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娃文章《關于怎樣研究“文革”和中財爭辯一 應當怎樣研究“文革”》我是基本贊同的,尤其第三節“用現實求證‘文革’”,更把問題說到了點子上。對這個敏感問題,江天引起爭論是很正常的,
暖玉在60樓回了一個長貼,說了一件事涉及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有一定代表性,較短回復難以談清,因此不揣冒昧另辟新貼,是以和暖玉及其它朋友商榷。需要說明的是,對暖玉的其它文章和這個回貼中心平氣和的說理態度,我是敬佩的。
為方便見,我把回貼全文抄錄,用不同顏色字體標出。并根據序號相應回復。第四點中財現象與兩革無關,不回復了。
說實話,文章讀起來很累,因為它超出了我的知識積累能力。很佩服作者的功底!
很感謝作者能把如此厚重的文章拿來與朋友共享!
但看完后總得說點什么,否則,怕有“聰明人”之嫌。
說幾點吧:
一、毛的功與過,我不敢說,也沒有資格說,但我要說的是,我父母也是農民,他們總是說起一件事,那就是在我很少的時候,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因面和肉的少得可憐,而給我們吃了一頓小米菜飯。我說這個的意思,是想表達,和諧如果僅僅是表現在“一家人蓋著一床被”,然后同唱“天上布滿星,月兒亮晶晶……”那么這樣的和諧就是真的和諧?現在父母別說是年三十,餃子可是想吃就吃,至于世道上黑了紅了白了等等,他們一概不關心。這樣的不和諧,在我父母的眼里可是強似那樣的和諧。
二、目前國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我想,隨著時間會得到一定的解決的,這是由窮變富的必由之路,不能不引起重視,也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只是冷嘲熱諷。我們需客觀地對待。
三、對于當今的腐敗,我也不認為我們一味地投以匕首,就是正當的,因為,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怒目而視,是因為他沒得腐沒得敗,如果換了他,可能更甚之。所以,叫得最響的,未必就是最好的。得是騾子是馬遛遛才知。
四、對于中財的一些不盡多數人意的現象,應該抱著“人與人本就不同”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如果只有紅色,多單調,一抹黑的加入,也許看起來更藝術。我主張“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走別人的路”。
說得對與不對,望海涵!
問好!遠握!
1、那時的和諧真的僅僅只表現在“一家人蓋著一床被”上嗎?有多少人家一家人只蓋一床被?是大多數人嗎?今天固然多數人“餃子可是想吃就吃,”,可又是全部嗎?
四環顧、心惆悵。建國已半個世紀,改革二十多年時光,高樓大廈連天起,豪宅金屋藏嬌娘。可是您,三口人,六平方,家徒壁,風吹墻。陰雨綿綿寒襲骨,類風濕關節炎手難張。面對新屋門難進,多年來沒見過鎖模樣。
鼻尖酸、意徬徨。都市日益國際化,小草也有好時光,燈火樓臺城不夜,千金一擲歡聲揚。而您,小屋白天也是黑暗暗,劃根火柴才瞧見墻角那張破爛的床。家貧根本用不起電,幾口人全靠掃地賺錢度時光。廉租房您也住不起呵,20元月租難承當。
這是我曾寫文章中的一段,這種真實是從《大河報》一篇新聞中取的,發生在21世紀的鄭州市。誠然,這兩戶人家早己住上了廉租房,這樣的貧窮從百分比上很小很小,但決不是個別,其絕對數也不容忽視。昨天看央視法制節目,其中貧苦人家的貧困程度也令人心酸。
這一段話把當時少見的一個鏡頭和今天常見的一個鏡頭取出來加以對比,文學上雖有效果,邏輯上卻難服人。而且,“一家人蓋著一床被”,然后同唱“天上布滿星,月兒亮晶晶……”的敘述,是把兩個不同場合的表現壓縮為一個場景,雖然心酸、雖然荒唐,卻也是那個時代罕見的。
今天物質條件比哪個時代從普遍意義上說進步多了,除卻生產力因素,還有改革開放之功,但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要看到它的窮,全面地發展地看窮,你說“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因面和肉的少得可憐”,不知哪一年,這一年后是進步了還是生活更差?當時村里其它人家怎樣?這都是要考慮的。其次,要研究這個窮形成的歷史原因和及當時人們怎樣對待窮。電視劇《奠基者》里,大慶會戰指揮部扎在牛棚里,針對知識分子牢騷,余秋里說:和工人相比你們住在牛棚里就已經是天堂了。可見工人那時生活更苦。如果孤立取工人苦一個鏡頭,想必慘得很,可是苦的背后是大慶的崛起。
