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國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不斷革命論解決了如何在落后的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問題,為中國等國家提供了借鑒,因此一些學者稱之為欠發達國家的革命理論。
十月革命之前,部分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認為:“社會主義變革的太陽將從何處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況下,就我們這種生活水準要開始社會主義變革,這不是我們的事業,我們沒有力量,客觀條件也不具備。……我們面臨著偉大的革命任務,但完成這項任務,我們不能超出資產階級制度的范圍。”
托洛斯基的不斷革命論則指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不間斷性。它的歷史依據是帝國主義時代的俄國具有的基本特點:
1、大量吸取外債,國家財政不是靠稅收,而是靠外債支撐,稅收用來支付外債的利息。“由于國債,每年大部分國民收入都流到國外,使歐洲金融資產階級更加富足和更加強大”;
2、其經濟發展方式是沒有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以西歐制造的母機及工業制成品為主要內容的輸入增長很快,對西歐則輸出谷物和原材料。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取決于外國資本和國際市場的需求,而非本國的需求,對外經濟聯系呈垂直狀態而非水平狀態。
3、許多新興產業工廠的所有權屬于外國。“外國人控制了俄國40%的工業資本份額,在某些領導行業,這個比例還要大些”。
4、社會結構極端脆化:一極是大資產階級,他們成為“歐洲國家的金融附庸的交易所貴族”,不能也不愿反對沙皇政府和外國資本。另一極是已經成熟的工人階級。“農民完全沒有能力起獨立的政治作用”。沒有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維系社會平衡。
這些特點表明,盡管革命前的俄國也存在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就社會發展階段而論,它與其說是與英美等國處于同等發展階段的帝國主義國家,不如說是一個資本主義不充分發展和畸型發展的國家,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
正是這種國際和國內的不平衡狀態,決定了俄國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托洛茨基指出:俄國工業發展得越晚,就越樂意采用最先進的組織形式,而這在別的地方總是緩慢、艱難地發展起來的。俄國擁有的現代工廠數量不多,但比西歐,甚至比美國的企業都更大、更集中。因而俄國無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及其自我組織與集體行動的能力就更強。
托洛斯基早在1905年革命前后,就根據不平衡規律對俄國革命的未來作了相當準確的預言。他的結論是:
1、 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平衡的發展,必將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
2、 革命并不直接依賴于生產力所達到的水平,俄國社會的特點是社會結構極端的兩極分化,缺乏一個起平衡作用的中產階級,因此,俄國可以首先發生革命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3、 由于不平衡規律所導致的復合發展,使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飛躍式地結合在一起。
4、 在一定條件下,落后國家可能比先進國家早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但要比先進國家晚到達社會主義。
(二)落后國家的復合發展法則
托洛茨基在《1905年》“俄國革命的性質”一節中,托洛茨基提出了歷史的復合發展規律:
“對學究們來說,某一資本主義民族的歷史只是在多少有點偏離的情況下重復另一個民族的歷史,他們沒有看到目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統一進程,這個過程吞沒在其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國家,并且在聯合當地的條件和資本主義的一般條件中種社會混合物,其性質不能用死板的歷史公式,而只能用唯物主義的分析來決定。”。接著,他用史實具體說明:“…英國或法國的資本不能在新的地區重復它已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要從它在故鄉所達到的水平上開始。”
托洛斯基在其杰作《被背叛的革命》開宗明義地指出:
“由于俄國的資產階級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落后的俄國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完 成消滅 君主政體和農民遭受的半封建奴隸制的任務。然而,在農民群眾帶頭之下取得政權的無產階級,不能在完成這些民主任務后就停止前進。資產階級革命同社會主義革命的最初幾個階段都是直接密切地連接在一起的。這個事實并不是偶然的。最近幾十年的歷史非常清楚地表明,在資本主義衰退的條件下,落后國家是不能達到資本主義的一些老中心已經達到的那種水平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由于自己已經進入死胡同,便擋住了那些正在逐步文明化的國家的道路。俄國選擇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這并不因為它的經濟已經首先成熟到可以進行社會主義變革的程度,而是因為它不能再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展了。生產資料社會化已經成為使國家擺脫野蠻狀態的一個必要條件。這就是落后國家的復合發展法則。”
