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莫名其妙地刊登一篇署名是袁敏杰的文章,文章標題為“能否包容不同意見檢驗社會的開明與自信”。文章陰陽怪氣地講:彼此相左的世界觀見解與意識形態見地,各自使出封殺、攻訐為能是手段為快。
單看此文標題大有深明大義的情節與豪情,但隨著文路的通幽推進,深明大義的字眼也隨著這一路徑軌跡的漸行,逐一變成了一具——虎頭蛇尾的原型了。
何以見得?作者是這樣說道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一個多元社會,尊重不同的觀念、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既是尊重公民的言論表達自由,也是提供一條釋放情緒的渠道。思想、精神、情緒,有如河流,要讓它順暢地流動,這就得有“河床”,必要時還得“泄洪”,疏導、疏通,而絕不能封堵。否則,泛濫起來,便可能成為災難。”如果我們社會大眾沒有理解或解讀錯,此作者的此番用心的話,那是不是也可以把袁騰飛的:【1989年達賴佛爺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反抗中共對西藏的武裝侵略】此番言論,理解為是——微言大義壯舉呢?顯然此作者在自己題他人深明大義的同時,自己在毫無戒備下被人將了一軍自己的后宮不說,自己的攻擊炮像調頭圍點打援回擊,卻被自己先早所埋伏設定好的馬前卒給蹩了回撤的后腿。這樣的敗局陣勢,顯然是自己在自相矛盾中所自飲的苦果——攸關大是大非能網開一面么?能多元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么?能加以包容和睦共處么?能提供舞臺土壤養分與氣候么?很明顯,此文作者就自己內心世界觀定位我們單從此文所要表達出的核心就可窺見一斑了,意思不就是要表到出這樣的觀點么:【哎呀,說幾句有礙國家統一的言論又有何妨呢?有什么值得上綱上線的必要呢?何必彼此相煎呢?罵幾句也無傷大雅嘛】。的確,就此作者文風來看,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意識形態和世界觀是先把西藏地位問題先擱置起來為好,否則我們社會大眾也就無從能來理解出:我們這個國家,卻能包容與豁達和有容乃大地來海納那些,肆意鼓噪散步分裂國家言論的生存與橫行的根植土壤與適宜氣候,我們也無法能領悟到究竟什么叫法制型社會內涵與外延了。
作者把惡意辱罵肆意歪曲與公然散步言論,當做泄洪減壓來寬大,此境界實乃體現了中華美德之精髓所在和大義凜然了,不得不對此仁人俯首稱臣了。
凡是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看待問題也是實事求是,作者法律意識的常備不懈是值得肯定的,作者接著說道:“當然,這種表達的自由和權利,不可以用來造謠、誹謗,不可以危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不可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可以散布虛假信息。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應該受法律的約束。”此番前后矛盾的字眼你不覺得的有些不知所措么?袁騰飛的言論很明顯已是超出言論自由的范疇,作者卻是只字不提外,還煞有其事地和盤拿出法制的稻草人來招搖過市,就不知在高舉這稻草人的頭頂上,是否還站著一只麻雀在嘰嘰喳喳。
總是,蒼白無力的文字堆砌看來是一種風格,我們只能加以尊重和囫圇吞下的包容了。作者在文中最后要結束激情道:“包容不同意見,是一種高度,境界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是一種寬度,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是海闊天空的容人雅量;是一種深度,需要有深厚的底蘊,深邃的精神,深刻的見識,深遠的思想。能否包容不同意見,檢驗一個人的胸襟與氣度,檢驗一個社會的開明與自信。”
是啊,誰都會喊幾嗓子包容一詞,誰都會振臂幾下寬度胸襟與有容乃大的海納,可惜今天【富士康】有破紀錄了。
- 附:
- 人民日報:能否包容不同意見檢驗社會的開明與自信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5-25/2301747.shtml
當下,不時有此類新聞:一些地方對不同聲音、批評意見乃至揭露問題的聲音進行封堵。網絡上則充斥著這般風景:一些觀點相左的網友相互對罵、攻訐。這種現象不太正常。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一個多元社會,尊重不同的觀念、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既是尊重公民的言論表達自由,也是提供一條釋放情緒的渠道。思想、精神、情緒,有如河流,要讓它順暢地流動,這就得有“河床”,必要時還得“泄洪”,疏導、疏通,而絕不能封堵。否則,泛濫起來,便可能成為災難。當然,這種表達的自由和權利,不可以用來造謠、誹謗,不可以危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不可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可以散布虛假信息。每個人的行為舉止都應該受法律的約束。
兼聽則明,各級領導尤其需要包容不同意見。只有允許各種不同聲音的存在,只有聽取各種不同的聲音,才能比較全面客觀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情況,才有利于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如果不能包容不同意見,聽不得不同聲音,甚至只習慣聽順耳話、贊美話、奉承話,只喜歡拍馬屁的人,那么便很可能被甜膩的蜜語所黏,被勢利小人所包圍,這實在是很危險的。現在一些地方,見不得、聽不得、容不得不同聲音、不同意見,更容不得批評,甚至對一些合法表達不同意見的人羅織罪名,動用國家機器封堵、抓捕、判刑,這是非常錯誤的。這違背了國家法律,侵害了公民權利,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不僅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也影響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社會公眾也需要包容不同意見。這體現在家庭、單位、企業、團體,也體現在社會人際交往之間。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觀點,但你應該尊重他人表達的權利和自由。缺乏這種胸襟和氣度,只能“順毛摸”,不能觸“逆鱗”,這實際上是狹隘、虛弱的表現。一個人不懂得尊重別人,自己也不會被別人尊重。包容不同意見,是一個集體中人際之間和諧、和睦、和平、和氣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們都能夠包容不同意見,和睦相處,那么,社會便會更加和順融洽。
包容不同意見,是一種高度,境界的高度,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是一種寬度,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是海闊天空的容人雅量;是一種深度,需要有深厚的底蘊,深邃的精神,深刻的見識,深遠的思想。能否包容不同意見,檢驗一個人的胸襟與氣度,檢驗一個社會的開明與自信。 袁敏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