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大平原網友轉貼《出版人告袁騰飛:做人不能如此厚顏無恥》,內容是“出版人沈浩波”寫給袁騰飛的一封公開信。本網友于是又動手搜了一下新聞,找到了《袁騰飛爭版稅打官司》的報道。
本網友認為,這件事情,有可能是作者與出版商聯手搞的二次炒作。
這位“出版人沈浩波”先生,就是信中提到的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老板:“沈浩波在大學時代是一個先鋒派詩人,畢業后曾任職一家報社的圖書記者。2001年辭職后,他借了十幾萬元注冊了磨鐵文化,進軍出版界。但最初并不順利,收益不與辛苦程度成正比,出版的書根本賣不出去,借來的錢不到半年就賠光了。沈浩波回憶說:“當時就是文人心態,沒有調查過市場,對市場的需求并不了解,自己想當然地策劃出一些書。” ”
然后他發現“市場需求”原來可以通過炒作而制造出來并且放大,于是磨鐵公司就以炒作和包裝作為主要的營銷手法:
“在國內出版界,磨鐵總能領風氣之先,還率先發掘推出過80后青春小說《草樣年華》、玄幻武俠小說《誅仙》、懸疑小說《盜墓筆記》。這些作者當初也并沒有名氣,但磨鐵善于把作者的個性進行包裝、推廣,制造爭議,以作者個性帶動營銷。
最有代表性的當算是當年明月、袁騰飛。沈浩波對當年明月進行了包裝,作者被稱為“草根寫史第一人”、“通俗寫史第一人”,平面媒體進行了大篇幅報道,不少電視臺也找當年明月做訪談,他的知名度迅速躥升。書當然不愁沒人買。”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從最初在天涯,到后來被迫移到新浪博客,本網友作為一名觀眾,基本上跟著經歷了全程。
這位沈浩波先生有一陣子在天涯很活躍,連續跟了好幾貼,要求做當年明月的出版商,幫他炒紅。當時圍觀的部分網友懷疑是廣告,還有人去版務那里告狀。有版主也覺得沈浩波先生發的這些是廣告,還刪了幾回呢。
“進入2009年,袁騰飛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起來,被稱為“世上最牛的歷史老師”。這些視頻也是磨鐵圖書發到網上去的,引得火爆點擊率。由沈浩波一手策劃、袁騰飛講課內容整理成的新書《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隨即也受到讀者追捧。”
從賣書的角度來看,這次也很成功。然而,過猶不及,炒得過分了也不行:“對袁騰飛的炒作過頭也招致不少批評,給磨鐵帶來一次教訓。”
強壇深水區已經連續幾天出現抨擊袁騰飛的網文,其他網站也有不少抨擊文章。
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次炒作的幕后推手——磨鐵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然而,如果任由這些抨擊繼續下去,火雖然從前臺燒起,最終燒到后臺,恐怕是遲早的事情。
精于炒作的沈浩波先生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既然“炒作過分”招致了批評,總要想辦法挽回公司的聲譽。
袁騰飛先生也聲稱不在乎網絡言論的抨擊,大概也未必希望看到網民們一直關注著他的那些出格言論。
這封《出版人告袁騰飛》的公開信,從“雙贏”的角度來看,對于作者和出版商,都是非常及時的。
信中有多少內容屬實,這一點并不重要。
只要這封信能夠把人們對袁騰飛的那些出格言論的關注轉移到袁騰飛的商業誠信這個私人問題上來,對于作者和出版商而言,都是有好處的。
有人可能會問:這封信對于出版商當然很有幫助,撇清了責任,防止了未來可能的對公司的輿論攻擊,還順便炒作了一下名聲,但是對作者有什么好處呢?
有這么一句老話:兩害之間取其輕。
經濟合同本來就是可以違反的,頂多也就是上法院打民事官司而已。
即使官司輸了,也不過按照判決賠錢而已,總是可以用錢搞定的。
而網民們如果一直關注那些出格言論,真的讓XX部覺得有必要“出手”,那就麻煩了。
那時候,書可能會被禁止出售,“非法所得”可能會被沒收,而且這事很難用錢搞定。
兩相比較,顯然還是出版商罵一句“厚顏無恥”這事比較容易應付一些。
而且,誰知道那封公開信里說的東西有多少是真的呢?
等到輿論焦點被成功地轉移,官司還沒打完,雙方說不定就已經“泯恩仇”了。
此外,大家都知道袁騰飛現在“走紅”了,但是他究竟撈到多少錢?
這封信出來之前,大概沒什么人知道。
那么,沒準就會有打算搞綁票之類鋌而走險的人頂上他。
現在,這封信說了:“2009年,我們給您支付了100萬元人民幣。2010年4月,我們又給您支付了100萬元人民幣。錢一到手,您就翻臉,您可真會選擇時機。”兩百萬,大概不值得綁票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