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近的事例看左派幼稚病
甘道夫
我注意到有一種奇特的現象:每當新聞報道中提到什么人說了幾句好話,就馬上有人以為共產主義的春天就要到來了,大唱一番贊歌。然而最終結果往往出人意料,令大家再度失望,甚至意興闌珊。
我認為這不能怪別人太狡猾,只能怪自己太幼稚。
真正的革命者們往往關注的是革命事業本身,對人性丑陋的一面(以及如何利用這一面)的認識并不充分,這是由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可以稱其為弱點,但不能被當做批判的對象。事實上,純真的品格正是革命者們為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純真”變成了“冒傻氣”、“幼稚”,就不怎么好玩了。
幼稚之一: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這類左派人士自認為人微言輕,力量薄弱,不足以扭轉乾坤,于是就天天盯著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一旦聽到他們說了諸如“為人民服務”、“做焦裕祿式的好干部”之類的話,立即歡欣鼓舞,以為從此“圣人出,黃河清”了。于是大唱贊歌,高帽子一頂接著一頂地送。最終結果如何,大抵是不了了之了。
毛主席說要“自力更生”,還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眾多“毛主席的追隨者”們,卻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一面說“謹記毛主席的教導”,一面卻頗具自卑感,整日眼巴巴地仰望著那些當權派,指望他們大發慈悲,狗嘴里吐出象牙。
毛主席若在天有靈,真不知該作何感想。
幼稚之二:把自己的愿望套在別人身上
只要有個大官連續幾日把“人民”掛在嘴上,立即就有大批左派人士跳出來充當諸葛亮,唾沫橫飛地規劃起實現共產主義的康莊大道。例如“XXX應該借著這個機會,實現公有制……”,“XXX是對抗資改派的革命斗士……”,“如果XXX能夠……,就可以……”
問題是,人家有這個目標嗎?人家說過這些話嗎?人家會買你們的帳嗎?更重要的是,人家說完這些漂亮話以后,究竟會不會做漂亮事?
于是,折騰來,折騰去,被贊美對象本人的說法和實際表現被浩瀚無垠的贊美聲浪覆蓋了。人們只看到被套在當事者身上的一大堆新衣和無數的泡沫,而看不清當事者的本來面目。
各位的贊美聲,是不是太廉價了點?
幼稚之三:對“小概率事件”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
什么是“小概率事件”?例如,大自然的烏鴉是黑色的,出于某種偶然,基因發生了變異,出現了一只白烏鴉。又例如,一個無惡不作的江洋大盜,某天突然良心發現,從此痛改前非,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善人。
這些“小概率事件”,大抵在地方志乃至正史中都時有記載,因此被一些人引為經典,并作為論據寫入文章。但是,俗語云:“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些“小概率事件”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正是由于它們的稀缺性。發生這些事件的概率,甚至不會超過萬分之一。
再看看一些左派人士的想法,就是盯著那些“小概率事件”不放,天天指望著有一位圣人,大手一揮,山河變色,走資派氣絕身亡,人民歡天喜地。
然而,這種事情有可能實現嗎?
革命工作(以及其他任何工作),都應該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誰妄想一步登天,必然摔得粉身碎骨。
歷史教訓已經表明:誰幻想著既得利益者會良心發現,誰指望著邪惡之徒改邪歸正,誰想投機取巧以為不用奮斗也能革命成功,誰就必然沒有好下場。
幼稚之四:光說不練,大耍嘴皮
敵人是罵不倒的,也不大可能被憤怒的聲討驚嚇致死。人民群眾不可能僅僅被激情澎湃的演說所感動,就拋下一切來追隨你們。
與右派人士相比,左派人士似乎一直都缺乏行動力,總是只有設想,不見行動。而那些真正行動起來的人們,例如從前的陳永貴、焦裕祿,現在的王宏斌,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卻從來不發表什么長篇大論。
毛主席說:“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不會被華麗的言辭所打動,他們只想看看你們做到了什么。
毛主席說:“我們不但要善于打破一格舊世界,還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通常建設總是比破壞要難的。我想,左派人士們除了研究理論,是不是還應該考慮一下實際的操作問題?雖然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的實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是,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誰能保證把N年前的做法拿到現在來就一定能行得通?
幼稚之五:眼光總盯著高干子弟
這一條與第一條頗有些類似,但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所寄托的對象也許沒有什么背景,也不是地位非常顯著的高官,類似于古代的“清官情結”。但是,眼光總盯著“高干子弟”,則有點像年輕人的“追星”,人家跟誰結婚、何時生子、身高體重、職位高低,都成了關注者眼中的頭等大事,一點點雞毛蒜皮都要發揮出十條八條“政治意義”來,讓人哭笑不得。
“高干子弟”只不過是有個功勛卓著的老爹,他們本人有什么了不起,值得一干人等瘋狂追捧?
毛主席和那些功勛卓著的革命功臣們,不止一次強調他們的子女要像普通人民群眾一樣,苦干實干,不要搞特殊化,不要用父母的威望來嚇唬人,不要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睡大覺,不要頂著祖先的名頭招搖撞騙……
革命領袖們試圖使血脈、裙帶的影響力降低到最低,而現在的一些左派人士卻總是把這些東西掛在嘴邊,刻意把他們同普通人民群眾區別開來,把他們的祖先的光環套在他們頭上,仿佛他們天生就是圣人一般。
大家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前后,涌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例如董存瑞、黃繼光、王進喜、陳永貴、雷鋒、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以及犧牲在歷次戰斗中的無名英雄們。他們都是普通人民群眾的子女,來自最底層的人民,卻做出了不同尋常的光輝業績。
被眾多人群追捧的高干子弟們,有幾個人的名字能夠跟這些英雄人物相提并論?他們擁有非凡的血脈,卻不能做出非凡的業績,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其中的原因,恐怕不能用“謙虛”二字來解釋。
毛主席說過:“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人民才是偉大的,而我們是渺小的。”
再對照一下高干子弟的追捧者們,眼光只盯著他們的血統,卻忽略了最廣大的工農兵群眾;把心思都花在了“小概率事件”上,卻忽視了最有可能產生奇跡的地方。我認為這同樣是“脫離人民群眾”的表現。
幼稚之六:總拿“血統論”說事
“血統論”最有名的兩句話便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
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他只能選擇自己所要走的道路。縱觀歷史,許多大英雄的后代資質平庸,如趙括一般紙上談兵,甚至如扶不起的阿斗;而一些反面人物的后代卻成就斐然;在革命戰爭年代,更是有一些出身豪門的世家子弟,放著好好的闊少爺不當,非要提著腦袋干革命。
而現在的一些左派人士,又把“血統論”的這一套翻揀出來,對那些“紅色后代”們不吝溢美之詞。我很想問,你們究竟了解他們多少?你們只知道他們的祖先的光輝事跡,你們對他們本人的所作所為有沒有考察過?
我認為,對一個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或事物妄加評論(不論是贊美還是批評),是十分不妥當的。也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國際歌》有云:“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了,更不要被那些非凡的血脈所迷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與其迷信權威,不如相信自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