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聞博報 來源:《日出西邊/風動中國》
拯救中國!拯救人類!拯救地球!這些話語現在已不僅僅只是賺取眼球效應的噱頭,而是隨著人們的意識日漸覺醒所發出的陣陣驚呼。且不說氣候生態危機、資源環境危機、流感疫情危機、恐怖暴力危機、食品安全危機及金融經濟危機等等全球性災難的陰云密布,西方已有輿論將拯救世界的責任和希望推向中國。當然,這除了無可奈何,也不乏捧殺和壓中國為全球危機“埋單”的險惡用心。但當我們將目光轉回國內,依然會看到中國自身也早已深處危機之中。現在,已經到了結束自欺欺人,勇敢直面危機的時候了。
2009年11月26日,上海貧困女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自殺身亡,此事距今天已過去一周時間了。由于近來從中學生自殺到留洋海歸博士后自殺等等類似事件的頻繁發生,對于貧困的中國教育的又一起不幸,網聞博報小社員原打算選擇無奈的悲哀和沉默。然而,幾天來郁積的憤懣,還是抑制不住地爆發了。面對社會的危機,中國人生存的危機,一個個鮮活生命倏忽間消失的危機,恐怕任何有良知的中國人這時都不會無動于衷了。
人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死,一個社會最大的悲哀莫過于人文精神的喪失和道德風氣的沉淪。一個窮得只剩下GDP而缺失了道德靈魂的民族,豈只是危機和悲哀可以形容的。從金錢的奴隸,到“蝸居”的房奴,再到做奴隸也難以求生的悲劇,這讓我想起了我們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機的時刻!”
其實,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數千年來始終延綿于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滅的精神之中。而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從危機和災難中奮起,又貫穿于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當年,我們曾面對的是亡國滅種的危機。今天,我們正面對的是更為嚴峻的民族文化精神滅失的危機,甚至是人性泯滅的大眾悲劇的危機。
引起這位上海貧困女研究生自殺的直接導火索,是因為她的母親,一位貧困老人被拒絕借宿。我們很難從法理上將這起悲劇的責任全部歸罪于當事校方上海海事大學,但在人文精神角度,這所大學難道就能無愧于心嗎?而事情的可悲恰恰便在于,在今日中國,連最基本的道德和人性都已失去了對社會的約束力。人文精神的圣殿尚且如此,日前成都剛剛發生的唐福珍“暴力抗法”拆遷悲劇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一位老人因與違章轎車司機發生沖突被當街毆打致死的事件,更將人性泯滅的大眾悲劇暴露于當今的繁華鬧市。《長江商報》12月7日報道,11月26日,隨州一名駕駛凌志轎車的司機違章轉彎,與一名六旬老人發生爭執后,竟當街毆打致其死亡。車主卻無端漠視,整個案發過程近10分鐘,事發現場有50余人圍觀。由于該車系凌志名牌轎車,凸顯了經濟貴族與弱勢群體的社會鴻溝。但案發過程的群眾冷漠圍觀卻無人敢加以職責,這便解釋了到底是什么讓司機眾目睽睽之下如此粗橫,凌志車主縱容司機的勇氣又來自哪里。我們不僅要問,這位六旬老人當街被打致死的兇手,難道僅僅只是這位盛氣凌人的凌志轎車司機嗎?這樣的大眾悲劇,與魯迅筆下的“麻木看客”景象又有何異呢?
同樣的道理,從拆遷戶唐福珍到貧困女研究生楊元元之死,以及近年來接連發生的自殺與“被自殺”者之死,不也是死于社會道德的淪喪和大眾看客的麻木嗎?
而作為自殺者,則是死于孤獨無助和對社會道德淪喪的絕望,并以其生命的自我毀滅表達最后的抗議和警示!那么,我們是否真的已經被這一次次血的警示所驚醒呢?
