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聞博報 來源:《日出西邊/風動中國》
據《青年時報》報道,12月4日下午,寧波象山丹西街道瀛洲小區附近,發生一起暴力襲警事件。被襲警察在多次口頭警告無效并被奪槍的情況下,開槍打傷鬧事人員。5日下午,寧波市象山縣公安局向媒體通報案件經過。
12月4日下午1點,象山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接到報警:一名60多歲的老太太迷路,希望得到救助。接警后,民警汪煜棟,協警王林軍、吳曉勤等人,開著警車找到老太太,并打算將她送回家(丹西街道瀛洲小區)。警車經過小區西側一狹窄弄堂時,一名20多歲的年輕女子站在弄堂中間打電話。民警按了下喇叭,希望對方讓行,可女子根本不理睬,自顧自繼續講電話。
“小姐,能不能讓一下。”協警陳海浩下車后對女子說。
女子很不高興,對著協警大爆粗口:“你算什么東西……”接下來,還有一些不堪入耳的話。
隨后,民警亮明身份,并耐心解釋,反被聞聲而來的幾名男女(女子的老鄉)圍住,雙方發生爭執。
這伙人情緒激動,除辱罵民警外,還用拳頭、鐵鍬、石頭、掃帚對民警進行圍毆。
民警汪煜棟見狀,拿出催淚噴霧器自衛,卻被其中一名婦女咬中右手。
被逼無奈,民警掏槍口頭警告,對方仍不予理會,持石塊沖向民警,民警汪煜棟遂朝天鳴槍警告。
“砰”的一聲,槍響并沒鎮住這伙人。其中一男子,更是手持石塊撲向汪煜棟,并公然奪槍。汪煜棟果斷開槍,擊中奪槍男子右肩。
隨即,汪煜棟等人迅速將受傷男子抱上警車,送往象山縣人民醫院救治。
當受傷男子在急救室搶救時,一名隨警車至醫院的婦女,又打電話叫來六七個朋友,繼續毆打民警汪煜棟及兩名協警。
等增援民警趕到時,對方已全部逃離。
經了解,受傷男子姓馬,26歲,安徽省宿州市人。隨后,他被送往上海一醫院救治,目前無生命危險。
寧波市公安局領導了解事件經過后,認為民警在多次口頭警告無效情況下,使用催淚噴霧器自衛、鳴槍警告都符合法律規定。
目前,10多名涉案人員已被警方抓獲,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
從以上引用的原文報道情況來看,作為人民的一分子,網聞博報小社員的第一反應,首先是對人民警察所遭遇的委屈表示同情和聲援,并對“暴民”圍毆做好事的人民警察的行徑表示強烈憤慨和譴責。可仔細一想,事情大概不會是這樣簡單。雖然沒有在第一現場的調查證據,但從該媒體的報道來看,依據的僅是當事公安機關單方面的情況通報,而未顯示對另一當事方的采訪聲音。這樣明顯不具專業性的或是明顯傾向性的新聞報道,自然是很難說服讀者和社會大眾的。因此,“弱勢”警察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支持,就不能怨怪人民群眾缺乏同情心和正義感了。盡管,圍毆警察的人可能的確是暴民,警察也的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果敢開槍”抗暴的。而且,開槍和抓人也的確在程序上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拋開這起“寧波襲警案”,作為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的執法機構,公安干警現在越來越成為被毆被殺的高危“弱勢群體”,確已是不爭的事實。于是,警察被迫“抗暴”的事也便日漸成為司空見慣的新聞,難以再引起社會大眾更多的驚詫和關注。
還有一個街頭常見的易遭強暴的“弱勢群體”,就是城管隊伍。據12月1日《信息時報》報道,在日前舉行的“羊城論壇”上,廣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孫金龍透露,廣州市每年被打傷的城管達200人,是被打商販的100倍。
同樣,至于究竟是被打的城管多還是被打的商販多,公眾沒有看到這位城管領導和媒體的更詳細的證據透露。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城管被迫“抗暴”打人,一定是“合法的”。譬如日前發生在成都市的城管部門,不就遭遇了拆遷戶唐福珍“暴力抗法”嗎?而且,誰又能說城管部門當時一定就不是在履行公務為人民“做好事”呢?
警察和城管成為“弱勢”,“暴民”日見“強勢”。這是執法機關的不幸,也是百姓的不幸,更是社會的悲哀。對于每一起具體施暴和抗暴事件的是非曲直,我們斷不能輕易下定論,也不可一概而論。倒是這暴力行為和暴力語言的濫用,以及社會暴力化趨勢的加劇,我們絕不能因已經司空見慣而麻木。特別是執法部門這樣大力度的“依法抗暴”,是真的能夠震懾和減少“暴民”的產生呢?還是反而在加劇著惡性循環?
回頭再看官民需要共同面對的黃、賭、毒、偷、打、砸、搶、燒等社會暴力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和暴力化傾向的蔓延,我們怎能不對整個社會的暴力化而深刻反思和憂慮呢?
危害社會穩定和安全的暴力犯罪固然應強力打擊,執法部門履行正常公務權利自當依法維護。但“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宗旨,應是這一切施政執法行為的基礎和歸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個別地方政府和官員在具體行為上卻常常在與民爭利,將自己置身于人民利益的對立面。如在城市建設管理和征地拆遷時,便常常把城管隊伍和公安干警推到利益沖突的第一線。由此而積聚的民怨民恨,難免使相關執法隊伍成為民眾的直接泄憤對象。加之雙方利益的沖突和執法隊伍作風與行為的不當或假公濟私,最終必然激化出更多的暴力事件。所謂“暴民”的產生,大概便根源于此。不努力從源頭消除這些“星星之火”,其實是對國家和歷史不負責任的揚水止沸。若任由這種暴力化繼續加劇,則必然會給人民群眾和整個社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和災難。
我們這里特別應高度警惕的,還是主流文化精英所散布的“不可避免論”。即所謂的在經濟發展中腐敗不可避免、貧富分化不可避免、環境污染不可避免,甚至利益沖突加劇和暴力犯罪增加也不可避免等等。正是這種“不可避免論”,使我們普遍放松了原有的社會主義文化和道德防線,也麻痹了我們對暴力化危害和影響的警惕。從孔儒“官本位文化”到西方的“拜金主義文化”,精英文化的實質都是以少數人利益為核心的權貴文化和買辦文化,而不是以中國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為依歸的民族文化和大眾文化。為了貪婪地攫取權力和金錢,精英文化向來不拒絕暴力。而我們被精英文化的專家學者所忽悠的最終結果,也必然是災難性的社會暴力沖突“不可避免”。
現在,房地產泡沫繁榮下的“蝸居”現實和暴力拆遷事件,以及一起起執法部門“依法抗暴”事件的不斷發生,都是在警示我們必須從麻木中覺醒。而要拒絕暴力,需當從對精英文化的“零容忍”開始。經濟危機,需以文化療傷。暴力危機的引信,可需用文化來提前消解拆除。趁著現在,時間換來得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精神的覺醒和文化的自新只能靠我們自己。
當然,為了避免再遭遇不必要的“抗暴”險境,文化精神的回歸與自新,也同樣是有關政府官員和執法隊伍的最佳出路。而且現在,時間也同樣還來得及。
(網聞博報夏商專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