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產意識是中華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一)
以前多次提到小生產思想意識是我國進入大工業時代以后的消極因素,是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絆腳石。是造成我國幾次失誤的百病之源。在這兩篇中對這一話題系統而詳盡地議論一下。
中國是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具有連綿不斷的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已經為世界所公認。中華文化中也有不適應現代大工業社會的消極成分。以小生產意識為基礎的封建意識不但使我國屢次遭受國際屈辱,多次錯過經濟起飛的有利時機,也是走向現代化的絆腳石,更是整頓吏治的難點所在,是搞好吏治必須面對的一環。
我國在明朝以前和清朝初期是強大的,而且有極強的民族文化融合能力。只是到了清朝晚期才衰敗下去。為什么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在近現代歷史中多次錯過起飛的歷史機遇,總是強大不起來呢?人們總是單純歸罪于掌權人的封建專制,不講民主,實際上并不是那么簡單,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淵源。
文化的定義、分類可以有多種多樣,但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用紙張等介質記載下的東西,另一類只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那就是思想意識。思想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不論是平民百姓、富豪顯貴以及皇帝、總統,其行為無不受到傳統文化思想意識的左右和影響。有的人認為不好的文化應當刪除。用紙張記錄的文化你可把他刪除(燒掉),僅存于人的頭腦中的文化思想意識你是刪除不掉的。思想意識是從生產活動感受,相互耳濡目染,祖祖輩輩不斷延續下來的。毛澤東想用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來刪除人們頭腦中的官僚意識等不健康思想,結果沒有成功。對中華文化思想意識必須追根溯源,找出關鍵所在。
一、農耕經濟基礎上的思想意識特點
中國是封建社會延續幾千年的國家。在以個體農業經濟為主的小生產經濟基礎上形成了高度完備的封建主義上層建筑,多次出現了高度統一的封建大帝國。
一家一戶的小農業生產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大地主們往往把土地租給佃農。小手工業也多半是分散的個體經濟。較大的手工業作坊多半為統治階級的享受而生產。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因此幾千年來在我國形成了一家一戶自我封閉的生產習慣,自產自用,自給自足的意識極強。以土地為樞紐,以家庭為單位形成一整套宗法等級制度和意識形態。家有家長, 國有國 君,地方有民之父母官。農民的希望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階級壓迫和剝削以及自然力使他們的理想不斷破滅。土地不斷集中,大批農民破產。他們總是向往有一個好皇帝,或者有一個為民做主的好官。均貧富對農民是最有吸引力的口號。農民總是希望均得一塊土地,互不相擾,過著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自給自足的寧靜生活。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和自然力量一次一次地把他們拋向絕境。他們反對階級剝削和壓迫,又羨慕那些小康人家。一方面向往對地主們來一次均貧富的變革,又力圖也爬上中產地位,發個小財。他們對趙公財神拜得最勤,“恭喜發財”是人們最常用的祝福。他們不但不希望同那些比他們更貧困的人們均貧富,而且有機會也想撈一把。在經濟上習慣于一家一戶的封閉模式,小農經濟決定了小生產意識的性格特點,那就是:政治意識隨地位變遷,平民百姓依賴青天,凡事忍讓委曲求全。走投無路就燒殺造反,對上依靠,對下包辦,進入官場就想事事專權;經濟上樂道自我封閉的桃花園;分配上對上要求均分平攤,對下希望擴大自已的房產和田園;心理素質極端脆弱,窮困時失望悲觀,剛置了幾畝地就不認識東北西南,擺闊揮霍忘記從前;思想方法上是單純顧眼前;做事性格易走極端,慢慢悠悠不知爭先,感到危機就要冒進超前。(現在社會上許多負面的東西都可以對號入座)。這是在小生產自然經濟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意識形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封建時代我國在各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因為那時的經濟基礎與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是相互適應的。我國的建筑、醫藥、各種制作工藝都極為高超,出現過不少的神醫、能工巧匠,但在只顧眼前不管長遠的思想方法指引下,都以實用為目的,很少在理論上進行總結提高,不少是以祖傳秘方的方式留給后人,而且是傳兒不傳女,很多東西都失傳了。師傅收徒弟,口傳身教是傳藝的主要方式,這種只顧眼前不管長遠的思想方法對當前危害極大。