還有一點很重要。
今天很多人們回憶文革回憶那個時代,不是否定那個時代的苦,而是不同意某些人(不一定在江天)對那個時代苦的過分夸張,并通過這種夸張去攻擊去否定那個時代比較好的可以為今日社會所借鑒的一些東西。比如共同富裕不產生兩級分化的經濟制度、比如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比如比較質樸的道德情操,比如勞動階層相對自尊的社會地位,等等。對那個時代的荒唐、極左的一些做法,他們并不不懷念;對今天的互聯網手機等,他們也不排斥。他們只是希望這個社會更公正些。有人說他們想回到過去回到毛澤東時代,這不是笑話嗎?能回得去嗎?歷史不會倒退。昨天一些好的東西復活,也只能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復活。
就我個人而言,現在很少談過去錯誤,是因為有人談得多了,談得太夸格太出格了,這就會影響對明天的正確選擇。而且自主流否定文革、條件環境變了,昨天的錯誤很難再被復制,除了應該否定沒有否定予以繼承的東西(如集權)外。在這樣情況下,有些人否定并夸張昨天錯誤,只是為肯定今天,把今天對的錯的甚至為老百姓所不能容忍的全部肯定。改革30年總結,可曾總結了兩極分化干部腐敗、總結新三座大山形成的教訓?而這些都是能夠從昨天汲取營養的。
相對而言,我更多談的是今天。昨天已經結束了,今天的錯誤還在繼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制造悲劇。
2、目前國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是由窮變富的必由之路嗎?
主流媒體上倒是經常這么講的,這么講的目的就是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制造者和責任者辯護。看,這是必由之路,換任何人任何國家都只能這樣,你們還是別批評別攻擊了,還是學學怎樣忍受吧、怎樣調整自己怎樣調迎合上級當個好順民。
如果真的這樣,還要共產黨干什么?還要社會主義干什么?盡管標榜中國特色,但這面旗總沒有干干凈凈丟下。
這根本不是必由之路!
從貧窮到富裕有兩路:一條是共同富裕,我們過去在走、走得磕磕絆絆但總在前進卻被中斷,一條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本期待先富幫后富結果是先富的人剝削壓迫不富的人,僅指一般現象不排除個別好心人、一般為制度原因,個別多性格因素。于是兩級分化日益擴大,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突出。
巧合的是,我們現在選擇的第二條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相似,不全是。
很相似,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矛盾、問題或者說丑惡我們這兒基本也有,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是人類的必由之路上的必然。不全是,是因為在對權力的制衡機制上我們與西方不同,因而有些問題和矛盾頗具中國持色。
時間有時會解決矛盾,有時會積累矛盾,發展中的問題不全能發展中解決。汽車正跑中出了故障,邊開車邊解決會出人命的。再如劉翔跨欄中出了問題,屬于技術的可以跨欄中糾正,身體方面的就要停下來看醫生。
3、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雖不一定杜絕鼠患還是必要的。對于當今的腐敗一味地投以匕首并無不當。不能因為一種假設可能性就失去了投以匕首的權利。沒有制度的保證,每個人機會允許都腐敗,很可能,但這和應當反對腐敗是兩回事,不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今天對腐敗投以匕首,造成人人喊打聲勢,也是在盡可能為挽救日后會腐敗的自己工作。
2010年7月1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