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統計局:目前社會情緒穩定——談談直面問題到底有多難
也許是因為年歲漸長的原因吧,老僧越來越迷信“老人言”,凡是那些流傳久遠的俗語古話,我大都深信不疑——被歷史肯定的結論,往往具有時空穿透性,萬不可掉以輕心。而那些年長、壽高的長者們的意見,老僧一般也會恭聽不違。當然,“長者”的含義并不單指年齡,更重要的其實是閱歷磨礪出來的品德。所以,對于個別倚老賣老的老厭物,如文懷沙之流,老僧并不在意別人送上一頂“欺老”的帽子。看到統計局去年的統計數據出臺,其中房價只增長1.5%,而平均工資的增長卻高達9.6%以上,這與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形成了對比,所以引來一片質疑聲。
統計局被質疑,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新問題,不過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需要“風物長宜放眼量”,追根溯源抬頭看”的,將眼睛越過統計局,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既然“信心”都可以“比黃金重要”,那么作為宣傳部門,統計局理所當然應該為增添社會的“黃金”貢獻力量。事實上,統計局的工作做得很好,忍辱負重的完成了“恢復信心”的任務,雖然招來罵聲一片,但統計局的權威地位決定了歷史只可能記住他們的數據,而那些質疑的聲音終究會隨風而去。所以,不要懷疑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別辜負了他們的良好用心。他們的委屈又有幾人能夠知道?作為宣傳任務,有條件要完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你們以為統計局容易嗎?數據都要真實可靠,結論卻得貼心可人,你們以為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還是體諒一點,別只是唧唧哇哇的譴責做事的,能做出來也是需要汗水和心血的。再說了,歷史上早就有了類似的例子,統計局不過古為今用罷了。老僧記得的似乎是曹操最先發現“信心”的重要性,典型案例有“望梅止渴”,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是“許攸問糧”,老僧這里摘錄一段給大家回顧一下:
【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漢相,吾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擇主,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今特棄之來見故人。愿賜收錄。」操曰:「子遠肯來,吾事濟矣!愿即教我以破紹之計:」攸曰:「吾曾教袁紹以輕騎乘虛襲許都,首尾相攻。」操大驚曰:「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攸曰:「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休瞞我!糧已盡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與荀彧之書以示之曰:「此書何人所寫?」操驚問曰:「何處得之?」攸以獲使之事相告。操執其手曰:「子遠既念舊交而來,愿即有以教我。」攸曰:「明公以孤軍抗大敵,而不求急勝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眾,不戰自破。明公還肯聽否?」操喜曰:「愿聞良策。」攸曰:「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今撥淳于瓊守把,瓊嗜酒無備。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間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三日將自亂矣。】
呵呵,此段文字中曹操的對軍糧的統計數據從“可支一年”、到“有半年耳”、到“實可支三月耳”、最后還玩“附耳低語”的把戲說,只有“此月之糧”,但仍然是一個“信心”數據,實際情況卻是“糧已盡矣”。如果網友有耐心細看上面這段文字,肯定會嘆服曹操的表演之精湛,要是放在現代美國的話,一定可以和里根一樣,先做演員,后當總統。所以,網友們責怪統計局數據有誤,但實際上統計局與曹操比較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統計局的數據比較起來其實還是很誠實的。
不過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句古話:“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奇用兵,并非不可。但如果“以奇治國”,則會令社會大亂。奇者,異也,指奇怪、非正常的事物或者方法。而另外還有一句古話,叫“以智治國,國之賊”,每每想到這句話,我都會起嗔恨心。如果說我對這個社會有一些意見的話,那么最主要的就是兩條,一是打碎了共和國的工業基礎,以市場換來了美元;第二就是用“左燈右轉”的“奇招”突破“陳舊僵化”的體制,將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打碎。失去底線的人都很可怕,你不知道那一張張笑臉背后到底是狼還是狐貍,而如果你將自己緊緊的裹住,在別人眼里你也成了狼或者狐貍。以奇治國,壞就壞在社會將失去人心內稟法則,任何規則都是用來限制別人的繩索,而與自己無關。所以,最近又頒布的8條52項注意,如果不從根本的“憲法誠信”上入手,是不會起什么大作用的。社會誠信是從政治誠信開始的。當年商君立木取信,而今卻是“趙本山”將所有的人都忽悠成了“大忽悠”。這點,能不讓人怨恨嗎?
實際上,有些事情我能理解。當面對危機時,有些人會擔心整個群體因為慌張失措而無法“維穩”。但問題始終在那里,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處理步驟?想起臺灣的圣嚴法師的幾句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最難做到的就是“面對”。問題來了,所有的自欺欺人其實都是無效的,最多能延緩一下矛盾,但矛盾不會憑空消失,它也會隨著時間生長。所以“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面對”?國家是我們大家的國家,和諧是我們大家的和諧,有問題了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承擔問題,只要不涉及到外交軍事等機密,信息公開是讓我們所有人面對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跳船”,我們只有同舟共濟,也許會有開始階段的恐慌,如同512地震一樣,但隨后而來的就是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所以,統計局的數據難道比512地震更可怕嗎?我看未必。既然8.0級地震我們都能挺過來,金融危機我們當然也能共同應對。國家不那一個人的,也不是那一個組織的,是全體國民共有的,有利益大家一起分享,有問題大家一起承擔,這才是治國之“正”。當然,如果有人認為老百姓不過其是治下之民,都是些愚夫愚婦,卑賤之人不足以為國擔責任,那么“望梅止渴”的信心打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尊嚴”是什么?能夠擔當就是尊嚴。
想起另外一句不太古老但很“僵化”的口號“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不忙不閑時半干半稀”(毛主席),這個號召似乎很沒面子,不但主動將缺糧的問題暴露出來了,而且還提出了很“不鼓舞信心”的解決辦法,也不怕別歷史笑話。但這是什么態度呢?這就是把老百姓當自己人的態度,就是同舟共濟的態度。國家有問題,我們一起承擔,我們都是國家的主人翁。憑這一點,就值得讓我永遠記住他。為什么?他讓我們有了承擔責任的尊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