封建統治者為維護其階級統治逐步把自發產生的小生產意識條理化。以忠(君)孝(父)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以及由此產生的宗法觀念,等級觀念,人身依附等都是為保護小生產經濟基礎服務的。自給自足,自產自用,自我封閉,重農輕商,閉關鎖國都是用來壓迫商品經濟,以便扼殺任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均貧富思想盡管可以用來號召打擊封建剝削,但它是為保護小生產經濟基礎服務的。農民起義總是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而不會成為資本主義的產婆。
任何一種經濟制度的變革,總是在新經濟制度萌芽時期孕育出一批思想家文藝家為之鳴鑼開道。先秦諸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大發展吹起了號角,歐洲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產物,它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能設想在文化領域里死氣沉沉,卻能在經濟領域里突飛猛進。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在禁錮新思想維護封建經濟基礎方面的能量比歐洲要大得多。他們對知識分子采取高壓政策,文化禁錮,科舉收買等等,把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中出現的任何一點朦朧意識都加以扼殺。中國在宋朝時期,經濟已經相當發達,活字印刷、火藥等一批科研成果相繼問世,人們生活的富裕程度使外界感到驚奇,有學者認為當時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由于封建思想意識的禁錮,不但沒能孕育出為新的生產關系鳴鑼開路的思想家,就連王安石的變法主張都被扼殺。滿清王朝是封建思想意識的集大成者,前已說過滿清在經濟方面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強力絞殺了明朝后期在南方出現的工商貿易、國際交流的繁榮局面,以各種罪名殺害了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政治方面高度專制,民族壓迫,文化方面強力改造儒家思想,把忠君意識提到最高位置,儒家里 關于忠 君與專制的思想內容被嚴重的擴大化,把儒家思想中的優秀部分,如民貴君輕等儒家學說閹割殆盡。由此可知中國既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又是封建主義的大本營。在維護小生產經濟基礎的一整套封建主義上層建筑的統治力量及小生產意識的習慣力量在全世界來說都是無與倫比的。下面的《民族反思歌》是對小生產意識的概括。
民族反思歌
小農意識 兩千多年 封建基礎 六大方面 一朝一夕 實難改觀
政治意識 隨位變遷 平民百姓 依賴青天 凡事忍讓 委曲求全
走投無路 燒殺造反 不斷重復 兩個極端 一進官場 眼珠上翻
對上要求 民主極端 獨立王國 對下包辦 專橫霸氣 一手遮天
經濟意識 幻想桃園 自給自足 封閉求全 因循保守 坐井觀天
分配意識 均分平攤 你比我高 太不公平 我比他多 理所當然
思想方法 只顧眼前 輕視理論 實用為先 立竿見影 否則免談
心理素質 脆弱極端 窮困潦倒 失望悲觀 稍微富裕 不識北南
擺闊顯富 面子為先 換妻易友 包奶賭錢 揮霍浪費 忘記從前
做事性格 易走極端 慢慢悠悠 不知爭先 感到危機 冒進超前
社會轉型 怨氣沖天 市場規律 壓你改觀 新陳代謝 歷史必然
民族反思 不可護短 認識自我 進步起點 甩掉包袱 大步向前
二、我國一再錯過經濟起飛機遇的根源
人類不論以何種手段結束封建社會的統治以后,要想繼續向前發展時,不但要打碎封建統治的國家機器,還要利用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產社會化。生產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小生產經濟及其思想意識逐步解體的過程。在生產社會化的進程中,小生產意識必然要進行頑強的反抗。粉碎這種反抗的銳利武器是價值規律。以自我封閉、只顧眼前等為特點的小生產意識和以生產社會化為特點的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我國的多次失誤,幾次錯過經濟起飛的歷史機會都與這個沖突有關。
自鴉片戰爭以來,有多少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從多方面尋找強國富民之策。太平天國雖有一些新思想的萌芽,但還是沒有逃過歷代農民起義的命運。其所以失敗,內因是主要的,爭搶權位等小農意識埋葬了大好時機。清朝晚期有不少人尋求富國強兵之道,也有行動,但是不求治本,不是從土壤上制度上培育人才,發展科技教育,而是想走捷徑,走只顧眼前的實用主義道路。號稱強大的北洋水師卻敗給日本,那些妄自尊大的當權者只顧個人享樂,致使那些沒有后勤保障的水師將士們只能用向敵人撞船的辦法進行最后一拼。晚清的統治者們為一己私利,殘酷地鎮壓了戊戌變法的愛國志士,也最后埋葬了他們自己。在慈禧面前,遠的有英國先例,近的有日本樣板,她如果有一點眼光,認清國際形勢,愛新覺羅氏現在還可能是中國元首的象征。正是由于統治者的只顧眼前私利,不管全局和長遠的民族利益,第一次落在日本人的后面。錯過了一次起飛的大好時機。這是封建統治者為己私利缺乏全局和長遠眼光的短視行為造成的。
