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點愛給我們的同胞姐妹吧
——苦不堪言、賣血為生何時止
陜西 李娜
2010年1月20日
2009年11月5日的《西安晚報》第21版,來源于《中國青年報》的一篇題為《血船》的文章??戳撕苁浅泽@!文章描述的是“湖北省十堰市鄖縣存在大量靠賣血漿“賺錢”的農民,他們每次被采走600CC的血漿,只能拿到160元的“營養費”和僅僅8元的路費,而除過種地,這幾乎是他們唯一的賺錢辦法”。
根據該文介紹,湖北鄖縣單采血漿站的固定供血漿者有6387名,他們大都是山區的農民,在這6387人中,約有200人是每次坐“血船”來“獻血”的。就是說這些坐船的人可以拿到那8元錢的路費,其他人可以坐免費班車,那就是意味著坐車的人就拿不到那8元的路費了。但班車也不是誰都能坐的,離家近的還要自己騎車去。“不少人是帶著年幼的孩子進城的,孩子們或拿著棒棒糖,或吃著一元一袋的鍋巴。血漿站大樓下依次開著11家小店,其中9家是賣副食和百貨。‘生意還不錯,來抽血的人挺多’在離大樓遠一點的一家店里,老板是這樣說的”。
看完這篇文章,想想在這樣一個被視為經濟繁榮的、進行了30多年改革開放搞活的新型社會,還有一群以這種方式賺取微薄收入的群體,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是他們甘于 “奉獻”嗎?不是!被迫無奈啊!賣血的人群中,其中有一對夫妻,由于家里房子破舊,想蓋新房,孩子又要上大學,所以倆人一起賣血。有一次妻子娘家的弟弟怕大風吹塌姐姐的房子,第二天專程去查看,發現沒有人在家,就在姐姐的大門上用黑炭寫下“三姐,你不要抽血了”。當天晚上姐姐給弟弟打電話時開口第一句話卻是“不讓抽血了,你供我們娃子讀書啊”?就是這樣一句話,他們是多么的迫不得已!連親人的關懷都無法接受。
就是這對夫妻,“2008年,抽血、種地一共攢下了2000多塊錢,她為自己和丈夫各買了一副850元的棺材,剩下的錢,她讓兒子拿去給孫子治病?!彼麄儷I出去的血漿一袋營養費僅僅給160元,而“一袋血漿大約可制成一支半的人血白蛋白,據說每支人血白蛋白的價格在600元左右。如此算來,一袋血漿最終創造出的金錢價值大約850元左右。當然,或許只是個巧合”。同樣都是850元,是何等的不一樣:一個是一次,一個是要攢半年,而且一個850元是獻血者為他人提供的“金錢價值”;一個850元是獻血者自己為自己準備進墳墓的棺材。那是什么樣的差異,何等的令人感慨!能否讓“價值”和“營養費”均衡一下呢?這對夫妻就是這6387人群中的一個。
更讓人想不到的、也更令人心酸的是賣血的人群里,女人占多數。那些賣血的婦女們明明知道這樣長時間的賣血對身體不好,為了保住家里頂梁柱(男人)的身體,而寧愿犧牲掉自己的身體。她們有著“自己是女的,身體搞壞就算了”的想法,讓同樣是女同胞的我感到很哀憐。忍痛負重的姐妹啊,到此我為你們留下了熱淚。
獻血本來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可他們為了得到那一點點可憐的“營養費”,變得不光榮,在別人議論中都說的是“搞那個的”,不敢說是“獻血”。為什么不敢呢?就是因為他們把這當成了一種經濟來源,當成了一種工作。他們為什么要以“賣血”度日?追根刨底還是太貧困導致的吧!這不值得那些“當家人”去思考嗎?難道他們不知道打工、做生意賺錢嗎?也許是因為地方的偏僻,地理環境的不允許,但凡有點辦法,誰也不會以賣血為生,誰會想拿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來換取那么一點點可憐的“營養費”呢?
在那里,一次“獻血漿”的160元“營養費”也許是有些人一件衣服的錢、一瓶化妝水的錢、一頓飯的錢、一件玩具的錢等等,和那些大款大腕們任何范圍的消費相比,不知用什么描述更為貼切。在這些賣血的人群里,有的是為了家里的生活、有的是為了供孩子讀書、有的是為了給孩子看病,總之都是一些貧困的家庭。
現在,我們的人民政府整天說扶貧、搞救濟,能不能幫幫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全社會來關注,尤其是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在財力上予以適當的傾斜和補貼,南水可以北調,人民幣為什么不可以“調”呢?
賣血的人們讓人想的很多,他們現在還有“血”可“賣”,等到他們老的不能賣的時候,該怎么辦呢?我想還有比他們更可憐、更貧困的人吧!我們的“人民政府”看到自己的“人民”過著如此貧困的生活,有何感觸呢?能不能把我們的愛心分給他們一點吧!少買一件衣服、少用一瓶化妝水、少吃一頓高價飯、少買一件玩具、可以坐低一個檔次的車等等,那我們全國省下來的錢也許能讓他們少賣幾次血。這些也算是愛的表現??!
他們都是我們的同胞兄弟姐妹,都是炎黃子孫,就是一個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十個指頭有長短”,人的能力有大小,條件有優有劣總有日子過的好和不好之分,那就讓過的好的幫助一下過的不好的,分一些愛給他們——我們的同胞兄弟姐妹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