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搬運工人寫的那個貼子,其實就是以前美國新青年2000轉過的陳貼,都是捧華盛頓而暗地時貶毛澤東的。意識是華盛頓推位讓國,確立了美國的民主體制,毛澤東沒有這樣做,耽誤了中國的民主進程。
這種思想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過,筆者曾在火車上和同行的一位北京的旅客激烈地爭論過。他認為毛澤東同志在八大以前是好的,八大以后錯誤很多,舉了很多例子,甚至有一些“內幕”式的傳聞和內部領導講話。當時筆者被他說服了。
后來由于職業大變化等原因,接觸了很多材料,慢慢地發現,認為毛澤東不如華盛頓的思想,居然和黨內的一些看法有關。有些人認為毛澤東同志八大以前都是正確的偉大的,八大以后犯錯誤漸漸地多了,甚至有假設,如果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去世,他將是世界級的偉人,但因為“后期錯誤”,使他不如華盛頓那樣偉大。
總得來講,這個觀點流傳了二十多年了,一直沒有變,我們一些網友還時時把這餿飯炒了又炒,也很能欺騙一些沒有社會閱歷的年輕人(這也說明了某些人群,二十年來沒有什么進步)。那么毛澤東沒有推位讓國是錯誤嗎?
人們評價孫中山的時候,往往會說他輕信袁世凱,輕易地把革命的成果交了出去,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也有一些辛亥老人的回憶錄自我批評他們當時太天真,輕信了袁大頭。凡筆者之所見,人們稱譽孫中山的偉大,最多的是他的革命精神,幾乎很少有人稱贊他做了和華盛頓一樣的壯舉,推位讓國。
當時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真正是做到了天下為公,孫中山不僅讓了總統之位,而且還與黃興一道讓出了軍權。特別是黃興,為了避嫌,親自解散了一手組建的革命軍隊,甚至指揮保存的軍隊鎮壓那些解散后變為流民的退伍軍人。可是他們這樣做的后果呢,使中國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分裂局面中,并直接引發了日寇的侵略貪欲。為了孫中山華盛頓式的“偉大”,中國又打了幾乎三十八年的仗才實現真正的實質的統一。
那么,毛澤東同志建立了新中國后,是不是可以當時就退位呢?或者說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后,就順利地交權退休呢?
這兩種假設都不可能,歷史人物要歷史分析。建國之初肯定不能退,否則中國還有陷入分裂的可能。記得有元帥回憶說,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后,警告過各大軍區的首長,不許擁兵自重搞山頭,否則就砍他的腦袋,說得非常嚴肅。顯然這個時期,只有主席能夠統帥全局,完成國家治理結構的單一化。52年前后逐步撤銷各大行政區,就是完善中央地方治理體制的舉措,這些措施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候能退嗎?從國家在三十八年分裂半分裂基礎上重新統一這個實際出發,鞏固統一的需要也使主席無法早退。
那么,八大后,主席是不是可以象有些領導人講的那樣,“英明”地推位讓國呢?歷史的史實是:毛澤東同志力排眾議,堅決從一線退了下來,八大后不再擔任國家主席,并成立了中央書記處,把中央日常工作全交了出去,放手讓一線領導們干。
實踐又說明了什么呢,從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相當于記傳體史書,也權威和客觀些)中可以看出,一線領導并沒有完整的長遠的治國思路,要么是冒進,要么是保守,要么是躍進,要么是急退。犯了錯誤后還不肯承認,甚至對提出批評意見的同志如彭德懷同志,則通過種種方式勸主席下決心打倒彭德懷同志。
在工作順利時,他們可以大事不匯報。而一旦工作出了差錯,面對黨內的批評意見壓不住時,他們卻又需要毛主席來收拾殘局,甚至讓毛主席在七千人大會上替他們帶頭做自我批評(尤其在七千人大會上表現得很明顯,網友們可以從網上看這段歷史,是誰在壓制民主,是誰讓那些基層干部們暢所欲言的)。
迎合的原因正說明他們在黨內缺乏足夠的威信和支持,迎合的結果更使他們的威信樹不起來!他們缺乏支持的再一個原因是在用干部上缺乏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五湖四海,有一定的小圈子意識,所以才會激發出高饒事件。
當時我國的形勢是:我們黨歷史上形成的白區的黨和根據地的黨、根據地形成的各大山頭,只有毛澤東同志能夠運用他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形成的巨大威望,統領這個黨,只有毛澤東同志才能運用他的權威,削平各個山頭,保證黨的統一、確保國家的統一。所以說,不是毛澤東同志不退,而是當時的歷史條件的復雜性,需要毛澤東同志做最后的仲裁者,他想退,但退不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