解放后我國迅速恢復了經濟,也制訂了正確的發展路線。剛有好轉就飄飄然了,進行了急躁冒進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運動,報紙上聲稱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受到了全國大饑荒的挫折。當時日本和我們差不多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由于我們這一折騰,又被日本人落了一大截,這是小生產意識的急躁冒進情緒造成的。
六十年代初,我國又恢復了生機,也制定了發展現代化的藍圖。在技術經濟方面,全世界正在醞釀大創造、大發展、大騰飛的時候,我國卻認為全世界正在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全世界都黑了,只有東方的中國和西方明燈在為反修而戰斗。文化大革命一折騰就是十年。不但日本人把我們遠遠地甩在后面,亞洲四小龍也跑到我們的前面。
三、小生產意識在改革開放前的若干表現
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對小生產意識不是沒有認識。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分析了發生左傾教條主義的社會根源是小資產階級和他們的意識形態。這種思想以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形式出現,給革命帶來極大損失。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下大力氣用馬列主義教育全黨,寫下了《矛盾論》,《實踐論》等一系列千古不朽的光輝文獻,使黨在小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的汪洋大海中保持清醒頭腦,因而領導革命走向勝利。解放后,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小生產意識急劇膨脹。甚至連毛澤東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被這種思想意識所湮沒。小生產意識在解放后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其主要表現是政治上的家長制,經濟上的自我封閉,分配中對上要求平均,對下要求特殊,人材的單位私有制,思想方法上的實用主義。
(一) 政治方面的表現
我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壯烈的農民革命戰爭。在勝利之前,他們生氣勃勃,所向無敵;勝利后逐漸脫離群眾,慢慢地走向反面。這是小生產意識導致的規律。這種規律給李自成、洪秀全等英雄人物造成慘痛的失敗。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力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歷史上的農民戰爭有本質的區別。無產階級領袖比農民領袖要高明千百萬倍。古代農民造反的目的是改朝換代,打江山,坐江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是為了徹底改變社會,把農業國變成現代化的工業國,而且還要向理想社會前進。革命的勝利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解放前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警惕糖彈的警告,勝利后把延安精神帶進城市,謙虛謹慎,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了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各條戰線上的偉大勝利。在革命隊伍中伴隨著勝利逐步滋長了驕傲情緒和家長制作風,干群關系逐步緊張。中央曾多次發起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的斗爭。
由于解放初期西方對我國的封鎖,造成我國的閉關狀態。在小生產意識的作用下,不但形成了閉關鎖國,而且進一步閉關鎖省,閉關鎖廠,暗中滋長著一種割據思想。在政治上表現為對上只要民主,對下只要集中,集一言堂和分散主義于一身。因此家長制與無政府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
政治意識是隨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在舊社會平民百姓幻想并依賴青天,凡事忍讓委曲求全,走投無路就燒殺造反,進了官場就想事事專權,對上鬧獨立,對下想一手遮天。
自古以來老百姓就在“順民”和“暴民”這兩個極端中行事,沒有“理性維權”的概念,當然那時也沒有理性維權的環境,只能幻想 明 君和青天。這兩種極端行為是小生產意識在平民百姓中的一個政治特點。歷史上發生了多次農民造反起義的大事件。據歷史記載,農民軍燒、殺極多,他們殺的貪官污吏、為富不仁是少數,大量的窮苦百姓死在亂軍之下。在大規模群眾造反的戰亂中,往往要混入一些不事生產的投機鉆營的流氓無產者。他們不分青紅皂白,燒殺成性。解放后的新中國,人們對于“理性維權”又有多少認識?文革中的群眾運動仍然繼承了歷史上這種小生產意識,雖然中央文件規定了“要文斗,不要武斗”,但是那些投機鉆營不愛勞動的混子,年輕的毛頭愣子,以極左的面貌出現,成為打、砸、搶、燒、殺的先鋒。
