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缺失的只是一紙“限富令”(上)
過去有句話叫“一日如隔三秋”,在剛過去的2009年,應該說這種感覺尤為強烈。許多事情,總會在不經意間把我們的腦袋震蕩一下。非常有幸,在這個充滿喧嘩的年代里,能提供一個個契機讓我們思考。或許世上的萬事萬物真的要“一分為二”,也就是說我的有些觀點是顯得有些“另類”,可這并不妨礙我們相互交流、借鑒、啟迪,以期望能改變我們要面對的共同命運。這篇只是匯總了我日常的某些真實的看法,非常抱歉,相互間關聯度似乎不大。為了文體不過于支離破碎,我想分以下三部分展開﹕一、我感覺今天中國其實真的“蠻尷尬的”﹔二、歷史在重復著同一個笑話﹔三、我們目前缺失的只是一紙“限富令”。
一、我感覺今天中國其實真的“蠻尷尬的”﹔
作為伴隨著中國的改革事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應該說七十年代的記憶,都變得非常模糊了。更早的一些事情也只是一些傳說。可不知道為什么,現實中的一切好像離我很遠。在冀南的鄉下,十年閉門不出,我總會時不時有一種被這個世界拋棄的感覺。
近來都懶得摸鍵盤,在網上也很少留言(在此對網友表示深深的歉意)。因為在潛意識中,我感覺到自己的意識是受媒體控制的,無論如何順理成章的看法,最終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最終都會“被證明”錯的總是我!以至于我在今天,白癡到要把自己的卑賤、愚昧、無知都歸咎成“全中國的”。看來我不應只感到“尷尬”﹐甚至都感到自己有些“恬不知恥”了﹐當然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毋庸多言,其實社會層面的決策,時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個人命運。比如所謂的財政、貨幣政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想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本小節的楔入點。你說尷尬不﹖改革開放都進行了三十年了,我們現在才明白,原來我們的“經濟結構”是有問題的﹗好像高樓要封頂了,結果發現框架出了問題。看來那些“樓歪歪”未免有些相形見絀,給人一種“小巫見大巫”的感覺。
我們的民眾太善良了!有人或許會認為“亡羊補牢,善莫大焉”。有人或許會期盼,作為解決中國現有社會問題一副良藥,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能夠徹底的解決掉今天面臨的所有社會問題。比如縮小城鄉、區域、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比如消弭通貨膨脹預期,泡沫掉的樓市、股市實現平穩過渡﹔比如提振內需,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此等等。應該說我們的主觀愿望是美好的,可如果認為真能收到實效的話,至少我沒有這樣的天真。因為過去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包括經濟結構方面的弊病,顯然是存在太多的人為因素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解放生產力”的名義下進行的,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生產力在今天的限制真得少了嗎?在下一小節可以展開以下。
好像這兩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我也無意同任何人爭辯﹐爭執只會造就偏見,卻很難達成共識﹗我們不妨轉過身來,回頭認真看一下,究竟都是些什么人主宰了共和國過去幾十年的運程。社會上是有這樣一群“精英的”,他們在這個社會主義的國度里,以“股份”、“市場”、“雙軌制”作為他們的發家秘籍、金字招牌,作為幌子進行的“造富運動”,究竟造福了誰?社科院的有關報告應該是非常官方的。我總感覺,在今天的經濟學界,能混得人模人樣的,都是些為特定階層服務的。靠品行學識的只能算作是“非主流”,是吃不開的。至少可以說是受排擠、不被重視的,因為沒有被利用的價值嘛﹗以上作為我對今天局勢發展極端悲觀、沮喪的依據。
