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毛、美國對臺售武的再解讀
宋魯鄭
這一個月東西方頗不平靜。先是由于一名毒犯,中英關系罕有的緊張和對立。再是新年剛過,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個多次公開聲明不謀求遏制中國、一個聲明“世界上除非美中兩國一致,不然能夠解決全球的挑戰是極少的”、一個公開表示:“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將左右整個21世紀的命運。”終于不顧中國的反對,露出了原形:于1月6日晚宣布向中國的臺灣出售先進的愛國者三導彈。至此,日本、韓國、臺灣都要部署此類導彈,其針對和遏制中國的戰略一目了然。
現在這兩場風波都沒有完。但已經給中國太多的教益。英國不僅可以為一名毒犯向中國發難,更令人驚訝的是發難的方式。英國整個運作有一個核心,即突出這是六十年以來第一個被中國處死的歐盟成員國公民。上一次是1951年,一名意大利國民參與了暗殺毛澤東主席的陰謀,被中國當仁不讓的處以極刑。不僅英國,法國的媒體也是從這個角度解讀的:沒有突出這是一名被處死的毒梟,而是突出他的國籍身份:英國人。我們不難從中看出西方骨子里的高高在上的種族意識。這種種族意識無所不在的滲透到國際事務中來。如果西方真的有上下一致認同的普世價值的話,那就是它的白人種族優越意識。這在今天的伊拉克也有充分的表現。11天以前,也就是2009年的最后一天,美國一家法院駁回了對5名黑水衛隊(blackwater guards)2007年槍殺27名伊拉克平民的指控。盡管伊拉克政府要上訴,恐怕也只能做個樣子。27名伊拉克平民算什么?阿克毛的毒品可以殺死兩萬多人呢!你要有中國的實力,何必讓美國法院去審判殺死自己國民的罪犯呢?
美國對臺軍售,讓人看到了東西方政治倫理的不同。中國是一個注重道德和“禮”的民族,這個傳統極為悠久還深厚,以致到現在,中國社會還經常可以看到“以德治國”的倡議。當年清朝開放和洋務第一人李鴻章,就一直認為,只要我們行的“直”,自然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所以當看到一國元首奧巴馬多次公開的呼吁、聲明,面對奧巴馬在國內、國際場合如此信誓旦旦的表白,即便基于過去的慘痛經驗,未必全信,但畢竟這是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畢竟已經二十一世紀了,也難免會有所觸動。然而,事實再次教育了我們,西方的政治倫理和道德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的。不僅對中國,對任何國家都是如此。美國七十年代曾和蘇聯簽訂過中導條約。但當蘇聯解體后,面對弱小的俄羅斯,單方面將之撕毀。以中國而言,奧巴馬的聲明和表白不過是幾個月以前的事,其翻臉的速度和自我否定的速度也實在驚人。
中美之間實力對比仍然懸殊。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總量仍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軍費開支更不在同一檔次。美國現在的軍費開支遠遠超過其后前十位國家的總和。中國要想和美國全面的平起平坐,還需假以時日。中國現在的報復會迫使美國讓步,但不會讓美國徹底放棄。因此,除了報復還要有其它的思維。比如,加速臺灣問題的解決。如果現在兩岸統一,即使中美國力懸殊,也不會存在軍售臺灣的問題。當然,臺灣問題的解決也非一日之功,而且也和中美兩國的國力對比息息相關。但兩岸關系的新突破仍然可以起到反制美國的作用。比如兩岸簽訂和平協定,這個和平協定包括雙方的軍事合作,軍事資源共享。僅這一條,恐怕就會打消美國向臺灣出售先進武器的念頭。西藏問題也一樣,達賴如果去世,這張牌也就打不下去了。我甚至認為,達賴的去世將是美國體面的放棄干涉西藏問題的最佳臺階。
阿克毛事件之前,一位自由派人士被判刑也曾引起西方的反對之聲。但相較于阿克毛來說,簡直是不過作個樣子罷了。一個擁抱西方的自由派人士竟然比不上一個毒梟,也實在令中國的自由派群體寒心和倍感自辱。也由此可見普世價值本身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不過,以我在法國生活的經歷,假設法國也有一個類似的人士,而且也得到國外某些大國的積極支持(頒獎、資金支持、邀請講學、客座教授、訪問學者),而且這些大國和法國的意識形態還不一樣,并且付諸行動造成了聲勢,法國政府會袖手旁觀嗎?即使支持的國外勢力與法國意識形態相近,法國也不會放任不管。2008年接受美國資助的“記者無疆界”在中法關系惡化中扮演了相當突出的角色。事過不久,這個組織的創始人、秘書長梅納爾就被迫辭職了。不過,相對于中國,西方的手法更為高明,比如查稅,比如身體健康原因等等。
美國可能沒有想到的是,它越在臺灣和西藏問題向中國挑釁,它所支持的自由派處境越尷尬。他們既不能去譴責美國,也不能反對中國的正當反應。只能保持沉默,從而主動喪失了自己在此問題的話語權,也就自然喪失了中國社會的支持和信任,他們的作用也自然邊緣化。當然,美國自身的需要毫無疑問是壓倒自由派在中國的處境。這和阿克毛事件異曲同工。
東西方對抗,從西方的角度講是遏制,是牽制。但對中國來說卻是凝聚共識,認清西方的機會。只要中國自己不分裂,對西方保持清醒的認識,中國的發展就不會被打斷。等到雙方實力對比發生質變的時候,西方還遏制的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