平民一旦進入官場,思想立即發生變化。千百年來形成的“君,臣,父,子”關系的教育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官長、父輩、師長要下面絕對服從并事事包辦做主,下對上完全依靠。解放后的計劃經濟使這種上包下靠的觀念更為深化。個人靠工廠,工廠靠國家。解放初期,城市有一個歌謠:”小子小子你快長,長大進工廠,七天一休假,半月一開餉。病了有依靠,困難工會幫,吃香喝辣把福享。”工廠的產、供、銷完全由國家包辦,工廠只管按上面下達的計劃完成生產任務。
千百年來百姓的小民順民意識,當官就是老爺的意識極其穩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很難改變。百姓自稱“小民”、“小人”、“小的”、“在下”、“小可”;對官員甚至是讀書人都稱為“大老爺”、“大人”、“在上”。魯迅作品《故鄉》中的潤土總以“老爺”稱呼他。當回憶到童年一起玩耍時的情景,彼此沒有任何上下的隔閡,而潤土反而認為那時人小不懂事,現在稱呼老爺才是正常的。魯迅感嘆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了。
解放后雖然大家一律以同志相稱,但官民、上下的等級意識卻自動溶入領導與被領導者的框架中。權就是管人的。有權者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氣勢,以教導的口氣對待下屬和普通百姓,百姓對干部仍存有敬畏心理。
(二)經濟方面的表現
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不是加速生產社會化的進程,而是不自覺地用小生產意識管理經濟,力圖把企業辦成家長制的自我封閉系統。中央曾多次反對大而全小而全,結果是越反越烈。
經濟上的自我封閉思想是經濟上宏觀失控的原因之一。一些企業,特別是人財物占絕對優勢的龐大的重工業企業集團力圖向全能式企業方向發展,總想“萬事不求人”。不管多貴重的設備,既使一年只用一次也要買一臺。企業或地區都力圖自成體系。為此挖空心思地組織能人日夜論證,去挖取國家有限的一點投資。這是基本戰線投資總也壓不下來,教育和科技經費總也提不上去的根本原因。據介紹基本戰線投資有百分之四十轉化為消費,形成購買力。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也就是說每投入一百萬元于基建以前,應先用四十萬元去發展消費品生產,否則,必然導致大發展大收縮的循環之中。經濟好轉就盲目大上,市場供應緊張又趕快收縮大下,造成極大浪費。一九五八年盲目發展與以后的幾次循環都與自我封閉意識力圖發展全能式企業的思想有關。因此小生產意識是幾次宏觀失控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人們津津樂道自給自足自產自用,封閉的桃花園生活。解放后把這種思想完全繼承下來。各單位都要辦成自己配套齊全的封閉體系。在工廠除國家計劃內的原材料、配套大件以外,其余的盡量由自己制造,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萬不得已時才找人協作一下。當原材料緊張時,就要自建原材料車間。當國家分配的大學生不能滿足需要時,就自辦大學,不少工廠按上級要求,都自辦了農場。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醫院、托兒所、幼兒園、子弟小學、小商店等等一切設施,儼然像是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城堡,各單位都是一個小社會。在我國不是社會辦企業和一切事業,而是把企事業單位都辦成一個個的小社會,嚴重阻撓生產社會化的進程,大量浪費人力和物力。
地方的封閉思想更為嚴重,改革開放前,在報刊上年年講全國一盤棋,但各地,尤其是沿海省市總想建成本地完全配套的自我封閉系統。
(三) 分配上的表現 平均主義是小生產意識的核心部分。在平均主義思想支配下,使本來就很復雜執行就很困難的分配問題及其相應政策偏離社會主義軌道。不能起到促進生產發展的作用。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什么是按勞分配? 勞是指勞動強度,流汗多少,時間長短還是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不同時間生產的等量產品在市場上只能賣一樣的價錢。如果把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作為尺度,那只能是鼓厲落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提高生產力以改善人們生活的需要。社會的每一種分工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談不上誰養活誰的問題。腦力勞動同體力勞動一樣都是創造世界的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存在有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區別。由于平均主義思想的影響,忽視了必要的分工與區別,并認為舊社會的工程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工資偏高,笨重體力勞動者工資偏低。解放后糾正了“賺錢不費力,費力不賺錢”的現象。而發給一些老知識分子以較高的工資只是一種贖買(參見薛暮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進而實行一種腦體倒卦的工資政策,使賺錢與費的力氣相適應。這完全體現了小生產意識的平均主義要求。