從貧困女研究生自殺事件,我們可以進一步查驗我們這個道德淪喪的社會的病況和病因。應該說,楊元元還是眾多“貧二代”中不斷與命運抗爭的強者。據漢網-武漢晚報2009年12月11日報道,楊元元是湖北宜昌人,6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當時弟弟尚不滿四歲。多年來,母親一人含辛茹苦將姐弟倆拉扯成人。1998年,楊元元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漢大學經濟學系,兩年后其弟也考取了武漢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在弟弟考上大學后不久,母親所在的工廠面臨搬遷,必須自己出錢在新廠所在地購買房屋。但當時楊元元學費尚未湊夠,弟弟也是貸款讀書,家里無力購房。失去了住所,母親只得到武漢大學與楊元元住在一起。武大經管院領導體諒其家庭特殊情況,予以照顧,并讓她緩繳學費。在隨后的日子里,楊元元通過勤工儉學完成了學業,其弟弟也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讀博。
大學畢業后,楊元元在武漢找了幾份工作,雖然不是很穩定,但也慢慢還清了債務,并有了一點積蓄,這時,她萌生了繼續讀書的念頭,并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海商法公費研究生。此時,楊元元的母親也年近花甲,需要照顧,她再次帶著母親踏上求學之路。海事大學臨港校區地處偏僻,租房不易,楊元元也無多余的錢款可供租房,她再次萌生讓母親借宿學校多余宿舍床位的想法。她多次向學校申請,說明情況,請求學校能讓母親暫住,但始終未果。在2個多月的時間里,楊元元與母親共同擠在宿舍的小床上。但學校最終沒有為其母親安排住宿,要求她在校外租房,并“禁止其母親再進宿舍樓”。找房沒有著落,楊元元5天5夜沒有合眼,精神徹底崩潰,于是發生了11月26日的慘劇。
從上述媒體報道可以發現,底層平民出身的楊元元,有兩次向命運的挑戰和抗爭。首先是期望通過考大學以求“知識改變命運”。可“蟻居族”的生活,未能達到她的人生目標。但她并不氣餒,于是又發起了第二次沖擊,期望通過考取名牌大學的公費研究生來實現命運的轉機。這一步目標,她也已經無限接近。然而,就是因為貧困的糾纏所導致的其母借宿遭拒,成了壓垮她的疲憊身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楊元元死了,一個窮人家的女兒的與命運頑強抗爭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了。這個冷漠人間給她的唯一一次溫暖和感動,大概就算當年武漢大學曾給其母借宿的人道善舉了。這也是在楊元元的悲劇里,我們所能夠看到的一絲寬慰。
由此可見,在當今社會,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全國85%家庭買不起房。中國貧富兩極分化不斷加劇的收入分配不公格局,使得社會階層結構固化,階層流動通道阻滯,平民階層的窮人通過自我奮斗邁向成功和富裕的希望被破滅。由此造成的貧富對立和沖突隱患,才是中國社會的最大危機。更為嚴重的是,被稱為“劫貧濟富”的稅收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制度設計,不僅導致了貧富分化的不斷加劇和絕大多數百姓消費能力的連年下降,而且助長滋生了官僚腐敗和權錢崇拜,從根本上敗壞了社會道德風尚。
公平正義,人民當家做主,以人民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基本準則都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根本屬性決定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當前,面對金融危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還是要依靠內需驅動,要靠85%以上的絕大多數普通百姓的消費能力提高來推動,這也是尊重經濟規律的必然。但絕不能僅是從經濟方面的功利考慮,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想到絕大多數的百姓,只是把人民當做是召之即來的消費者。還應當讓人民相信,革命戰爭時期是這樣,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時期也是這樣,人民永遠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根本基礎和力量之源。以人民為本,以絕大多數百姓的利益為依歸,也才正是中國人文精神復興的根基。
社會新文化新道德應上升為法規制度,法規制度保障道德精神的伸張。惟如此,中國人文精神和道德復興才會有望。
直面危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這不是政治口號,而是中國社會和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也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和堅定的信念,因為我們的祖國是社會主義的人民共和國。
(網聞博報夏商專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