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經歷了幾個過程:第一步將社會主義集體化農村變為個體化農村,個別農戶采取雇傭制進行生產。國內經濟形式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第二步是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特征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三步是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經濟成分是公有制為主體,私有制為重要組成部分。第四步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正式將公有制為主體變更為公有制為基礎,私有制迅速占國民經濟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私有制名正言順成為了主體。公有制基本上是自然資源,以及經濟運行中起重要作用的部分金融.部分通訊信息.部分交通運輸.部分文化教育.部分醫療.部分社會保障和部分重工業。而自然資源利用和開發,有許多是私有制。不足百分之三十的公有制部分,有許多是在私有制方式下運行,加上貪污猖獗,公有制實體成了個人斂財工具。某些領域公有化不及西方。面對這種經濟形勢,擺在中國人民特別是普通老百姓面前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嗎?
馬克思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最重要的關系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的根本性質。資本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家利用自己擁有的生產資料攫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形成雇傭關系。社會主義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非雇傭關系,勞動成果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按照這個理論來衡量,中國依然是社會主義就有點牽強附會了,那么,中國政府為什么還依然說成是特色社會主義呢?答案只有一個:資本主義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是維護剝削階級和統治階級的利益的社會,是腐朽沒落而且是很不光彩的社會。特色只不過是為了掩蓋資本主義而已。社會發展到了無法掩蓋的時候,中國會成為什么樣子呢,不難想象,改革的第五步是當人們逐漸適應了私有制,逐漸適應了改革,到了這個時候,就會公開地承認我國是私有制社會。那么,為什么改革派不斷地革公有制的命,極力走私有化呢,難道私有制真的比公有制發展快嗎?
中國不能走私有制道路。這是因為,私有制有個發展規律,那就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窮地方越來越窮,富地方越來越富;窮國家越來越窮,富國家越來越富。村子里的有錢人進了城,城市的有錢人到了發達地區,中國的有錢人到了國外。私有制并不好,美國并不好,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私有制國家非常貧窮落后!美國只不過是變相吸引和掠奪別國的資金和人才,按照發達國家越來越發達的發展規律而變得強大起來。窮人越來越窮那是因為受到了剝削。發達國家越來越發達那是因為,一方面他吸引了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人才,一方面利用高科技產品來賺取更多利潤!村子里的富人為什么要進城?是因為城里的房子能使錢升值,呆在村里的結果是,儲點錢作廢了,蓋了房子變得一文不值了(沒人買),本來收入不多的農民永遠窮!同樣的道理,城里人走向發達地區是因為不動產在發達地區更能升值,加上條件好,更利于發展。別有用心得人把美國吹成民主自由的富有而完美的國家,中國富豪貪官蜂擁而至走進西方,中國的大量資金因此而流失。照此推論中國的私有化必然走向衰敗。譬如,山西為什么窮,某些地方,在國家工作平均工資僅有一千幾百元,是發達地區的幾分之一,是北京等地區的十幾分之一,可算得上是窮了。山西有豐富的礦產資源,2006年合法開采的私營煤礦(不包括其他礦種)有3700多家,再加上無照開采的,數量甚多。據官方報道有幾年達到了五千七百多家。然而,資源是流動的,資金是流動的。山西的資源源源不斷流出去了,礦主包養的二奶三奶豪居上海北京,孩子們榮華于國外,礦主把賺來的巨額利潤也帶出了山西。中國如同山西一樣,把資源、高耗能產品、初級產品運出國門,又使交換來的資金流出國門。一部分人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富起來,正好為出國創造了臺階。中國能不窮嗎?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僅僅向沿海地區投資傾斜了幾個百分點,之后,東部地區迅速將中西部地區拋在后面。之后,國家企圖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引資以維護社會穩定,結果怎么樣,差距是越來越大。中央電視臺一臺近日報道,香港樓價每平方米七十多萬港元,大部分是內地富豪所購。北京的樓價平均每平米高達一萬五千元,因為落后地區的縣級領導將貪污所得購買了北京的房子,富裕的局級領導的目標盯在省城。這些社會現象都深刻反映了私有制下窮地方越來越窮的發展規律。
最重要的問題是一部分人認為,你說私有制不好,那為什么現在的生活水平比過去強了,而且是改革一開始就有了一個跳躍式的變化?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改革起初,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調動起來。二,實行糧食進口,減少農副產品出口(至1984年農產品進出口持平)。三,從國外借貸來搞活經濟。四,停止農田基本建設,放棄水利建設,工作強度大大降低。五,種子和化肥繼續保持逐年增加。日子較過去好了。但這個日子較過去好了是建立在剛剛形成的風調雨順條件上的。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這個基礎,就不會有這個好日子。
風調雨順氣候是如何形成得?毛澤東時代與天斗與地斗,對沙漠對自然災害進行艱苦的治理,墾荒造田,植樹造林,大興水利,三十年后,風調雨順時期基本形成。
在我小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我們這里風特別大,村里社員就地挖壕子,把我們小孩子放到下邊,然后大人們也跳到壕子里,以防大風把人們刮跑了,天昏地暗的可怕大風是我兒時最早記憶,這是我大腦里第一次記得風。后來,記憶中的風(那時不曉得叫沙塵暴)常常刮得必須在家里點亮燈。當我上小學的時候(70年代),這種風幾乎不見了。90年代末又出現了沙塵暴天氣,之后,沙塵暴又少見了。你也許會認為這和大自然循環周期有關。但我不這樣認為,這個現象恰恰與社會發展相吻合。
從沙塵暴 到沙塵暴消失,正是毛澤東時代戰天斗地,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的結果。毛澤東時期植得樹長大了,氣候濕潤了,風沙也就不見了。
八十年代,年年植樹年年不見樹活(由于人心相悖。我參加了植樹,是我親眼所見),同時大量砍伐樹木,加上停止水利建設和荒廢了水利設施,再加上亂戰耕地,造成氣候干燥而不利形成降雨天氣,水位下降,干旱惡性循環。90年代末又出現了沙塵暴天氣。
九十年代,改變了植樹方法,采用了生命力極強的松樹。不管你植樹認真不認真,只要你植下樹它就活。這樣綠化面積加大了,另一方面私有制水庫增多,近幾年國家在許多省份靜止放牧,沙塵暴天氣減少。靜止放牧,保護了植被,但氣候干燥沒有根本改變。
用氣候變化來分析三十多年個體化農業生產。我們從糧食產量方面來考慮,提高產量主要是依靠化肥和種子。農業生產積極性下降,勞動力主要是老人。單干后已經不能組織農田水利建設,集體化的水利設施閑置。雖然近幾年國家擴大水利投入,由于地方挪用、貪污資金,加上水澆灌溉費用太高,經濟效益不大,農民放棄水澆。單干劃分成小塊農田使機械化發展受到制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大搞開發區建設,使許多良田被占用。耕地面積減少,灌溉面積減少,難以形成濕潤的降雨條件,連年干旱,導致水位下降,風調雨順時代就這樣過去了,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為什么產量還比較高?答案只有一個:化肥和種子。如果化肥、種子數量退回到改革前的集體化時期,全國糧食產量將遠遠低于集體化時期的產量。恰恰種子化肥是毛澤東時代努力發展和研制的。
私有化發展有許多弊端,上面我只談了兩個方面的看法。其他方面,我看到有許多文章進行了論述。但有許多文章,沒有進行產量方面比照,這是致命弱點。年輕一代由于教學原因不懂的公有制、私有制,老一代有許多人還認識的不夠徹底。必須加大這方面的論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