制內外改革力量的結合,通過借鑒、吸收世界上先進的民主制度,絕對能夠找到適合中國民主憲政的華山之路。這條路不一定是別人走過的,但一定是適合中國的。
其次,西方民主并不是最完善的民主。在題為“臺灣的憲政和憲政轉型”演講稿中,張博士言必稱西方憲政制度和設計,好像世界上除了所謂的內閣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就沒有什么別的民主制度值得肯定,發展“民主”必須符合西方的標尺。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看備受張博士推崇的美式民主。美國實行的聯邦制、多黨議會制和三權分立,是經歷了200多年形成的東西,應該說這是歷史的進步,是資本主義民主的一個高峰,同時也是人類長河中的一幕。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千萬不能落入純理論、理想化的誤區。就拿“三權分立”來說,在設計時就是出于赤裸裸的利益考量。美國獨立戰爭后,各地出現了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的聲音,可以設想,如果一人一票,窮人肯定占優勢;于是一套鈍化人民參政激情的代議制度被設計出來,參政必須是間接的,因此,絕無可能是國會出現重新分配財產的多數,何況最后還有總統的否決權。后來,司法審查充分發展,又加入了最高法院的制衡。至于多黨議會制度,只不過是各種利益集團利用黨派形式在議會里不斷爭奪和妥協罷了。再讓我們看看活躍在美國政壇上的是一批有后臺的“政治精英”,選民只是在被迫在這批精英中挑選領導人罷了,是一種形式上多數人參與,實際上少數人控制的民主。這從美國近幾年大選投票的選民僅為40%左右就可看出端倪。試問,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議會授的權,請問這符合美國人民的利益嗎?美國動輒干涉別國內政,請問這也是民主嗎?
最后,民主是工具,不是目的。民主的目的是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在這個意義上講,民主僅是一種途徑,不是目的。為了民主而民主,只會在追求民主中失去自我。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一席話頗有見地:“(人們)最初的、普遍的東西并不是渴望自由、民主,而是渴望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即技術上先進和繁榮的社會,這個社會如果是令人滿意的,就會傾向于推動人們參與政治的要求。自由民主是這一現代化過程中的副產品,是某種只有在歷史進程中成為人們普遍渴望的東西。”因此,能讓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制度,即使不符合西方民主憲政的制度設計,對于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說我們儒家思想里的“仁政”,如果讓民主思想搭起一座威權通向仁政的大橋,未嘗不是我們實現民主憲政的理想道路。讓我們來看看新加坡,新加坡也是人民行動黨一黨執政,建立起了在民主的框架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體制,威權、仁政、民主三位一體,其清廉勤政一點也不比西方國家遜色。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要實現民主就是要走符合中國自己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
在張博士的政治改革主張中,我還注意到泛道德主義正邪兩派的不妥協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悲情主義,張博士作為“智囊”人物,把自己的民主主張和訴求,看成是最正確、最道德、最正義的,在受到挫折和遭到拒絕時,往往會產生非理性的、悲情的,歇斯底里的甚至得別有用心攻擊和行動,對這種資本主義民主的悲情主義,我們一定要警惕和小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