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讓無數人魂牽夢縈的紅色品牌——工人,現在仿佛成了中國改革陣痛的承擔者。現在三農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給予幾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鄉親以致富政策,幫助他們致富,不無戰略眼光,畢竟中國還是農業人口比例大。有了農民這塊穩定的基石,國家的穩固就有了一個牢固基礎。可是,在一系列強農富農政策出臺的同時,不應該忘記那些拿著微薄工資,過著餓不死,富不了,在生產一線辛勞的工人,工人是國家基礎的另一個基礎,只有工人農民這兩個龐大的社會基礎牢固了,國家的的從基礎才會真正的牢固。
我們國家從80年代左右。在重視文憑,不重視能力的影響下,人人努力學習要文憑取得文憑就不當工人,當管理者。坐辦公室,工資高待遇好,工作即輕松又舒服,社會地位也高。逐漸人人不愿當工人,更沒人愿意學技術當工人。工作三、四十年工人的工資,還不如工作三年研究生基本工資高。連退休后的待遇也差距那么大。工人退休金只相當于干部的三分之二。制定政策的都是政府領導,政策往自己這里傾斜。做技術工人收入低、地位低,很多技術工人拿到的工資還不夠養活一家人,還有工傷的危險,在私企更慘,連社保、醫保都沒的。
現在不說只在在私人企業,就是在國家控股的企業,曾經有主人翁之稱的工人的話語權已經所剩無幾。企業的一次次的改革,其實成了一次次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企業干部和管理人員的正常收入,光明正大的收入已經是工人的幾倍、幾十倍,這還不包括那些灰色收入、隱形收入和黑色收入。目前的企業,干部享有絕對的人事權和財權,所以,他們就享有絕對的話語權,他們可以將生產全部壓給工人,讓工人只有干活的權利和受處罰的權利,而無其他權利,現在在生產現場幾乎看不到所謂的“官員”,企業的管理者可以因個人的喜好,因人設崗而不是因崗設人,所以,許多企業辦公樓越建越大,還是不夠用。而生產一線的工人卻是越來越少,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企業的改革是干部越改越多,管理人員數量無限膨脹,而這些干部這些管理人員要享受相應的報酬,于是,在一線累著的工人們成為他們盤剝的對象,因為,一線的工人只有干活的權利而無任何話語權利。
現在工人比農民困難,農民尚且有土地至少可以維持生計,而工人什么也沒有,成了完完全全的無產階級。
每年年底,農民工不論掙錢多少,都高高興興的回家過他的衣食無憂的春節,城市的一切和他們是沒有關系的,只是他勞務的一個工廠,工廠不景氣,他可以換一個。城市戶口的工人呢?他們就生存在這里,好壞都要與之共生存,到了年底還要盤算如何還明年的住房貸款。一般一還就是幾十年。剛退休,剛好還完貸款。房子住了三代人,也就70年了,70年后呢?房子還是不是自己的都很難說。
一個國家,要有健康向上的發展,那么就一定得有堅強夯實的基礎。基礎不穩,多漂亮的建筑都會崩塌。一個國家的基礎是什么?工業和農業!主導工業和農業發展的是誰?是工人和農民!沒有忘記農民讓農民富起來、雄起來,這是好事,但是,就像一個下崗工人寫的帖子里說的那樣:電視新聞里常常提到農
產業工人,他們是否被遺忘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