中國和西班牙革命為不斷革命論提供了反證。中國大革命時期,由于斯大林領導的共產國際恪于中國革命的資產階級屬性,要求中國黨與代表資產階級的國民黨妥協,最終葬送了革命(被共產國際當作替罪羊的陳獨秀因此改宗托洛斯基主義)。
1930年西班牙革命中歷史重演,共產國際聲稱,由于國家落后,西班牙革命應當停留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圍以內,“無產階級專政尚未提到日程上來”(《流亡的先知》第164頁)。結果佛郎哥毫無顧忌地對革命實行了專政。
發展不平衡規律是不斷革命論的歷史哲學基礎。托洛斯基在以下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不平衡規律:
1、發展不平衡規律是人類歷史的絕對規律,而不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特殊規律;
2、發展不平衡在性質上包括發展水平不平衡和發展速度不平衡;在范圍上包括國內和國際的不平衡;
3、由于歷史發展不平衡,不同的質互相影響而導致“復合發展”:
“歷史規律與學究式的先驗主義無緣。作為歷史進程的普遍規律的不平衡性,在落后國家的命運中得到了最尖銳最復雜的表現。在必要的外因下,它迫使落后國家的文化出現飛躍。這樣,從不平衡性這一普遍規律中就引出了另外一條規律--我們用復合發展規律的名稱來表示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的吸引、兩個階段的結合以及舊形式與更現代的形式的混合。” (《托洛斯基主義》第32頁)
復合發展是跳躍式、非常規的發展:“不平衡發展法則已經使資本主義的技術和財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粉碎了世界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落后的俄國資本主義是第一個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破產付出代價的資本主義。不平衡發展法則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是由復合發展法則來加以補充的。俄國資產階級的崩潰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也就是說,使一個落后的國家跳到先進國家前面去了”(《被背叛的革命》219)。
(三)社會主義革命的不間斷性
在1929年寫的《不斷革命》一書中,托洛斯基闡述了不斷革命的三個主要內容: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不間斷性(如前面兩節所述)。
二,社會主義革命也是不間斷的。首先,要統治初期,無產階級就不但要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必然侵犯資產階級所有制。因此它就要與資產階級民主派發生沖突,而且與廣大農民相沖突。其實,工人階級與官僚集團的沖突。第二次補充革命。
三,社會主義革命的國際性。“直接擺在俄國革命面前的雖然是資產階級的目的,可是它不能停留在這些目的上面,…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落后國家內,工人所處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國際范圍內即在無產階級世界革命舞臺上,才能求得解決。”
“在落后國家建立先進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同不相稱的文化水平發生了矛盾。十月革命本身是高度世界生產力和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之間的矛盾的產物,而它自己卻產生了低民族生產力與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之間的矛盾”(《被背叛的革命》219)。
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不間斷性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不間斷性。
社會主義革命的不間斷性表現為兩點,首先,在統治初期,無產階級就不但要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必然侵犯資產階級所有制。因此它就要與資產階級民主派發生沖突,而且與廣大農民相沖突。其次,在蘇維埃政權鞏固之后,工人、農民階級還必須與逐漸成長起來的官僚集團斗爭。
托洛斯基并不主張用刺刀輸出革命,但他是“一國社會主義”理論的堅決反對者。他相信:“社會主義革命是在民族的基礎開始的--但它決不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完成。”資本主義的強勢擴張(即全球化),使世界的政治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在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產生一種垂直性的依賴關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轉變為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矛盾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落后國家內(就此而論,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論斷不但沒有過時,而且得到了深化),工人政府所處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國際范圍內即在無產階級世界革命舞臺上,才能求得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與托洛斯基的“不斷革命論”似乎有點淵源(林彪政治集團的"5·71工程紀要"就說張春橋、江青是托派)。
http://show.cacbo.com/space.php?uid=404&do=blog&id=252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