至此,我已經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自己的答案﹕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同我們普通民眾的期許并不是用一個“落差”所能形容的﹐甚至是會背道而馳的﹗雖然有可能是在一個“國進民退”的旗子下進行。說句實話,今天的“國字號”,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已變得陌生。魯班的老師傅是不會收這種學生的,他們是為自己掙下了一座金山,卻并沒有在人們的心中刻下一個記號。當社會主義的“國企”按資本主義的法則運作時,說“可親”是會令人感到作嘔肉麻的。如果非要說得形象點兒的話,我們會很自然的聯想到清朝的“八旗子弟”。
“經濟結構調整”,意味著一種利益的轉移﹔意味著有一大批企業將會被淘汰、破產或兼并﹔意味著有一批“老富豪”要“吐血”,可這與我們關系不大,因為這個體制馬上又會制造出一批新的“超級富豪”,重重的壓在我們的頭上。對我們產生影響的可能只是就業形勢的動蕩,與之同時發生的將會伴隨著惡性通貨膨脹,因為沒有誰會心甘情愿的退出歷史舞臺。換言之,國內的經濟競爭形勢有可能白熱化(好像這種推理反了,其實現實就是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悖論。)。當然,“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必會對政局的走向產生重大的變動。可我們作為共和國的子民,依然要靠著“被補貼”、“被提供”、“被救濟”方能卑賤的生存下去。廣大的人民群眾將會被共和國進一步邊緣化。
我們完全可以大膽的作一下推演臆斷,那些“經濟界的操盤手們”,當然比我們更懂得順應“天道”。所謂“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按照這種邏輯,十三億中國人最終是要圍著那幾個經濟界的“風云人物”轉的。而這正奠定了他們“經濟結構調整”的理論基礎,今后的中國的產業結構,將是以滿足那些“達官顯貴的需求”作為依托的。也許在若干年后的歷史教科書上,最大的、最輝煌的、最有成就的“金字塔”不會記載在埃及,而是歸功于今天的中國﹗
順便我想就大家關心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樓價是不會掉下來的,否則有些統計數據會非常難看,當然這并不是最主要的。確切地說,那是“一種價值”、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誘惑”。在后面顯然設有一個更大的騙局!這樣說或許有人不愛聽,“被犧牲”的名義是不光彩的,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不愛面子的。其實我完全說得更直接、更坦率、當然也更難聽﹕那就是一段“韁繩”,有人把它當作一種操縱他人的手段,有人把它作為“當牛做馬”的借口。鑒于房子在生活中的屬性,把其作為一種征斂手段的設計者,應該說人的品性是有所欠缺的。更令人氣憤的是,新的可以買不起,把舊的先給強行拆掉就太不應該了﹗
通貨膨脹早晚是要來得。有得人期盼的不得了,可這一回真的是你錯了!在這期間,遭受損失的永遠都是“最無辜的人”。不是說我不“仇富”,就期盼他們永生永世高高在上。而是說,最終,他們會身價倍增,否則就沒有發“國難財”這一說了。應該說這還不是最糟的情況,有可能會同時伴生著緊縮、滯銷和滯脹。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今天我們起碼可以吃飽肚子,可以發發牢騷,可以看著孩子日漸長大,父母頭發發白變老。可有的人就是“要折騰”,我僅存的一點愿望都有可能要變成一種“奢望”了,而這,也正是促使我完成本文的一種誘因(待續)。
二、歷史在重復著同一個笑話;
歷史在重復著同一個笑話﹕我們說的、想的和做的永遠都不是一回事。當我們不厭其煩的就“紅色”與“特色”爭執不下、依舊喋喋不休時,這個國家卻在一夜間,正在走向“第三條道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在上一小節中,我用了“尷尬”一詞,或許朋友感到的只是一種義憤。其實,當“尷尬”到“極致”,令人感到“荒唐”時,就變成了笑話!當然,最大的笑話或許就是這篇博文的本身。我的寬帶包年快到期了,上網的初衷是想解開自己的一些困惑,可那些天量的信息并沒有幫助到我什么。以至于最終要敞開自己的心扉,“拋磚引玉”,我期望大家能“拋開自己的個人意圖”,同朋友做一下真誠的交流。我從來不敢想象所謂“登高一呼,響著云集”,為了那樣的神話,充斥著網頁的盡是一些無聊的“偽命題”。用“百年魔怪舞翩躚”一說,都不足以描繪眼下的“壯舉盛況”!
