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看cctv3的歌壇30的節目時,主持人說了這樣一段話(大意):“80年代的時候。國內非常流行港臺歌曲,甚至粵語口音,都是年輕人模仿和學習的,明星們在舞臺上模仿港臺腔普通話,把說港臺腔的普通話當成時髦,如今港臺演員開始學習普通話。比著看誰說的普通話正宗”。這說明,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增強導致的民族文化自信正在增強,口音只是風向標之一。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上的自信心的建立取決于國家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提高,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幾乎能影響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民族文化自信是“軟實力”強弱的表現形式之一,對一個國家而言是最為核心的價值,他能從根本上影響國家、民眾的民族精神上的自信心的建立。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的整體經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已經基本上治愈了中華民族200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們這個民族心理摧殘的后遺癥,中華民族現在已經恢復了體力,而且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實力方面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我們正在一步一步的在世界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舞臺上展現我們這個民族找回來的或者說恢復的“中央帝國”力量。
可以這么說吧,我國改革開放30年,隨著咱們的經濟實力一天天的增長。尤其是最近幾年,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考驗下,中國經濟一支獨秀,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天天增強,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的聲音開始舉足輕重,我們國家的“軟實力”也正在一天天增強,年輕人的民族自信心也空前提高,在這里我仍然借文化方面的情況再舉個例子:
改革開放后,國內民眾開始喜歡港臺劇,哈日、哈韓潮流涌現,特別是年輕人。但現在這些詞已經成了歷史。過去,年輕人對日韓文化地崇拜。其實這些現象反映的是,一種別的國家在經濟上的強勢,從而導致了人們對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失衡,這種心態,用一句通俗地話說。就叫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而現在則反了過來,中國經濟強勢崛起,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實力和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哈日、哈韓潮消退,相反,韓、日等國的不自信在增加,特別是韓國,更是在想方設法地在文化資源上挖中華文化地墻角。他們甚至連漢字都死乞白賴地說是他們發明的,說孔子是韓國人,端午節是韓國的文化遺產……。這是典型的不自信的表現。
這一切反映了一個問題。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深厚地民族文化資源做依托。其經濟發展將會后繼乏力,韓國就是例證。而中國恰恰有深厚地民族文化資源做依托,中國的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則是順理成章的必然的結果,難道不是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