平均主義意識具有雙重性質,他們對收入高的要求平均,對收入低的則強調自己特殊,說自己貢獻大,工齡長,應該多拿,甚至于覺得自己高得還不夠呢。
衡量勞動的尺度是勞動的數量與質量。這一點在實際貫徹中很難掌握。社會分工越細,自動化程度越高,各分工環節所創造的價值就更加難以衡量。由于勞動尺度難以解決,必然給分配帶來困難,因此權力和其它因素在分配中就會起特殊作用,產生了各種不正之風以及人身依附等眾所周知的弊端。沒有衡量尺度,就給按權力大小拉開檔次留有漏洞。
按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進行分配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有可能。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必須注意技術進步,用各種措施留住和吸引那些能為其創造價值的能工巧匠,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市場競爭壓力是促進分配趨向合理實行真正按勞分配的重要因素,也是解決分配中不正之風的前提。
在考核勞動特別是那些難以計量的勞動的方法上應采取多項目多頻次多人員的考核辦法。就像體操項目用多個評判員按評判規則多項目打分那樣。幾年甚至十幾年評一次工資,下達一個百分比指標,這種簡單辦法弊病極多。既使領導個個都是大公無私的人也難以搞好。
平均主義不但表現在分配方面,而且也表現在文化教育方面。在平均主義思想影響下,認為知識是資產階級的最后資本,文化教育是資產階級的最后領地。因而對知識分子實行了帶有改造資產階級性質的團結教育改造政策,1962年以后實行按機械政治條件招收和保送大學生,把參加勞動看成改造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唯一武器,進而又把重體力勞動作為洗刷靈魂的唯一手段,使大批有才華的人們在流大汗中度過了寶貴的年華。以為這樣就可以消滅差別。除了使人們感到“大家都一樣”這種平均主義的心理滿足以外,最后得到的是生產停滯,共同貧困。
(四) 人員的單位私有制問題
在逐步形成自我封閉系統的過程中,除設備等物質手段積壓浪費以外,人員單位私有所造成的浪費比物質的浪費更大。一些大企業人才積壓現象極其嚴重。改革開放之初,對人才流動的討論幾起幾落,有些人一聽到人才流動就神經緊張,因為人員歸單位所有是保持自我封閉系統的一個重要條件。有的擔心人員流動的閘門一旦打開,就會亂套。當時有人指出這種顧慮是多余的。人員流動只是把“放出閘門”改為“流入閘門”,也就是把卡住不放的權力換成擇優進入的權力。同時還要遵守一系列政策與法令,沒有人員流動就不會形成勞動力市場,沒有勞動力市場的市場經濟是不完整的。在現有情況下一些人很容易地流向較好的部門和崗位,這些人的為所欲為是以大多數人不能流動為前提的。人員流動一旦放開,則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風就會逐步瓦解。
(五)思想方法上的實用主義的表現
小生產意識在思想方法上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實用主義。在企業中表現為重生產輕科研,重產品成果輕基礎工作,重實踐輕理論總結。多年來一些企業領導人總是企圖不干基礎技術工作就生產高級產品,總是要求技術人員立竿見影地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質量,發展品種總要搞一些應用研究吧,領導人卻說:“想搞研究的到科學院去,工廠是搞生產的!”這種實用主義形成與多年反教條主義有關。在中國革命史上吃了教條主義的虧,在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反對教條主義的過程中,實用主義乘機興起,“有用的就得馬上見效,否則就是無用”。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往往把理論當作教條主義而加以排斥。這種思想方法與文化上的平均主義貶低知識分子作用是相吻合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是經常被引用的名言。知識分子在總結工人運動創建馬列主義再向工人傳播中有一種橋梁作用。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作用似乎已經消失。在一些文藝作品中,知識分子不是反革命也是保守分子,必須擊一猛掌才能前進一步。被毛澤東同志肯定的電影《創業》的確是反應了石油工人所建立的偉大功績,然而知識分子卻被描寫成保守分子,看不到以李四光同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尋找大慶油田中的理論指導作用。實用主義在教育方面是片面地強調直觀教學,否定邏輯推理。入門向導是需要的,但入門以后就要抓住實質。一切科學的抽象更正確地反映著自然。用圖紙與工件就是相似形這個比喻很好,但不能否定給相似形所下的定義。有的電影甚至把講解牛頓三定律的教學諷刺為不受工農兵歡迎的教條。這種否定理論的實用主義是我國落后的原因之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