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經濟結構與地區部署的戰略性思考
田忠國
(代前言:如果前述結論符合科學范式,那么前三十年就是全世界數千年經濟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世界性的經濟奇跡。后三十年的超高速增長,至少在速度上也同時處于人世間少有的巔峰狀態。由此,試圖以市場經濟速度優勢,來取代、貶低計劃經濟優勢,就徹底失去了任何經濟學的基礎和實證經濟研究支持。而規范研究方面的爭議與辯論,就更不會有助于所謂市場經濟信奉者的推崇與信條。----中美戰略研究院總裁譚偉東語。2010年乃至即將到來的“12五”規劃和黨的18大時期﹐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時﹐更需要國企“進而有為”﹐終止那些屬于錯誤的退出政策。---國家發改委研究所研究員 夏小林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需國企“進而有為””一文中語。)
一個國家有兩大塊,一是農業,二是工業,這兩大塊都需要自然資源支撐。支撐農業的自然資源是土地和水利,所以毛主席曾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現在的主流精英說毛主席不懂經濟,言下之意他們懂,但他們真懂假懂呢?南方一大旱,真懂假懂就被證明了,因為,不懂經濟的毛澤東,竟然簡單的幾個字道出了農業的客觀規律,而懂經濟的主流精英竟然經不住客觀規律的證明。這樣的事實舉不勝舉,不提,提了生氣。經濟結構的核心是激活全民共同創新潛力,因為,引領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是消費,二是產、效率。產、效率的核心是科技與文化含量,而科技含量與科技創新能力與創新速度有關。從系統邏輯的角度說,全民共同創新能力,決定科技創新速度。當然,基礎科學是少數人、沒效益的戰略性事業,不是全民創新能解決的問題,但基礎科學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科技創新能力,所以,必須從戰略上加大投入,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基礎科學抓不好,中國就永遠無法超越科技發達國家。
生產、流通、金融,而后是市場,這是經濟的三大基本結構。如果要細分呢,還有產業結構、不同產業結構等等。有結構,就必然有設計(前三十年叫計劃),并設計出結構比率、結構布局,以期在異步互動中,相互促進,最終達到最佳效果。但拿什么出來才有工業呢?毛主席又說了,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既然鋼鐵是工業的糧食,那么,工業的糧食又從哪里來呢?這就是煤炭,由煤炭而焦炭,這就是產業鏈結構。這種產業結構,我們稱之為產業系統閉環結構。寫到這里,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毛主席曾說過的話,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關鍵問題是毛主席為什么這么說,而不說中國只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很多人認為,毛主席這樣說的根本原因是捍衛勞動大眾的利益,這是事實,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但為什么要捍衛勞動大眾的根本利益呢?
消費是工業發展的火車頭。
有人可能說,毛主席沒有這樣說,但他有句話道出了消費是工業發展的火車頭的意思。他說,工業是按照農業集體化設計的,集體化一沒有,東西賣給誰嘛。由是觀之,捍衛勞動大眾的利益,是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的問題。但是后來,一改革開放,首先對集體化下了手,所以,今天中國這種經濟格局,是經濟規律的必然結果。而這一必然結果,又證明了懂經濟的主流精英,不僅不懂經濟,而且低智、低能到只會敗家的地步。
經濟結構動態比率不是靠市場自由自由出來的,而是靠戰略計劃設計出來的,所以,與經濟結構動態比率相關的是戰略布局。經濟結構與地區布局,不僅僅是個經濟發展問題,更重要的也是個軍事戰略空間的同步互動問題。如果經濟結構與地區布局僅僅是個資源與發展的問題,這樣的經濟戰略只說明,制訂戰略的人只會過太平日子。但人類歷史證明,只會過太平日子的國家離戰爭就不遠了。比如,中國后三十年,中國經濟主要精力放到東南沿海地區,前三十年建立的戰略工業基地相繼被自我摧毀,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東南沿海必將成為敵方重點打擊對象,軍事裝備如何及時迅速供應?
試問,哪個國家的資本家(外資企業)在戰時全力支持中國軍隊?
現在人們談循環經濟、低炭經濟談得熱火朝天,而且各舒己見,妙語不少,但問題是,循環經濟是個巨大的、產業鏈結構的系統工程,是個發散式系統閉環結構的問題,沒有經濟制度,也即生產關系的調整,沒有戰略性強制計劃,沒有大戰略家的決策,沒有對發散系統閉環結構的深入研究,那可能成為現實嗎?
前面說過,捍衛勞動人民的利益,是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但關鍵是為什么是個經濟發展問題呢?因為,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說得平白點,就是勞動大眾手里有錢,才有能力消費,勞動大眾手里沒錢,生產的產品再多,中國經濟也無法發展,只會導致產能過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危機。由是論之,是毛澤東不懂經濟呢?還是中國主流精英不懂經濟?
勞動大眾的根本利益由誰捍衛呢?
主流精英認為,應該由他們當家,但近三十年的事實證明,主流精英除了擅長自由掠奪外,比如,把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財富劃歸個人,或者把主權經濟一賣了之外,真的乏善可陳。但被主流精英痛恨、咒罵為暴君、獨裁、專制的毛澤東則不替勞動大眾當家,而是,“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不僅要勞動大眾關心國家大事,還要他們參與到政府管理、企業管理、教育管理,包括軍隊管理中去。現在的主流精英民主了、自由了,但不準勞動大眾關心國家大事了,更不用說參與政府管理、企業管理、教育管理等等了。
由此可知,主流精英所謂的自由民主,是他們剝削、掠奪勞動大眾的自由,勞動大眾只有接受他們剝削、掠奪的“自由”。有人可能說,你又跑題了,因為你談的是經濟結構和戰略問題。其實,經濟結構問題,只有勞動大眾參與政府管理、企業管理、教育管理等等,才有可能從制度上為經濟制度提供保障,這是其一。其二,中國應該從戰略上著眼,從經濟結構上著手,在戰略布局上謀劃和平與戰時空間制勝大局,推動經濟發展。其三,戰略空間和平時期是個發展問題,戰爭時期馬上就變成產得出、拉得開、打得勝的問題。有人說我是個好戰分子,坦率的說,我熱愛和平,但和平不是熱愛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試想,如果沒有朝鮮戰爭,中國哪來的幾十年的和平?
所以,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典籍,都留下了尋求和平的智慧:戰爭。戰爭也從來不是純粹的武器問題,而是個文化、宣傳、戰爭意志、戰爭智慧、戰略戰術完美融合與軍事能力的系統工程。而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戰略空間的控制,是軍事力量轉化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從戰略上有計劃、有目標,分期推進的方式,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因為,自由經濟不僅是對黨的執政理念和黨的宗旨的解構,也是對中國經濟戰略計劃的解構,而且,自由經濟學理論以化整為零為目標,集中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資本優勢,從而達到控制中國主權經濟和自然資源的目的。當然,經濟結構的基礎是個生產關系問題,所謂生產關系,即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調整經濟結構而不調整生產關系,也即從制度上解決所有制的比率配置,只會越調整越糟糕,因為,外資控制中國主權經濟和自然資源比率越大。所以,中國能否從制度上建立產權比率標準,是決定經濟侵略與反經濟侵略誰勝誰負的關鍵問題。
2010-7-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