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袁騰飛不得不說的話
http://blog.wenweipo.com/index.php/uid-11633-action-viewspace-itemid-9472
袁騰飛,本來看過他在《百家講壇》的節目,雖然講的有些另類,但也不失為一種方式。盡管對史實部分有不同看法,但他的說法也不具有什么顛覆性。權當娛樂節目,戲說就戲說吧。近來在網上看到“倒袁”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才去找他那個被罵的狗血淋頭的《文革十年》看了看。老實說,雖然事前已有思想準備,但還是讓我大跌眼鏡!此君居然無知無恥到了如此地步,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靜心想過,其實袁的一些觀點,并非是異類。而是文革后一脈相承的產物。袁騰飛講的唾沫橫飛,不排除是一種個人炒做。利欲熏心所致。
我沒有興趣就他的每一句話去反駁。十年間,反駁這一類的話,已是家常便飯。我只就他所表達的幾個大的觀點,談一點自已的看法。看看他是不是有失偏頗。歸納起來大致有六點:
一,只談極左害人,不談極右害人 。極左和極右其實是雙生子。除了理念不同,在方式上沒有任何不同。甚至讓你分不清什么是極左,什么是極右。文革是把刀,毛澤東在用,反對他的人也在用。右的人被左的打倒,左的被更左的人打倒。所以我曾說老舍是因為支持文革而死的,有人就不理解。在他們看來,只有反對文革才會挨整。他們不知道,文革中的保守派們是很兇殘的,對觸動他們利益的人,是決不手軟的。文革中如此,文革后亦如此。
二,文革是專門害好人的。文革中受到沖擊的,不外乎這樣幾種人,政治路線上的對立者,貪污分子,生活作風腐化墮落的人。這其中政治路線上被整,只是政見不同,后來平反,也許有他的道理和必然性。但是那些貪污分子,作風問題也平反,就沒有道理可言。只是新政權收買人心的策略而已。打個比方,就像國民黨的監獄里,除了關共產黨,也關殺人犯,強奸犯。國共是政見不同,事后翻盤,那些殺人犯,強奸犯能翻嗎?事實上文革后,很多壞人借“撥亂反正”翻身。比如那個文懷沙,他明明是因為詐騙奸污婦女被勞改,卻說自已是因為反對江青被勞改。政界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不便在這里說。
三,右派在文革中是處處被動挨打的。文革后出現一大批反映文革的悲情文學。片面的展現了右派在文革中的痛苦經歷。好像右派們在文革中總是被動挨打的。其實遠不是那么回事。,右派始終沒有離開中國的政治舞臺,為了保持自已的地位,或明或暗,形左而實右,在左右的斗爭中,右派們很多時候是占優勢的,也不是無人支持的。右派們對左派群眾的殘害也是很暴力很血腥的,我曾舉過一個例子——道縣大屠殺,上萬人在沖突中死亡。這是一個典型的右派打擊左派的案例,也不是唯一的案例。為什么這個震驚世界的案子在文革后悄無聲息呢?為什么不當成文革的反面教材警醒后人呢?
四,文革中對某些人的指控都是假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事實上文革中對一些人的指控是具有高可靠性的。由其是一些身居的高位的人,可以隨便按個罪名嗎?這些人是那么容易就被打倒了?不要忘了,他們當中都是久經政壇的人。這就是為什么文革后,有些人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平反的原因。因為有事實呀。甚到有的人到死也沒平反。我們要查閱某些人的簡歷時,經常會看到“文革中受到迫害”,卻從來具體說是誰,因為什么“迫害” 他了。例子我就不舉了,以免讓管理員們為難。
五,大家都對文革沒有好印像。這是事實上存在的,我走訪過很多當年親歷者,兩派都有的。不管是勝利一方,還是失敗一方,內心都很痛苦,為什么?這讓我想起泰國的紅衫軍與政府的抗爭。那些游行示威的人會有幸福的回憶嗎?政府高官會有美好的感覺嗎?雙方都不會。這就是斗爭帶來的困惑。但你能說,這樣的抗爭是沒有意義嗎??有些人就是這樣,一面想要民主,一面又不想斗爭,害怕斗爭。這怎么可能呢?由于后三十年對文革中的群眾運動全盤否定和丑化,加劇了人們對文革的誤解。我們要不要文革是一回事,但就民主而言,非斗爭不可得。 多黨制也同樣無法避免斗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六,沒有文革是不是會更好?拋開最終結果來說,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用意,是一種大民主嘗試。而決不是為了個人權利。毛是戰略家,謀略家。他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某種目的,而無須發動全民參與文革。毛澤東去世時他的家人沒有人擔任實職。他死后沒有留下物質財富給子孫,并且因為文革后而斷送了自已的家人。完全可以否定“為了權利”的質疑。其次,文革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運動,怕是袁騰飛的祖上也不能幸免,不知他是不是會把自已爺爺爸爸也說成是“暴民,流氓”!單純的說,這是受了毛澤東的蠱惑,恐怕是不能自圓其說的。毛澤東通過歷次運動,使干部隊伍達到基本清廉,而在文革后,干部隊伍迅速腐化,似乎證明了文革一定程度的必要性。也是人們要反思文革之處。
我的結論就是,我們可以否定文革,不要文革,但是,不能不要斗爭。沒有斗爭就不可能實一公平正義,就不能將權力關進籠子。就不可能實現民主自由!今后一旦出現斗爭,你會發現,那就是文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