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兄弟”是家庭倫理式交友庸俗化的表現
□梁煜璋
日前,《人民日報》刊發“仲祖文”的署名文章《領導干部要遠離“小兄弟”》。
該文提到的“小兄弟”,不僅僅是一個領導干部一般性交友的問題,而是一個領導干部“深度”交友的重要問題。因為,領導干部結交的這類朋友,是被視為是親如兄弟的鐵哥們兒。自然,這種特殊關系對領導干部履職用權的影響就會更大。
領導干部的“小兄弟”實際上是家庭倫理式交友庸俗化的一個具體表現,是領導干部從“被腐敗”到腐敗的重要推手。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之說,其中父子、夫婦、兄弟“三倫”就屬于家庭倫理范圍。這種倫理關系從其一般性來講,反映的是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由此也“決定”相互間的影響力程度。在“家國天下”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普遍重視家庭倫理關系的作用,在社會治理和人際交往上加以借鑒利用。比如,古代把州縣等地方官稱之為“父母官”,相應這些官員也會表現出“愛民如子”的風范。比如,認干親(如干爹、干娘、干女兒之類)和結拜異姓兄弟(也叫拜把子、結金蘭,如桃園三結義),以及平常習慣性稱謂的“張哥”、“李姐”,等等,即便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我們也提倡階級(民族)弟兄般的團結友愛關系,就是使彼此之間的關系更親、更鐵,或更自然,更融洽。
但這種家庭倫理式交友也有一個尺度,否則就會淪為庸俗化、腐敗化。即是說,不能濫用這種關系,去干不當之事。現在社會上很多都已經變了味兒,引上了邪路。比如,有的領導干部當“干爹”認“干女兒”,有的領導干部與大款老板“稱兄道弟”,在家庭倫理式交友的名義之下,盡是些蠅營狗茍之事。這是必須警惕和反對的。
這篇“仲祖文”,即是奉勸,也是告誡。教育領導干部認清結交這類“小兄弟”的危害和如何識別這類有害的“小兄弟”。而對于那些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的領導干部,“仲祖文”也給他們亮起了紅燈和敲響了警鐘。“從這些年查處的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看,一些人就是被‘小兄弟’拉下馬、送進鐵網高墻的。”這句話,換一種解釋就是,我們的執法執紀和反腐、監督部門也會關注這些領導干部的“小兄弟”們的,他們往往會“狐假虎威”、“狗仗人勢”而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的,必定為法律和群眾所不容而受到懲處的,到時候就必然是順藤摸瓜、“拔出蘿卜帶出泥”,引火燒身。今年通過“黃光裕案”追查“小兄弟”背后的腐敗就是一個典型。
同時,“仲祖文”也在提醒輿論和民眾,關注和監督領導干部的這類“小兄弟”和“干親戚”們,壓縮他們腐敗的空間和機會。尤其是那些領導干部的“小兄弟”和“干親戚”作用的對象——被領導授意為這些“小兄弟”和“干親戚”行方便的干部,更要有所警覺,防范背后的腐敗,否則就會淪為可悲的“殉葬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