我希望能輕松的進入主題。不妨還是從樓市談起﹕曾經有人說“自己窮得只剩下錢”,無論其是在自我吹噓,或者是為了羞辱、窘迫我們,我都不會太在意。可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富得只剩下房子”,那將會是一種什么感覺﹖未免太恐怖了!本來想講個笑話,可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好笑,我確實笑不出來,當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當作笑料來消遣的,應該說只是一些無良的知識分子和所謂社會精英。因為這些人正是被“不確定”所“確定”、“制造”、“成就”出來的一小撮兒。在下面的論述中,你會發現這絕對不是牽強附會。
不是我危言聳聽,當樓市、股市大量不利的負面信息充斥各種媒體,刺激國人脆弱的神經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質疑﹕肯定是為了轉移某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危機與問題。順著這一思路,我們會很自然的想到﹕這些房子不是買不買得起的問題,而是需不需要;以“城鎮化”為中心的發展規劃是否失計﹔當然,包括社會道路的選擇所引發的一些日益尖銳的問題。
至此,不妨突兀一些。中國人對“兩條路線”應該說都不太陌生,我今天要提醒大家的是,當時間進入新的千年,我們面對的問題已經絕對不像幾十年前那樣簡單。因為“第二條路線”在今天已經產下了它的“私生子”,我們暫時不妨把其稱作“第三條道路”。如今,在網上可以說形形色色的訴求都有,實際上憑心而論,是不會有什么成效的。因為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反對什么。同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不少掛的是毛主席的頭像,可實際上甚至根本沒有誰真有心思去弄懂什么是“毛澤東思想”!有些人以“改革派”自詡,卻沒有發現自己早偏離了改革的初衷,實則正在走向布滿邪惡的路途。
我在前面《關于中國前途、命運、走向深層次的思考》一文中[可參閱http://blog.sina.com.cn/5ufe7y],曾明確表示,我只關心人文,不想、不會也無意介入政治議題,現在依然是這個立場。可這并不妨礙我坦率地表達自己對現實的一些看法,這是我作為公民的權利,在今天我更樂意把它解讀作一種義務和責任。當已發現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要步入一個巨大坎陷而保持沉默的話,作為一個稍有良知的個人都是會有一種“負罪感的”。更確切地說,我可以放棄自己的所有權利,可做什么夢是無法左右的,我只是忠實地記錄下來。
好了,該涉足正題了。當人處于一種什么狀態,便會產生相適應的幻覺,也就是所謂的“世界觀”,誰都不會例外。相對于我而言,我認為“改革”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甚至可以說,真正的改革派,在二十年前早就死絕了﹗“哀莫大于心死”嘛。按老百姓通俗點的說法就是﹕“這個社會就是進進退退,走不動了就倒兩步。看不清這個局勢﹖離開老毛那一套不辦事”!“皇帝的新衣”并非穿在誰身上都合適,或者說不是誰都會穿,我們的領導人說的非常清楚了,把“成就”最終都“歸功于人民”,而沒有歸功于“改革”。我們完全可以先拋開那些吹得天花亂墜的GDP數據,當樓市占到GDP總量的70%過點,加上車市都80%多了的時候,扣除飛漲的速度,7-8%的增長我說不清楚是正的還是負的。
我們完全還可以換一種思維,當我們個人一再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的時候,國家會一再強調“主權”,可同時卻忽視了省、地也要有相應的“地方權力”。如果容許“劃省自治”的話,回過頭來,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明白,離開對“落后地區”的盤剝,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們所吹噓的“高速發展的地區”會是什么樣子,恐怕一天也混不下去。價格的形成機制并沒有理順,在今后甚至會愈發畸形下去。各種資源在中國是廉價的,煤炭是山西、內蒙的,人力是河南、四川的,產品自然是可以“任意回流”的。過去,有諺云“湖廣熟,天下足”,現在隨著城鎮化恐怕是不能自足了。不用怕!有那些農業大省在墊底呢,因為國家的“最低保護價”不過是一種變相的限價,完全可以用08年糧食危機時的國際價格作參照對比一下,價格是差幾倍的。不要用平常的價格作比較,我的意思是說,一旦我們都發展成“那些示范案例”,我們都“發達了”,所有省份糧食都需要“國際調節”的話,那就不是價格翻多少倍的問題了。
如果負點責任的說,應該說“改革”肇始于億萬民眾的期盼,可誰也沒想到改來改去會改成現在這個樣子。去港口看一下吧,看每天出出進進的都是什么,當我們大量的貨物流向歐洲、北美的時候,換回來的是什么?人民心目中企盼的“改革”絕對不是這樣子的。也絕對不是這種“改法”。我們這兒是“欠發達”,可并不會因此對別人進行惡意攻擊,只是擔心我們這兒的“父母官”向他們“看齊”------在我看來,“改革”太順利了,我們完全可以為其畫一下路線圖﹕想發展,先蓋賓館,大力發展娛樂業,唯有此才有可能吸引到投資。然后,就簡單了,會很輕松的走上“第三條道路”。現在該回歸一下主題了,之所以說“我們目前缺失的只是一紙限富令”,當然是有所指的。甚至完全可以說是破解今天改革困局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案。而在這個方案提出之前,我認為有必要就相關背景介紹一下,做一下必要的鋪墊。順便把所謂的“第三條道路”給朋友勾畫清楚。也就是下面接著述及的﹕1、我們何以走上“改革之路”;2、揪出“市場”背后的“黑手”﹔3、十八大最好無果而終。(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