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
鐘 聲
讀罷“我國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的消息(見《工人日報》 12月1日 一版),不僅使人產生頗多聯想,即在這個“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是值得稱道還是令人憂慮和悲哀?
“新增就業崗位”,對長期失業或無業可就的人們而言,無疑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但在“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的另一面,即在民企不斷發展、擴充的形勢下,也無疑暴露了國企的數量不斷減少、衰敗、消亡和勢必繼續裁員的事實。況且,除此“七成”外,尚有“三成”難以就業和根本無法就業者到底人數多少,如何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不僅難曰“樂觀”和稱道,而且極其值得憂慮。還有那“七成新增就業”者的工作境況如何,是否存在被剝削、被奴役、被炒魷魚和實在工作不下去而重新失業的因素,不恰好與所吹噓的“新增就業崗位”形成了鮮明對照?
試問《工人日報》及其記者先生:你們的“我國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的數字詳實準確?是經過縝密調查得來還是拍腦袋的產物?其中因國企消亡或裁掉的失業職工占多大比例?有多少人被你們計算進“七成”后又很快淪落到“七成”以外?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喉舌,重點關心一下國企興衰和失業職工的根本利益,難道不是《工人日報》理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須知,即便所說“七成”不虛,也無非是在為虎作倀、替民企歌功頌德和為殘害工人階級和國企的資改派涂脂抹粉。所謂“民企”是什么性質?不就是殘酷剝削和榨取雇傭工人勞動剩余價值的私有企業?如果說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事實,那么作為階級性本該極其鮮明的《工人日報》故意將私企說成“民企”,不覺得是在蒙騙工人階級和對工人階級的可恥背叛?
此外,《工人日報》的拙劣的報道,還說明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即“國退民進”——實質是公退私進的步伐仍在加快,國民經濟已經不再是私有經濟成份“三分天下有其二”那么簡單,并且分化、瓦解和吞并國企的“重組改制”犯罪并未因通鋼工潮而停止,而是在主流輿論卑劣的安撫下、欺騙下和誘導下一直都在進行。不過是吸取了通鋼工潮的慘痛教訓,再不明目張膽和肆無忌憚地公開“攻堅”和實施吞并罷了。
所以,奉勸《工人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先生們,有關資改的輿論確實得繼續造,否則資改就難以進行。但也須深思熟慮,精雕細琢,盡可能權衡利弊,不要顧此失彼和鬧出令人不屑的笑話。仍以“我國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的消息為例,不讓真正的共產黨人、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看到其另一面行嗎?
(附《工人日報》報道原文)
我國七成新增就業崗位在民企
2009年12月1日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本報北京 11月30日 電(記者鄭莉)“目前,民營企業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600多萬個,占當前新增就業崗位的70%以上。”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今天召開的民營企業發展與促進就業政策咨詢會上獲悉,民營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已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主要增長點。
我國有近8億適齡勞動力,擴大社會就業規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始終是長期的重大民生問題。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產業、就業形式多樣和渠道多元等,都使民營企業日益成為我國的就業“蓄水池”。
“小企業解決了大就業。”據全總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和80%的下崗失業人員在民營企業實現了就業或再就業,有效緩解了經濟轉軌時期巨大的就業壓力。
為鼓勵企業吸納就業,有關部門提出了稅收減免、社保補貼、小額貸款等扶持政策。全國總工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工商聯還共同開展了全國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至今,共有55.78萬家民營企業在招聘周活動中提供了1075.5萬個崗位,404.5萬求職人員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139.9萬城鎮失業人員和137萬農民工實現再就業,幫助民營企業和勞動者搭建了用工及就業平臺。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廣大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響應工會號召,開展“共同約定行動”,主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穩定工作崗位,與職工攜手共克時艱,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對確保就業局勢基本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1~9月,全國城鎮實現新增就業851萬人,其中90%以上集中在民營企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